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燕
女兒上一年級后,我突然感覺到了莫名的壓力。一年級的課程不比幼兒園,在輕松的游戲中就可以完成。每天放學,女兒都會有很多需要完成的作業,包括各種手工和實驗。而且小學有嚴格的作息規定,女兒再也不能像幼兒園那樣,隨意遲到或者早退。女兒顯然一時并不能適應這樣的改變,完全跟不上節奏。于是,不得不由我來督促,甚至需要在我的幫助下完成各項任務。
每天早上,我要比以往提前半小時起床,好給女兒的賴床和拖沓預留出時間。為了不讓女兒遲到,我要幫她準備好洗漱用品,甚至還要喂她吃飯。做好這一切,我再頂著自己上班遲到的風險送她上學,誰知道讓她自己去她會不會在路上玩耍起來忘了時間。僅僅這些還不算什么,每天下午放學,我要一遍遍地催促她做作業,坐在一旁看著她寫,隨時準備解答作業中遇到的問題,寫完后還要幫她檢查。然后,晚上再提醒她不要看太久電視,要按時睡覺,保證第二天精力充沛地去上學……
可是一段時間下來,我越來越覺得吃力,有一種心力交瘁的感覺。而女兒非但沒有一點進步,還似乎依賴上了我,完全沒有一點自主能力。那天晚上,我在單位加班,回到家已經十一點多,女兒已經睡著了,可作業仍攤在書桌上,竟然連一個字都還沒寫!那一刻,我既自責又生氣,真不知道該怎么辦好。沒想到,第二天女兒放學回來后,竟意外地主動寫起了作業,還撅起小嘴悶悶地說:“老師今天狠狠地批評了我,我可不敢再不按時完成作業了。”
看著女兒認真的樣子,我突然想,自己偶爾的一次“偷懶”,竟然讓女兒產生了一點自主學習的意識。或許以前一直是我太“勤”了,從而養成了女兒的惰性;是我太關注她的學習,反而讓她變得沒有責任感和自覺性;也是由于我對她的生活過多幫助,讓她對我產生了依賴性,并養成了拖拉的習慣。想到此,我決定,以后不再為她鞠躬盡瘁,要學著去做一個“懶媽”。
“從明天起,你自己去上學,反正學校也不遠,走路頂多十分鐘。”我認真地對女兒宣布。女兒聽了有些興奮,連連點頭同意了。當然,我免不了對她進行了一番安全教育,第二天便讓女兒背起書包獨自走向學校。沒過幾天,女兒因晚上看電視睡過了頭,起床快要遲到了,要求我騎車送她去上學。我借口自己上班也會遲到拒絕了她,果然,遲到的女兒挨了老師批評。可從那天以后,女兒學會了按時睡覺,而且早上起床也不拖拉了。
這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我又“懶于”陪女兒做功課了。我告訴她,功課是她自己的,所以一定要學會自己獨立完成。我只負責提醒她什么時候該做作業,然后便去忙自己的事情,寫完后我負責在作業上簽字。甚至連檢查作業這件事我也選擇了放手,女兒不高興地提出抗議:“你這個媽媽也太懶了吧。”我耐心地說:“不是媽媽懶,而是你要養成對自己負責的習慣。現在的作業我可以幫你檢查,可是考試的時候呢?誰來幫你檢查呢?所以,要學會自己檢查,發現錯誤,改正錯誤。”一段時間后,女兒不僅可以自己按時完成作業,而且幾乎沒有出錯的地方。
嘗到了“懶惰”的甜頭,我又再接再厲,一懶到底。凡是她力所能及的事情,我都放手讓她自己去做,小到整理書包、準備學習用具,大到打理自身衛生、收拾房間。還有老師布置的各種手工和實踐活動,我都“懶得”幫助她,只是告訴她大致的方法,具體的準備和步驟,都由她自己一步步完成。
如今,女兒不僅學習成績優秀,還養成了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日常學習和生活里的各種小事情,基本上都可以自主解決完成。很多人都羨慕地向我討教育兒經驗,我只是笑著說:“兩個字,懶惰。”是的,勤和懶是相互牽制、相輔相成的,大人勤快了,孩子就懶了;大人懶了,孩子自然就勤快了。所以,我這個懶媽就教出了一個“勤”孩子! (生如夏花摘自《現代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