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報道,3月13日下午,緬甸軍機炸彈落入中方境內,造成云南省臨滄市正在甘蔗地作業的無辜百姓5死8傷。事件發生后,中國政府、外交部和軍方均提出嚴正抗議,李克強總理在15日的記者招待會上,甚至專門“返場”來談這件讓他“感到痛心的事情”,并強調“堅決保護我國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報道中,媒體使用了“緬甸軍機炸彈”一說,可說是新聞專業水平的體現。據當事人描述,飛機剛從頭頂掠過,接著就一聲巨響。至于是蓄意還是誤投,炸彈來自何方勢力,仍疑竇重重。情況不明時如此表述,似乎是唯一的選擇。
到15日,事態越發撲朔迷離。緬甸總統辦公室官員召集了中國駐緬甸的使節們就此事進行解釋,總統辦公室副主任吳卓鐵說:“該事件不是政府軍所為,我們的飛機都是有記錄的,我們有證據證明該事件與我們無關。我們只有聯合起來查找線索,才能知道這件事是誰所為。”他還指出,緬軍“嚴格執行了事先告知中方的協定,可能是敵人故意制造襲擊,企圖制造我方與中方之間的誤會。”
另一方面,果敢同盟軍也表示,自己沒有任何重武器,更不具備將大型炸彈投擲到如此之遠距離的能力。蟄伏五年,2014年底重出江湖的“果敢王”彭家聲更在《錢江晚報》發聲,譴責緬甸政府的民族政策不平等,強調果敢族是“緬甸漢族”。
16日緬甸官方媒體刊登緬甸政府的新聞公報,就此事正式做出回應,表示對中方人員傷亡感到難過,并將繼續調查事發原因。目前,派出的工作組已經抵達事發地,同中方展開聯合調查,緬方態度尚屬積極。此外,有緬甸媒體報道,軍方撤銷了正在果敢地區指揮作戰的三個步兵師師長,但并沒有說明是否與此次緬甸軍機炸彈落入中國有關。

鳳凰軍事的軍事專家們則根據已經公開的照片認定,事件源于軍機誤炸的可能性已經很低,真兇很可能是在中緬邊境附近作戰的緬甸政府軍或果敢同盟軍的60毫米迫擊炮誤擊。至于是否存在惡意栽贓的陰謀論,還有賴于調查的逐漸深入。
不論是緬甸政府軍還是果敢武裝所為,無論是誤炸還是陰謀,此事都必須有個說法。如同在2011年10月發生的“湄公河慘案”中,中國政府向國人承諾調查真相、嚴懲肇事者,并在不久之后逼迫泰國、老撾交出罪犯,兌現了諾言。
眼下,一方面要耐心等待,給澄清真相以時間,另一方面還要采取有效措施杜絕類似事件再次發生。中方的態度是“堅決維護中緬邊境的安全穩定”,然而緬北的恩仇錯綜復雜,自19世紀末以來就一直動蕩不安,更在上世紀成為舉世聞名的世界毒品中心。政府軍與各民族武裝之間的游擊戰,在這個小三角區里一直是打打停停。
2015年是緬甸的大選之年,各方都想借沖突擴大自己的利益。先是緬甸軍政府以“徹底制止外國人非法掠奪開發黃金、珍貴森林木材和破壞環境”為由,對克欽軍發起進攻。接著,卷土重來的彭家聲又在果敢地區與當地政府軍交火,并聲稱還有其他民族武裝的協同參與,發誓奪回果敢控制權。
緬北戰事再起,中國無疑是受害者,不僅大批難民涌入云南,還威脅到2015年初剛剛全面貫通的中緬石油管道。該管道可使中國不通過“受制于人”的馬六甲海峽也能獲取到石油,戰略意義非同一般。
眼下,中國的難處在于需要在緬北武裝和緬甸政府之間采取平衡。緬北不少人是我們的跨界民族,與云南經濟來往密切。不過,“果敢不是克里米亞”,《環球時報》點評“這一比喻很滑稽”,“國內某些人出于種種原因對果敢人存在好感或同情,這是難免和可以理解的。但這不是北京對緬政策的決定性因素。”顯然,中緬關系才是大局,處理緬北關系也要考慮緬甸的主權等因素。
接下來中國應該怎么辦?眾多國際關系專家不約而同地提到湄公河慘案的處理。慘案之后,懲治兇手只是第一步,其后中老緬泰四國在北京發表聯合聲明,在湄公河流域進行聯合執法。這一處理結果,不僅做到了殺人償命,還使中國參與了對湄公河流域的治安,更有效地保護中國人在海外的人身和財產安全。
相較而言,緬北的歷史太過沉重,解決歷史問題既需要魄力,更需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