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羊羹,我總想起電影《南京!南京!》里的橋段:新年伊始,日本士兵角川穿過滿目瘡痍的南京街道,將部隊發的新年慰問袋整個送給慰安婦百合子。百合子病了,虛弱地躺在床上,卻在從袋子里掏出羊羹的瞬間,露出小女孩一般的神色:“我最喜歡羊羹了!”角川溫柔望著她:“我叫角川。”他和上次見面一樣強調自己的名字,百合子卻只是躺回床上,張開雙腿說:“請。”
于是在我心中,羊羹就和孤獨和蒼涼有了莫名的關系:一個想要超越獸性,找回自我的士兵,用家鄉的羊羹換得兩人短暫的精神交匯,最后依然撞上生硬的現實,換回的依然是破碎的靈魂。
羊羹的起源,普遍的說法是源于魏晉南北朝的毛修之。他出身高貴,本是東晉將領,卻在被北魏俘虜之后,為高官做起羊羹。以將領之身做起羊羹,內心或許也有一絲孤獨的味道。據說羊羹一開始的確是有羊肉的,但在傳入日本后改進為僧侶的食品,成為用豆沙為基的全素甜點。
它有多甜,看魯迅的形容便知:“午后得羽太家寄來羊羹一匣,與同人分食大半。下午齒痛。”那是1913年,魯迅和弟媳羽太信子一家處得還不錯。他有時候會寄錢過去,對方也會回禮,這一次的禮物就是羊羹。他和周作人都是文學家夏目漱石的擁躉,在日本生活的時候,不但住在偶像曾經住過的屋子里,還都愛吃偶像最愛的東京大學附近本鄉三丁目34號的“藤村羊羹”,周作人形容它有“優雅的形色,樸素的味道”。可惜,最后兄弟兩人同樣撞上了生硬的現實,做出了不同的政治選擇,兩個靈魂又是陌路,老店“藤村羊羹”也因后繼無人。
文豪們形容羊羹時,仿佛世間萬物全都消失,只有羊羹一般:《陰翳禮贊》里,谷崎潤一郎這樣形容,“羊羹是在黑暗的地方吃的點心。在房屋內光線昏暗的地方吃羊羹,所以羊羹也是黑的,和陰影融為一體。當這種形態模糊的塊狀物含在嘴里,你會感受到一種無比細膩的甜味。”但我卻覺得,不透光的點心太多了,羊羹最特別的正是它的柔潤、透著微光的樣子,不像果凍那樣透軟輕浮,又不似單純的豆沙厚重無法玩味。相比之下夏目漱石的形容更得精髓:“即使并不想吃,光是那表面的光滑、致密、且呈半透明受光的模樣,怎么看都稱得上是一件美術品。”他更是覺得它像壽山石和玉的混種。
最常見的羊羹口味有紅豆、抹茶和栗子,要讓它有玉石光澤,首先豆沙要過篩,或者在一開始的時候就要把泡得飽脹的紅豆去皮,這樣成品表面才能光滑綿密,另一點就是要靠寒天而非太白粉來凝固,寒天在40攝氏度下就可以起到凝固作用,即使是在盛夏,佐上苦味突出的抹茶,同樣消暑解悶,即使有著孤獨的聯想,也無妨。
材料:紅豆沙260g、水160g、糖30g、寒天粉6g
做法:
1.將豆沙倒入濾勺,加少許水后用勺子攪拌、擠壓,讓細密的豆沙往下漏,直到水用完,豆沙也過濾得差不多了。
2.將豆沙和水的混合物小火加熱,攪拌,等待冒泡。
3.加入寒天粉攪拌,并再加熱一段時間。
4.倒入方形容器中,室溫放涼即可。凝固后切條食用。
“Tiffany的一人餐”
cookingforon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