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鵬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傳媒整體格局包括新聞傳播技術、內容和環境等隨之發生改變。網絡媒體的興起,在與傳統媒體融合發展的態勢中,推動了中國社會公共領域的形成,也改變了傳統的新聞語態,使新聞話語傳播呈現出全媒體傳播時代的新特征。本文對網絡化時期媒介話語權的變遷以及產生的影響進行了初步探究,希望對建立媒介話語新秩序有所裨益。
【關鍵詞】網絡媒體網絡話語權輿論場話語新秩序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范圍內掀起了一場以數字化、網絡化為特征的信息革命,深入到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1993年《杭州日報》首發電子版,1996年《人民日報》綜合數據庫國際平臺建立,同年12月中央電視臺建立網站,中國的傳統媒體初涉網站,由此為起點,網絡成為信息傳播的新媒體,并迅猛發展。
網絡媒體改變了大眾媒介向公眾灌輸精英話語的傳統。論壇、博客、微博、微信等互聯網平臺應運而生,讓更多人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信息傳播的主體,網絡新聞話語開始彰顯其與眾不同的沖擊力和影響力。
一、兩個概念
1、話語
“話語”是一個舶來詞,是現代漢語從西方語言學借用而來。在語言學研究領域中,語言學家對話語做出了不同的解釋。我國學者劉學義綜合各種觀點對話語做了比較全面的表述:“語言學中話語(discourse)即是比語言小,比句子更大的語言結構,它具體地指實際語言運用中具有一定交際目的和內容形式上的完整性的口語或書面語句單位。”
后現代思想家米歇爾·福柯的研究將語言形式問題擴展到各種視覺形象、建筑和圖表的全新領域。福柯認為人類與世界的關系是一種“話語”關系,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脫離“話語”而單獨存在:“話語意味著一個社會團體依據某些成規將其意義傳播于社會中,以此確立其社會地位,并為其他團體所認識的過程。”
網絡話語本質上是一種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話語生產、加工并傳播的形式。根據傳播方式的不同,可將網絡話語分為門戶網站中的新聞話語、社區論壇中的意見與評論話語、QQ、微信在線交流話語等多種形式。
2、話語權
作為文化與傳媒研究的熱點,“話語權”問題一直是西方學者們關注的焦點領域。福柯在1970年法蘭西學院的就職演說中,第一次提到了話語與權力的結合這一觀點:他認為,影響、控制話語運動的最根本因素是權力,話語和權力是不可分的,真正的權力是通過話語來實現的。
傳統大眾媒介的話語權是指大眾媒介對受眾產生傳播效果的現實影響力,是當下大眾媒介的核心權力。就目前的情況而言,信息和輿論的控制權都掌握在大眾媒介的擁有者和使用者手中。
網絡話語權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其一,它是一種媒介職能權力。網絡媒體通過文字、聲音、影像等各類符號來真實記錄現實世界的變化、發展。其二,網絡話語權力對現實的構建起到一定作用,從受眾的角度來說,網絡話語權也是受眾在公共議題上應享有的自由言說與公正表達的權力。
二、網絡時代媒介話語權的變遷
1、傳播主體:由一元向多元化轉變
2014年7月21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32億,半年共計新增網民1442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6.9%,較2013年底提升了1.1個百分點。網民數量的激增推動了互聯網的迅猛發展。
在網絡化時期,每個公民都可以成為傳播者,把自己所見、所聞、所想通過互聯網傳播出去。近年來發生的諸多突發事件,例如北京暴雨事件等都是由網民自發自覺地在網上公布信息,引起官方關注。當突發事件發生時,普通公眾出現在現場的概率遠高于記者,因而在現場的普通民眾,可以在第一時間利用自己的手機、相機等多媒體工具記錄現場并通過互聯網技術上傳至網絡向外界傳播。
2、傳播內容:由同質化向個性化轉變
在改革開放初期,新聞媒體還是以政策宣傳為主,同質化現象比較普遍,而網絡新聞發布渠道的通暢和多樣化,使普通公眾能夠通過更多的途徑來發布個性化信息。就網絡社區而言,各類主題下聚集了大量網民,他們就某一共同話題進行交流、討論。網絡社區的形式多種多樣,例如百度開通的百度貼吧,騰訊旗下的QQ個人空間,新浪博客,根據特定人群開設的專業論壇如攝影類的蜂鳥網,還有電子商務網站開通的論壇如阿里巴巴·商人論壇等等。各種不同類型的網絡社區的出現,滿足了各類網民的不同需求。
3、傳播模式:由單向線性模式向雙向互動模式轉變
傳統媒體大多是單向線性模式,受眾只能被動接受媒體所傳播的信息。信息反饋渠道的阻塞或者缺乏,使得傳統媒體和受眾之間極少有互動和交流。而網絡媒體恰好彌補了這一缺陷。
互聯網作為虛擬空間,網民可在其中暢所欲言,這使得信息的雙向循環流動成為可能。如人民網的《強國論壇》被稱為“最著名的中文論壇”,它集納了全國網民的主流聲音,成為國內外重大新聞事件的評論核心。此外,隨著我國一些門戶網站紛紛開設論壇,并且有不少已經凝聚了自己的受眾群,有了一定的品牌效應。如新華網的“新華言論”、“發展論壇”,紅網的“紅辣椒評論”,中青在線的“青年話題”等。
4、傳播理念:由傳者中心向受眾本位轉變
傳統媒體壟斷時期,媒介的傳播觀念是以傳者為中心,媒介話語權本質上說即傳播者的話語權,普通受眾只是單純的接受信息,他們很少有機會能在大眾媒體上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意見。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和民眾素質的提升,公共意見匯集與博弈的公共空間逐漸在網絡虛擬世界變成現實,即在“政治權力之外,作為民主政治基本條件的公民自由討論公共事務,參與政治的活動空間。”
受眾由單純的接受方轉變成集傳者和受者雙重身份于一身,由以前的“讀”、“聽”、“看”向“寫”、“做”、“傳”轉化,由被動地接收信息向主動地傳播信息轉變。這一轉變不僅賦予了普通公民新聞報道者的角色,也直接導致了“公民新聞”的出現。
三、網絡時代媒介話語新秩序的建立
通過互聯網,世界各地的網民可以實現跨國界、跨地域的自由交流。同時網絡把官方和社會各個階層的聲音整合為“公共的聲音”,使得所有的聲音共同構成了不用以往的主流社會話語。
1、構建網絡輿論場的主流話語
清華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指出,新媒體正全面滲透到人類生產生活的每個方面,并成為社會輿論重要的傳播載體之一。在傳統媒體輿論場缺位的情況下,網絡媒體的輿論場的優勢就顯而易見。“網絡輿論場的逐步形成與壯大,必然導致社會輿論空間的膨脹和影響力的擴大,進而影響到占據社會主流傳播地位的傳統新聞話語從量到質的改變。”
互聯網的出現使原有的媒介生態被打破,傳統媒體開始趨向“邊緣化”,主流媒體話語權在新媒體以及自媒體的巨大沖擊下逐漸分散,從而凸顯了網絡媒體的話語權。
2、提升全媒體時代網絡話語的地位
在新舊媒體的不斷融合過程中,“三跨”(跨行業、跨地域、跨集團)式的發展是媒體發展的主要路徑,這使得某一事件能夠迅速在報紙、廣播、電視、網站、手機等各類媒體中實現“全媒體傳播”。
網絡等新媒體的發展,使不同媒介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并打破了原來的媒介生存格局。新聞內容的生產、傳播的渠道、方式以及傳播觀念等都隨著媒介環境的變遷而產生了巨大變化,打破了單個媒體對信息的壟斷,出現了媒體間的“強強聯合”現象,這意味著新聞話語也進入了媒介的多元化表達與整合時期。
媒介的融合使新聞以一種全新的形態出現在受眾面前,即“融合新聞”。“融合新聞”突破了傳統媒介之間的限制,集中力量采集新聞素材,再根據各自受眾的特點進行加工,將文字、聲音、圖片、圖像和影像等集于一體,最后通過不同的渠道傳播出去。一旦某個話題或事件在網絡上曝光并形成輿論,緊接著就會有傳統紙媒、廣播、電視等對話題或者事件進行深度解讀,進而挖掘現象背后的問題,同時對網絡上的新聞話語進行有效的整合,引導社會輿論向積極方向發展。
結語
全媒體時代的到來,為網絡話語權的表達提供了公共空間,更推動了媒介話語新秩序的建立。網絡媒體逐漸成為一種強大的傳播新勢力,在新聞話語傳播上所展現出的影響力,對整個社會的結構及其發展產生著強大的沖撞力。就目前情況來看,包括網絡媒體在內的新聞媒體能夠獲得受眾信任的能力,反映了新聞傳播主體的信息產品被受眾接受、認可、甚至贊賞的程度。在網絡化時期,為了贏得受眾的認可,就要允許多種聲音的存在,這更多地展現了中國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現代化,也有利于公民社會的構建。□
參考文獻
①劉學義:《話語權轉移——轉型時期媒體言論話語權實踐的社會路徑分析》[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②胡春陽:《話語分析:傳播研究的新路徑》[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
③王治河:《福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④彭蘭:《網絡傳播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⑤陳堂發:《媒介話語權解析》[M].新華出版社,2007
⑥沈曉靜、陳文育等:《中國新聞話語的變遷》[M].河海大學出版社,2011
⑦奚立明、陳瑋萍,《掌握輿論話語權贏得引導主動權——淺析網絡媒體與話語權》[J].《新聞戰線》,2009(4)
⑧劉鵬飛,《論90年代以來新聞話語的特征——以網絡的影響為例》[D].安徽大學,2009
⑨石鳳,《從網絡媒體發展看網絡話語權變遷》[D].中南民族大學,2011
⑩莊會曉,《從全民傳播的發展趨勢分析話語權轉移》[D].中國海洋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