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亂
一個好的魔術必然能夠展示視覺之不可思議,越是出乎意料就越能調動觀眾的好奇心。魔術師先展示一些再普通不過的東西,神奇的現象總是在忽然之間出現,觀眾訝異繼而鼓掌喝彩。學齡孩童就能輕松抓住魔術中關鍵的反常現象,是因為許多“核心認知”在生命早期就已經建立了,比如說人沒法穿墻而過,以及踏空就會掉下去。

那么,這些認知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小嬰兒也能看懂簡單的魔術嗎?今年4月初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就發現,不滿一歲的寶寶不但已經對周圍的世界有了微妙復雜的預期,而且當他們置身“驚奇”場景的時候,能比其他場合學得更有效。
過去幾十年的研究已經揭示,嬰兒會對令他們驚奇的事物給予更長時間的注視,他們高漲的興趣也被生理指征的測試所證實,比如心跳加快等等。“但是,為什么寶寶會對反常的事物產生這樣的反應?”論文作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家艾米·斯塔爾猜想,獲取新知也許是其中的重要動力。
她跟同事一起麗薩·費根森找來一群11個月大的嬰兒,并給其中一部分看了幾個小魔術,比如說從斜坡上滾下的球竟然穿墻而過,或者玩具火車駛過了沒有支撐的斷崖,其余的小嬰兒則觀看相應的普通場景。
結果,看到了奇妙現象的寶寶們都會更積極地探索違背常規認知的事物。這說明他們真的看懂了!一旦有機會擺弄剛才見過的玩具,他們要么拍打桌子,檢查它是不是真的可以被穿過,要么撿起玩具火車扔到地板上,并且用觸摸、啃咬、摔打之類的方式極盡所能地進行探索。
“這些行為非常特殊,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對新鮮事物的探索,而更像是科學家們整天在做的‘假設檢驗’。寶寶們在嘗試用不同的方式,有目的地給眼前的奇怪現象找到一個解釋。”斯塔爾表示。
更令人詫異的是,這個過程似乎影響到了嬰兒們對新知識的學習。在“驚奇”環節之后,研究人員擠壓“穿墻而過”的球,讓它嘰嘰作響,這個信息是寶寶們從未了解的。當另一個不同樣式的球出現在他們眼前,同時有嘰嘰聲響起時,觀看了小魔術的寶寶對新球給予了明顯更多的注意力。這說明他們成功地把特定的聲音和球聯系在了一起,而且這個記憶比沒有經歷“驚奇”場景的寶寶更為深刻。
看來,對嬰兒來說,小小驚訝一下是學習的絕佳機會。人類天生擁有“好奇寶寶”屬性,時不時給他們給耍點小把戲,比平鋪直敘來得更高效。隨著年齡的增長,成年人的世界越發波瀾不驚,但人類天性中對“意料之外”的探究與好奇仍然存在,也許這正是魔術的魅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