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詩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網民數量急劇增長,網絡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影響也越來越大,新媒體時代已經到來。本文以“李天一案”為例,分析新媒體時代公眾輿論是如何形成的。
【關鍵詞】新媒體公眾輿論網媒合作
輿論是公眾的意見或言論。關于輿論的定義有多種,一般認為:輿論的主體是公眾,公眾是由社會中占大多數的具有獨立自我意識的人組成的;輿論的客體是與公共利益有關的公共事務;輿論的本體是意見,即公眾對公共事務的評價性意見。①公眾通過對事件發表議論,對公共事務施加影響。
互聯網時代,公眾借助網絡平臺發表意見和看法作用于公共事務,正在發揮著愈來愈大的作用和影響。那么,在網絡時代,公眾輿論形成的機制是怎樣的呢?本文以“李天一案”為例,對這種機制進行了探討。
一、發端:網友爆料,網絡圍觀
每個網絡事件的走紅似乎都離不開一開始的網友爆料,在好奇、質疑、不解的引導下,網友以犀利的眼光大膽提出了質疑聲,相關網友聞訊,紛紛圍觀、評頭論足,終于,一條不起眼的信息,在眾人的圍觀之下,漸漸浮出水面,還原事實真相及事件產生的最初背景。
那么“李天一案”的最初背景是什么呢?李天一現名李冠豐,著名歌唱家李雙江和夢鴿之子。根據司法機關公布資料顯示,李天一出生于1996年4月。曾就讀北京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人民大學附中、美國沙特克圣瑪麗學院冰球學校。2011年9月6日,因與人斗毆被拘留教養1年。2012年9月19日,李天一被解除教養。當然,讓李天一真正“揚名”的不是這些,而是2013年2月17日,有網友爆料稱,李天一等五人與一女子在酒吧內喝酒后,開車至湖北大廈某房間內輪流與其發生關系。事發第三天,也就是2月19日,女子報警稱被某歌唱家之子李天一等五人輪奸。一石激起千層浪,隨著網友的爆料,以及眾多網友的參與,各大網站對此輪翻報道。以網易為例,特別制作了專題,名為“李天一案迷局”。(圖1)
二、發展:網媒協作,形成網絡熱點
這起案件被網友發掘以后,便迅速在網絡上傳開,網友紛紛對其轉載、評論,進而,各大論壇、社區、微博、QQ群等紛紛參與進來,競相轉載,網友紛紛跟進,進一步挖掘事件背后的故事,甚至展開人肉搜索,曝光事件相關者的信息和資料,并不斷窮追猛打,挖掘出更多的信息,輿論風向陡轉。

這樣,“李天一案”經由微博、論壇的爆料和討論,各大網站紛紛予以報道,隨即迅速成為熱門的網絡事件,網絡媒體間的協作使得各種網絡傳播形態紛紛跟進報道,推動了事件的持續發展,形成網絡熱點。
圖2反映的是媒體爭相報道的事件的持續進展,也是網民們發表各自看法的結點。這些內容推動了事件的進展,也向公眾展示了輿論的作用。
三、高潮:傳統媒體跟進,報網互動
傳統媒體一開始沒有跟進是有其特殊原因的。網絡上的信息來源廣泛,真假難辨,對于堅守新聞真實性的傳統媒體而言,真偽難辨的信息是一個不好把握的話題,把握不好有失新聞真實性,有損自身的媒介形象。而網絡紛紛跟進報道,相關信息被挖掘,事件漸漸浮出水面以后,事件真相似乎越來越清楚,這時候,傳統媒體才參與到事件的報道中來,同時不斷對事件發出質疑的聲音,這時候,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一道,形成互動、犄角之勢,將事件推向高潮。
在“李天一案”中,隨著網絡上該事件的走紅,傳統媒體開始介入。《南方都市報》、《南方人物周刊》等媒體對此也進行了跟蹤報道,甚至專題報道,根據事態的發展,發表各種時評。隨著傳統媒體的陸續跟進報道,隨即被網絡媒體轉載,網友們紛紛對轉載的內容進行回復、跟帖,這樣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形成互動的聲勢,使事件達至高潮,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結語
本文就網絡時代公眾輿論的形成模式進行了探討,并以“李天一案”為例,分析了該事件的形成、發展,但網絡時代公眾輿論的形成模式是多樣的,不同事件會因事件本身及外部條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對于該問題的研究需要進一步深入。□
參考文獻
①姜紅,《輿論如何是可能的?——讀李普曼〈公眾輿論〉筆記》[J].《新聞記者》,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