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萌 吳銳
【摘要】在女性主義向人文社會學科不斷滲透的背景下,“女性主義媒介研究”悄然興起。在大眾傳播學領域,女性主義鮮明的表現出了它的批判性。在新聞傳播領域,女性的形象被異化,并未真正展示出她們真實的面貌。反腐新聞中的女性形象更是受到以男權主義為中心的傳播機制的影響,出現對女性形象的曲解和扭曲。本文從反腐新聞中女性形象的現狀、產生原因、對社會的影響等三方面對反腐新聞中女性的形象進行分析。同時,對媒體如何進行反腐報道提出建議。
【關鍵詞】媒介傳播反腐新聞女性形象
隨著女權運動的蓬勃發展和女性主義意識的覺醒,男女平等,維護女性權益等漸漸成了人們的共識,同時對女性主義的研究與探討也一直在進行著。在現實生活中,女性形象體現在各個方面,尤其是大眾傳媒是話語生產和斗爭的場域,其最具建構性別意義的功能,因此通過媒介傳播構建的女性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不過,隨著傳媒的不斷發展,當今媒介構建的女性形象看似豐富,但內容依然沒有逃離傳統觀念的窠臼,①在這里主要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從傳統媒體的角度來說,其構建的女性形象主要是通過新聞報道、電視節目和廣告來展現的。在這里,媒介所構建的女性形象,不但包括了青春靚麗、時尚性感的女性形象,也包括恪守傳統的家庭婦女形象。前者以女明星為代表,這同時引發了女性消費者對衣著、化妝等消費欲望的增強;后者主要以新聞節目中報道的孝敬父母、善待子女的女性形象為代表,向人們展現了恭良勤儉、溫柔孝順的女性形象。
其次,從新媒體,主要是網絡傳播的角度看,其構建的女性形象則顯得更加復雜化和淺薄化。
2012年,艷照、不雅視頻成功扳倒了一批官員,“二奶”成為繼微博之后又一“反腐利器”,趙紅霞這個名字家喻戶曉,被大家稱為“反腐女神”。在一個個官員被拉下馬的同時,他們身邊的女人成為大家關注的對象。而媒體正是抓住了人們的獵奇心理,大肆挖掘官員背后的“桃色新聞”,從涉及不雅視頻的重慶北碚區委書記,到涉嫌性侵的黑龍江人大代表,從被曝向情婦寫“離婚保證書”的山東農業廳副廳長,到涉嫌濫用職權包庇兒子的太原市公安局長……被查官員大多因艷照、情婦、名表等吸引眼球的“花邊新聞”而東窗事發。
在這些新聞報道中,我們或多或少的都能看見出女性的身影,而這些女性甚至超越腐敗官員,成為反腐新聞中的主角。研究這些在反腐新聞中出現的女性形象,有助于大家更好的發現在反腐新聞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對新聞媒介更好的進行輿論監督起到積極的作用。
一、反腐新聞中女性形象的現狀
1、女性成為“被看”的對象
在新聞媒體報道貪官犯案時,總是想盡辦法“挖”出其身邊的一個嬌艷情婦,“桃色故事”成為報道的重點,甚至超過了對貪官主要罪狀的報道。《副廳長情婦逼宮正室寫承諾書》、《“史上最美情婦”盧嘉麗:性賄賂用針孔攝像機拍照》、《公務員被女友拉橫幅舉報包養多名情人》、《深圳街頭驚現“情婦反腐隊”網友:為二奶提供信息和技術的各種》等等大尺度標題在各大門戶網站出現。在這些報道中,女性是獵奇的對象,是被觀看、被玩弄的對象,女性大尺度的照片、視頻更是在互聯網上隨處可見。
2、男女不平等的刻板印象
“男性優勢”在我們的文化和思維方式中扮演著約定俗成、不言而喻的角色,深深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反腐新聞中的女性形象是從男性中心文化的角度來塑造,“二奶”、“小三”、“情婦”、“情人”等詞語多用于形容女性,標題中此類詞語出現的頻率更高。在新聞報道中,女性被描寫為男人的附屬品,成為某種象征。
3、女性隱私暴露嚴重
反腐新聞中提及的女性,其照片,家庭背景,家人照片,往往也被媒體們毫無顧忌的扒出來。重慶不雅視頻曝光后,趙紅霞的身份背景及家庭信息被媒體曝光,其家人的正常生活被打亂。
二、反腐新聞中女性形象扭曲的原因
1、傳統觀念的禁錮
如沈奕菲所說,“在一個性別不平等的世界,觀看的樂趣在主動/男性和被動/女性之間是不相同的,占主導地位的男性注視將其奇想的目標鎖定在女性形象,而該形象因他們的需要而被塑造,在傳統的展覽者的角色中,女性同時被圍觀和展覽,而她們的外形被塑造得具有強烈視覺和色情效果,以致她們被說成自己希望被看。”②美艷、苗條、性感的畫面刺激著受眾的神經,媒體在報道反腐新聞時身不由己地陷入男權文化對女性形象隨心所欲的塑造之中,將女性置于一個“被看”的位置,將其向大眾展示,在這個過程之中不只是男性,女性也同時在成為“看客”,接受著媒介所設置的小三形象。
2、媒體社會責任的缺失
媒體要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要迎合受眾心理,吸引更多的受眾,贏取最大利益,這樣往往忽視自己的社會責任,向著低俗化、媚俗化的方向發展。尤其是網絡媒體,為了提高自己的點擊率長期將反腐與“性”聯系起來,富有沖擊力的黃色新聞則能引起一般受眾的關注,能滿足受眾的認知需求和社會整合需求。
在反腐新聞中的女性新聞多和桃色新聞結合起來,成為吸引大眾眼球的重要工具。一篇報道中會配發圖片和視頻來增加點擊率,不雅照片和視頻更是受到媒體的偏愛。
3、媒體報道對女性的刻板印象
在社會新聞報道中,女性的職業身份得到虛化,他們大多數人以家庭婦女的身份出現,極少數的反映職業身份,大多數的女性的職業收入微薄、以體力勞動為主。以上的結論符合傳統性別觀念中,女性工作方面不如男性的觀點,并且社會地位比較低,他們更適合呆在家里。③
反腐新聞中的女性形象多聚焦在女性和腐敗官員的各種桃色新聞、情感糾葛之中,對于女性其他方面很少進行描寫。“色誘”、“包養”等詞多用于報道之中,將女性置于男權主義媒體話語權體系之下,女性多以負面形象出現。
三、反腐報道中過度關注女性對社會的響
1、過度寄托于女性反腐
習近平在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就職記者見面會上就提出,“打鐵還需自身硬”。習近平、李克強、王岐山等新一屆中共領導人反復強調反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諸如雷政富事件、杜澤勇事件、山東副廳長保證書事件等反腐案例在網絡上一經報道,便將女性角色推到了反腐第一線上,而將傳播效果更大的輿論監督弱化,甚至在網上出現了諸如“我們應該提倡這種二奶反腐”的言論,而不把體制反腐、輿論監督反腐放在首位。我們在對“二奶反腐”的高效率歡快之余,更應該思索如何在長期內達到良性循環,將官員廉潔發揚光大才是造福群眾的好事。
2、有礙正確引導輿論
當我們將更多的目光投向桃色新聞時,首先影響的便是新聞媒體的正確導向。當媒體為吸引受眾的眼球,將采訪點和注意力集中在挖掘桃色新聞、艷照等時,輿論導向便陷入了一種走向低俗化的惡性循環,甚至于為加強新聞的影響力和吸引力,不顧當事人正常的隱私,剝奪他人的合法權益,這些都有礙于我們新聞媒體和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操守和職業規范。
其次,會造成公眾輿論導向的偏頗。在當前,隨著中央反腐力度的不斷加強,反腐工作不斷取得進展,越來越多的腐敗官員暴露出其丑惡罪行,被繩之于法的時候,我們的新聞媒體更是應該加強輿論監督,增強輿論反腐的決心,促使公眾正常的行使公民監督權和批評建議權。但如果我們只為了短暫的吸引力和影響力,而錯過了公民意識的進一步覺醒的時機,公眾輿論也將偏離正確的方向。
四、媒體應如何正確對待反腐報道
1.反腐新聞不應過度“桃色化”
新聞報道雖是滿足公民知情權的重要途徑,但客觀真實報道新聞事實是我們媒體從業人員的本質要求。過分報道問題官員的桃色新聞,隨意暴露個人隱私是當前新聞行業的一股不正之風,這股不正之風辱沒了我們新聞行業的職業操守。事實證明這樣的“桃色新聞”被過度渲染、放大,弄虛作假,違背新聞規律,只能博來一時的名利,終將被讀者厭棄,甚至陷入侵權違法的風波之中。
“應當承認,很多貪污腐敗官員的私生活確實存在‘桃色’現象,對這些有憑有據的‘桃色’事實進行報道無可厚非,也應當注意分寸。”一位紀檢官員說,對腐敗現象報道的最終目的是懲惡揚善、警戒后人,促進政府的廉政作風建設,“畢竟私生活只是腐敗現象的一小部分,過于糾纏私生活細節,往往會忽略腐敗背后深層次的原因,從而削弱了報道反腐新聞的真正目的。”④
2、加強媒介的自律
少數媒體記者喪失職業操守,為了追求所謂的獨家新聞,制造轟動效應,使自己所服務的媒體獲取更多利益,便不顧一切地去打探隱私。反腐新聞中提及的女性,其照片、家庭背景、家人照片,往往也被媒體們毫無顧忌的扒出來。在反腐報道中,媒體應加強社會責任感,引導主流價值觀,將目光焦距于客觀事實,而不是所謂的花邊新聞上。黃色新聞固然在一時可以引起轟動,吸引眼球,但是從不利于受眾對事實的了解,更不利于新聞事業的長久發展。
大眾傳媒在社會文化中扮演的仍是維護既有性別統治秩序、掩蓋兩性世界的不平等關系、麻痹和弱化女性的性別文化批判力,以使現存男性中心的文化和社會統治更為堅固和合理的角色。大眾傳媒領域對女性的偏見需要受眾觀念的轉變,更需要媒體的自覺。中國未來反腐任重道遠,媒體要推動新聞專業主義的成長,使新聞媒體客觀、公正、深入的報道成為反腐利器,進而構建起理性、穩健、開放、包容的輿論平臺,是每一個媒體所應作出的努力。在今后的反腐報道中,媒體應以尊重事實為準則,正確把握輿論導向,引導社會主流價值觀。□
參考文獻
①王波,《顛覆與重構之間——對當代中國女性主義傳媒批評的反思》[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6(4)
②沈奕菲:《被建構的女性》[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③魏娜、姚秋月,《社會新聞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3)
④李光明,《法律為“桃色女貪官”褪桃色警惕反腐新聞“桃色化”》,新聞網,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8-07/ 03/content_84808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