程雪莉
抗戰伊始,平山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子弟兵團隊,在太行山上,奮起殺敵,軍功卓著;平山團率先進駐南泥灣,創造屯墾奇跡,是模范中的模范;南下支隊,平山團作為主力馳騁南國,血灑湘粵,走過抗戰末期最為艱苦的“第二次長征”;中原突圍,平山團打響解放戰爭的第一槍;保衛延安,轉戰陜北,攻堅克難,一馬當先;挺進大西北,平山團是先遣團,翻雪山,過沙漠,平叛戍邊,把忠骨埋在雪域、沙漠。
經過一遍遍的資料的翻耕,經過一個個老戰士、知情人的口述,經過一次次步腳的丈量,我眼前的平山團變得鮮活起來,不再是前言中的驚詫,而是觸手可摸的真實。
比如,寫在《毛澤東選集》中的那個白求恩大夫,過去以為他離我萬里,毫不相干,而今卻發現“一個加拿大共產黨員的300cc的鮮血”竟然是輸進了平山團戰士的身體中!他的身影就曾活動在自己故鄉的家門口!
那個遙遠的、悠揚的歌曲《南泥灣》里,“鮮花送模范”,竟然是敬獻給平山團的!
聶榮臻、賀龍、王震這些赫赫有名、鐵骨錚錚的將帥,竟然為平山百姓、為平山團的戰士們流淌眼淚……
在尋找中發現,那燦若星辰的名人,沙飛、鄧拓、孫犁、蕭鋒、楊展、雷燁、曹火星、戎冠秀、王二小等等,都和平山團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在堆疊的資料、書籍、回憶錄中,平山團的身影有很多展現。在尋找中我發現有許多“同盟軍”,楊潤身在尋找喇叭爺、栗戰書在尋找叔叔栗政通、劉峰川在尋找雷燁,陳真等人的《尋找英雄》,王錦思的《發現抗戰》等,可以說整個平山人都是同盟軍。
隨手翻開一些資料,不難發現,日本人對于這段歷史的細致讓我們吃驚。比如日本的來住新平,他為了搞清聶榮臻將軍戰火中救助美穗子的細節,竟然22次來到中國,到井陘、平山一帶采訪調查。他繪制了美穗子獲救的詳細路線圖,記錄了護送美穗子的每一位戰士和民兵的名字。路線圖上標注了每一個村莊的名字和他們之間的距離。22次!我很驚訝!若換位思考,我們國家的一個普通小姑娘,在異國有一段經歷,會有人到異國他鄉做22次調查嗎?一些人,看過一兩本資料,就可以在賓館里飛快地寫電視劇,一天寫一集,一個月寫完。熒屏上諸多“雷人”的抗戰劇,展示著這些“天才”的創作,但要面對歷史時,覺得來住老人連續幾十次的調查,讓人獲得閱讀更為接近事實。曾到平山的王母觀山采訪,當地的農民告訴我們,日本學者來考察過多次,爬上陡峭的山頂,拿著尺子,尋找那些炮樓遺址,仔細丈量,記錄。大概凡有炮樓的遺址他們都曾丈量過,他們有精確記錄歷史的習慣。我想,這是否是我們遭受侵略的國人該做的事情?
忘記有些歷史還有情可原,但忘記戰爭是可怕的。猶太人牢記自己的苦難,無論走到哪里,絕對不放棄對納粹分子的追剿、懲罰、索賠,戰后70年始終如一,從不間斷。美國各地建有猶太人浩劫紀念館,最大的位于華盛頓,耗資1.68億美元。倡議建立紀念館、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猶太作家威塞爾說:“遺忘就是甘冒再遭屠殺的危險。”
猶太人每年都要隆重紀念死難者,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一個事實,德國的總理勃蘭特曾向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虔誠地下跪,這和猶太人堅定的態度是否有一定的關系?
美籍華人作家張純如承認:“今天的德國是個很不錯的地方,是因為猶太人沒有讓這個國家忘記60年前發生的事。”
而我們如果淡忘了日本的那些殘酷的屠殺、瘋狂的侵略,又如何能要求日本人反省?
如果戰事再起還會為國家為民族拋頭顱、灑熱血嗎?
在尋找當中,我發現我改變了。對過去不讀不看的書進行了“惡補”,近年閱讀了大量的有關書籍,除去書后列出的幾十本重要參考書目以外,從馬、恩、列、斯、毛澤東思想著述,到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的一些文獻書籍資料,復讀了《野火春風斗古城》《青春之歌》《苦菜花》《保衛延安》等文學名著,以及當代作家反映抗戰的大量紀實作品,搜索閱讀了網絡信息,觀看了崔永元等等團隊制作的一些抗戰老兵紀錄片、抗戰的紀實作品,算下來有幾百部(集)了,腦子里充斥著戰爭的無數個畫面,有時候睡夢中也在奔跑著,躲避著鬼子的“追趕”和“轟炸”。
三年多來,采訪的老戰士、老干部、老黨員、烈士親屬后代、平山文化名人以及在尋找當中的知情人、和平山相關的人亦有一百多人,他們的名字和記憶經常在我眼前如電影膠片般不斷掠過,我發現,我的思想和情感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在過去,我對“八路軍”的認識比較膚淺,一些影視作品總給我很概念化的印象:招兵登高一呼便應者如云,英雄面臨槍林彈雨都視死如歸,江姐、劉胡蘭高喊“共產黨萬歲”壯烈犧牲……戰場上只有敵人誤打誤殺,等等。而在細致的尋找中,發現,革命的隊伍中也會出現錯誤:陳莊戰斗中,因夜間標識不清而自己隊伍之間誤打,造成傷亡,過后在祝捷大會上檢討;平山團戰士們的日記中記錄槍斃逃兵的文字,一個鐵的隊伍沒有鐵的紀律是萬萬不成的;采訪中也聽到有逃回家8次,又8次被送回部隊的逃兵。
戎冠秀也曾在兒子當兵后,哭得撕心裂肺,齊闕聲的母親也曾想兒子哭瞎雙眼,兒是母親心頭肉,活生生的兒子將永遠不再相見,有多少母親能平靜接受?母親們的情感宣泄,真實也沒必要隱藏。一番尋找,對于“紅色”不再感到枯燥無趣,對于“革命”“烈士”等詞匯以前只是扁平虛化的記憶,而今變得更有了飽滿的認識。
過去,荊軻悲歌慷慨的大義之舉是歷史紙頁上的,狼牙山五壯士是課本上的,而現在這些烈士都活生生如在眼前。王家川咬著敵人手指犧牲,曹振國在炮彈落下的一刻,推開戰友……還有栗政通回憶的二十八勇士,在沉默中一個接一個站到隊伍前面……正如栗政通脫下棉襖沖進槍林彈雨中的心情:“沒有想著活著回來!”“烈士”、“勇敢”常常是用僅有的軀體繪出悲壯的一瞬,可歌可泣是后人的事情,而烈士們放棄自己的生命,換來的一定是留在活著人心頭的慘痛。
曾在359旅任宣傳干事,和平山團一起墾荒的楊士斌曾回憶,他抗大畢業后,在一次戰斗中,連續沖鋒,他的身邊只剩下剛入伍的新兵小趙和連長的通信員。楊士斌拎起犧牲戰友的步槍,跳出戰壕與那個鬼子軍官要拼刺刀。小趙一躍而出,擋在了他的前面:“你是學生,你閃開!”小趙的刺刀捅進鬼子的心臟,同時,鬼子的刺刀也扎進小趙的胸膛……夕陽如血,整個戰場只剩楊士斌和傷殘的通信員,他們輕輕合上小趙怒睜的雙眼……
當然,在閱讀中,我讀到,在懸崖上,幾個女子被日寇追趕得走投無路,她們望著無底深淵感到害怕,她們用手里的藍花瓷碗,遮住眼睛,縱身跳下去!以前讀過八女壯烈投江,而這個細節讓我無限感慨!生命啊,只有一次,面對死亡,沒有人不害怕的,這個悲壯而真實的細節,讀來無比感人。
在尋找當中,最明顯的就是情感的疊加。對那段歷史,對那些烈士們、那些仁人志士們生發出濃濃的情結,感到了親近。如果說過去還有什么好奇和目的,而現在十分主動的要歌頌他們人性美的光輝了。
一日,走到樓下的菜市場買菜,那里有個靈壽老鄉,兩口子開一個咸肉面館,土法咸肉、手搟面。我和女主人攀談過,經常去買她剛剛搟出的面條。她總是手抓一把面,遞給我,我隨便放一兩元錢,這可能是在這個城市里唯一沒有商業標價的“交易”。那天,我突然聽到她高聲吩咐丈夫:“送他一碗菜!”干脆而擲地有聲!原來是幾個農民工打扮的人在吃飯,不知何因向她要菜。誠然,3塊錢一碗面,里面只有幾個菜葉,若再贈送一碗菜肯定是賠了。但她卻十分慷慨,毫不計較。她的面館許多年都不太景氣,但我總在她的小面館里隱約感受到一絲“豪氣”。
曾寫過“爭氣”,這方水土上的人,無論男女似乎都看重“氣”。《史記》中記載:古中山國區域,“地薄人眾,民俗懁急,歌謠康樂好悲”,“丈夫相聚游戲,悲歌慷慨”,我在尋找和感受這種“氣”。我們這一代教育兒女時總說:“要爭氣啊!”
平山團能成為鐵的子弟兵,兄終弟及,在民族的戰場上始終保守著這份光榮,在村村掛孝,戶戶悲歌之時,亦能將“悲歌慷慨”唱徹天宇,這和堅守“氣節”的民風很有關系。
一種精神之氣會影響戰爭,“士氣”是戰場取勝的根本。精神和態度是最終轉化為物質力量的最原始的投資。如果我們失去持續的精神投資,即便擁有再精良的武器,也可能失敗。
平山的母親們,人前不掉一滴淚,把兒子一個個接連送到抗日戰場,韓懷智在兒子走向戰場前,鏗鏘慷慨的一句話:“老子不怕死,兒子也不能怕死!”但是,戰火硝煙消失多年,今天的人民軍隊是否還保持當年的精神氣質?我們一代代在“蜜罐兒”里長大的軍人們,若不持續“注射”民族精神的“強悍血性”,若不強化革命傳統歷史教育,還會長時間保持敢于亮劍、敢于犧牲的英雄精神嗎?我想,這些都值得全社會關注和思考。
所以,我總想找到、感受到那種“氣”:“爭氣、志氣、骨氣、氣節”,去記錄,去傳遞。讓我們的后人去感受這民族脊梁上的精神骨氣。
在幾年的尋找當中,過于投入地閱讀那些悲涼的故事,聽老戰士們那些悲涼的講述,復原那些殘酷的戰爭場景,流下很多淚水。電腦桌旁時刻準備著紙巾,一盒接一盒,加之頸椎病的折磨,創作上的糾結,肢體病痛,精神抑郁。生活可以說是很痛苦。有的朋友說,別費心思了,第一寫不出來《紅樓夢》,第二寫不出來《亮劍》了,不如去享受生活,休養身體,過滋潤的日子啊!
的確,也許創作不出一折三嘆、金聲玉振的作品,但我還是不想放棄,我就做一個忠實的記錄者吧。斯諾在《西行漫記》的序言中曾說,他的書從最實際意義上來講,是毛澤東以及諸多的紅色戰士們所創造,所寫下的。他們的那種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熱情,斷不是一個作家所能創造出來的。他還說因為歷史本身就創造了豐富而燦爛的精華,他只是“一種正確的記錄和解釋”。
我深以為然。深信在寫作這本書之后,將更加喜歡這種記錄了。在記錄當中,聶榮臻的“今不為例”的堅決,白求恩的崇高職業道德,沙飛的執著,王震的愛兵如子,栗再溫的忠誠、堅定,栗政通的勇敢、智慧……以及多得數不清的平山仁人志士們,我在這些人身上找到了一個詞——高尚。
我鉆進這個四壁涂抹著鮮血,回蕩著悲歌的時光隧道中,讓我的每一個細胞都沾滿了悲涼,但是不管怎樣,我還是聽到了英烈們的真切回聲……他們是為著理想信念、為著民族的解放、人民大眾的幸福而死,而我們今天多是為著個人的幸福和舒適地活著,每每對比,心有慚愧,所以努力去感受那些高尚,愿意靠近那些高尚的靈魂,愿意去體味“使命感”這個詞匯。
人類需要高尚。我想,不管這個人有多俗,向往高尚的神經也是存在骨子里的!但高尚需要彈撥,需要激發,需要引領。我盡力誠實地記錄下這些文字,搭建通往高尚之橋。
今天,實現中國夢,肯定要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引導人民堅定理想信念,構筑精神支柱,培育良好道德風尚。把人們尋夢的理想展示出來,把人們追夢的奮斗表現出來,推動中國夢入腦、入心,激動人們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激發人們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熱情,尋找民族傳統精神中的高尚。
我相信,將會有更多更多的人一起走向高尚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