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志剛
2001年,福建省福清市一起轟動一時的爆炸案讓陳科云等五人蒙受牢獄之災。在長達12年之后,2013年5月3日,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最終宣判福清爆炸案中的陳科云等五人無罪?!吨袊侣勚芸吩敿殘蟮懒舜税讣m錯的具體過程,從中發現司法體制存在的種種問題和弊端。
此后,《中國新聞周刊》密切關注每一個冤假錯案糾正的每一步進展,關注中國司法改革的每一點進步。
2015年全國兩會上,最高人民檢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在工作報告中直面冤假錯案,分別用“深刻反省”“深感自責”來進行表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在報告中明確提到,“正在依法追究相關辦案人員的責任”,顯得更加意味深長
2013年5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的機關報《人民法院報》刊登了最高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沈德詠撰寫的文章,題為《我們應當如何防范冤假錯案》,呼吁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將冤假錯案堵在司法審判的大門之外。
當時,《中國新聞周刊》發表了題為《無罪釋放:錯案糾正再提速》的一組封面報道,以福建福清案為案例,詳細報道了該案12年后糾錯的具體過程。此外,報道還將沈德詠的撰文內容解讀為“最高法正在釋放相關改革的信號,而地方層面多起錯案的迅速糾正亦被視作改革的現實注解?!?/p>
此時,距離中共十八大召開剛過半年時間。
眾所周知。十八大以后,司法改革成為重頭戲,冤假錯案的糾正也逐步加快。據《中國新聞周刊》不完全統計,以2014年12月15日呼格吉勒圖昭雪為結點,十八大后全國糾正了重大冤假錯案23起。其中,呼格案、趙作海案、于英生案、張氏叔侄案、佘祥林案這五起重大錯案的糾正,深刻影響著中國的司法進程。
糾錯難,追責更難
果不出外界所料,呼格案被寫入了2015年的高法和高檢的報告中,足見這一案件對于中國司法的重要意義。
與最高法院院長在兩會上對個案表示自責相比,呼格的家人及公眾更愿意看到造成這起冤案的公檢法辦案人員受到追責。
冤假錯案當事人和家屬大多經歷了長期的上訴和申訴,幾乎每一起案件糾錯都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其間各種曲折、起伏非親歷難以感同身受。
在網絡上,甚至出現一些情緒化的表達:“讓他們(制造冤案的辦案人員)也被冤10年,嘗嘗其中滋味?!?/p>
在2014年得到糾正的12起冤案中,被法院宣告無罪或檢察院撤回起訴,歷時5至10年的有4起,10年以上的有7起,5年以下的有1起。12起案件的糾錯時間平均需要10年。呼格案時間最長,歷時18年。
盡管冤案糾錯和賠償已經結束,但是,追責才剛剛開始。
呼格案中,目前只有呼和浩特公安局副局長馮志明一人被追責,但他并不是唯一責任人,從公、檢、法一路綠燈造成了呼格吉勒圖冤案,其他責任人到目前為止未受到相關法律追責。
直至2015年兩會期間,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在高法工作報告中提到“正在依法追究相關辦案人員的責任”后,海南省高院和省檢察院方對黃家光錯案作出“將對當時的辦案人員追責”的表示。
隨后,安徽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薛江武亦對于英生案定調:“肯定追責公安部門”。他還表示“于英生案追責尚無明確的期限,但每個部門都要抓緊,因為當事人在等,社會公眾也在等,不能無限期拖延?!?/p>
海南、安徽兩省對冤案追責的表述,在2014年所糾正的冤假錯案中并不多見。廣東的徐輝被宣告無罪之后,當地政法機關對錯案追責的問題只字未提。在念斌案中,對于為何沒有對被指當年對念斌刑訊逼供的辦案人員追責,當地公安機關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法院在對念斌的無罪判決中沒有說非法證據排除,不能說明存在刑訊逼供的現象?;貜皖H為傲慢。
對當事人及家屬而言,洗冤已屬不易,追責則是更難。

2013年5月3日,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一家賓館內,吳昌龍模仿被“刑訊逼供”時的情景。他的姐姐吳華英在一邊做解釋。當日,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在福州依法公開宣判,對涉嫌福清紀委爆炸案的上訴人陳科云、吳昌龍、杜捷生、談敏華、謝清宣告無罪。攝影/圖美網 柳濤

2015年2月7日,呼格吉勒圖父母李三仁、尚愛云與兒子生前照片合影。2014年12月15日,內蒙古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對呼格吉勒圖故意殺人、流氓罪一案作出再審判決,宣告呼格吉勒圖無罪。攝影/中新社 劉文華
接受《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采訪的法學專家表示,目前由第三方啟動錯案追責程序是一個空白,對錯案的追責一般由辦案機關和司法機關自己啟動,但因為涉及自身利益,追責往往遇到困境。
因此,近年來平反的眾多冤假錯案中,最終被追責者寥寥?!爸詴霈F這種情況,其中既有制度設計存在的問題,也有各種現實的障礙因素?!边@位法學專家說。
一起錯案一般經歷了公檢法多個機關、多個環節以及一審、二審甚至復核等多道程序,在同一機關內部經辦過該案的則有承辦人、部門領導、主管領導甚至檢委會、審委會等機構,責任如此分散,誰該擔責,如何劃分責任的主次、大小,顯然極其困難。
此外,盡管錯案責任追究制已提出多年,但這一制度還很不成熟。什么是錯案,其概念、范圍、認定標準、執行機構、追責程序、責任形式等如何確定,對這些問題,學界和實務界尚未形成共識,更無統一、正式的規范予以界定。
在錯案責任追究方面,現在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公安部各自出臺本系統內部的錯案責任追究規范,而且在實踐中基本是由錯案發生地的執法(司法)機關自我追責,而要本部門糾正自己的錯誤確實非常困難,存在不小的阻力。
法律界人士表示,目前,國內糾正的一些冤假錯案至今未公開追責結果。而如果追責僅限于本級公檢法部門自查,甚至是“辦錯案的人自己查自己”,缺乏外部監督和上級介入,調查如何保證公正?
案件終身責任制不能落空
應該說,止于檢察院的冤案應追究公安局的責任,止于法院的冤案應追究公安局和檢察院的責任,法院判出來的冤案,就要追究公檢法三家的責任。
但目前已被問責的公檢法系統中,公安系統的辦案民警被追責較多,而檢察院、法院鮮有追責。即便是有,與對追責的公安民警“輕拿輕放”相比,檢察官、法官的追責更是微不足道。
在制造李久明冤案的王建軍等12名犯罪嫌疑人中,法院以刑訊逼供罪判處王建軍、楊策有期徒刑2年,參與刑訊逼供的盧衛東、黃國鵬、張連海、宋金全、聶曉東等其他人員僅是2年以下的徒刑甚至免于起訴。
王樹紅被無辜關押296天后無罪釋放。2003年7月30日,丘北縣人民檢察院決定立案偵查刑訊逼供罪行,但偵查工作一直沒有進展。云南省檢察院多次派人督辦參辦,并于2004年8月16日確定了刑警大隊副大隊長劉自春、民警李光興、盧梁甲等3名犯罪嫌疑人,直到2005年6月23 日法院分別判處3被告人有期徒刑1年6個月。
浙江“殺人犯”吳大全一審死刑丟命,二審死緩保命,最后竟然在監獄里碰到了真兇,堪稱中國版的“肖申克的救贖”。冤案發生后,主審此案的高院法官受到的內部處罰,只是被扣2分。而這一處罰與浙江高院規定遲到 3次,以及提審犯人時抽煙所受處罰完全相同。
隋洪建、隋洪波、隋洪儒、任樹君4人犯故意傷害罪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真兇落網后,黑龍江省人民檢察院指定密山市檢察院,對肇東市公安局副局長劉永富、打黑除惡特別隊偵查員王偉、車輛管理所教導員尹汝海等人刑訊逼供問題進行立案偵查,繼而刑拘、逮捕。結果出人預料的是密山市人民檢察院竟下達了不起訴決定書。
梳理近年案件可見,對制造冤案的司法人員的處理往往是輕描淡寫,要么是停職、調崗“避下風頭”,要么是低調“內部處理”;即使被追究法律責任,判刑也是緩刑、輕刑的居多。
2013年4月浙江省政法委成立調查組,對辦理浙江叔侄奸殺冤案的“女神探”聶海芬等涉案司法人員進行調查,但 1年多過去,調查處理結果仍未公布。
寧夏一縣級市政法委書記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追責難以實施,首先難以判定責任人。在司法審判實踐中,存在“審判者和審判權相分離”的情況。遇到合議庭分歧較大、案情復雜的案例時,則需要提交給審判委員會來決定。
“審判委員會通常由院長或副院長、主管庭長等組成。一旦發生冤假錯案,究竟應該追誰的責?”該政法委書記坦言,集體責任幾乎使得無法找到具體追責對象。此外,護短使得追責難以繼續。
呼和浩特市退休檢察官滑力加,多次撰文為內蒙古呼格吉勒圖案糾錯呼吁。他認為過去一年兩高加大了平反冤假錯案的步伐,但“刑訊逼供”釀成冤案,“責任人追責”阻礙平反的情況依然存在。
去年8月,中央政法委出臺《關于切實防止冤假錯案的指導意見》,要求法官、檢察官、警察在職責范圍內對辦案質量要實行“終身負責制 ”。部分法律界人士指出,近年來公開糾正的冤假錯案,都是國家財政進行了賠償,而相關辦案責任人被追償,甚至連承擔一部分賠償的都沒有。
中國法律咨詢中心刑事業務委員會主任謝炳光認為,如果刑事賠償、行政賠償的追償制度不能落實到位,推行檢察官、法官案件終身負責制也只能是一紙空文。
取消刑拘數和“四率”考核
1月21日,中央政法工作會議提出,今年將在全國范圍內對各類執法司法考核指標進行全面清理,堅決取消刑事拘留數、批捕率、起訴率、有罪判決率、結案率等不合理的考核項目。
中國政法大學研究員陳杰人認為,取消“四率”和刑拘數的考核,是司法邏輯的正確歸位,是司法理念的積極衍變,更是人權保障的可喜進步。
司法機關目前在刑事司法領域進行的刑事拘留數和批捕率、起訴率、有罪判決率、結案率等的項目考核,源自上世紀司法行政化的社會歷史背景。
在陳杰人看來,彼時罪刑法定、無罪推定和刑法謙抑等理念和原則尚未真正貫徹于刑事訴訟過程,刑事司法逐漸形成了以“四率”引導和推動辦案過程的路徑。
前述五項考核指標中,刑拘數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引領偵查機關追求多抓人、多關人;批捕率和起訴率則可能會引領檢察機關強化與偵查機關的配合;有罪判決率和結案率則可能會引領審判機關充當偵查機關和公訴機關的“下手”。
“有種觀念認為,司法機關抓的人越多,判的刑越重,打擊越狠越快,社會就更安全。”陳杰人說,但實際上換個角度看,一個社會中被捕的人越多、被判刑的人越多,或許越會讓多數公民感到不安和恐懼。
指標考核,有可能促成公檢法三機關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的“配合作業”,在這種模式下,難免有一些冤假錯案發生。
“四率”加上拘留數,被視為是造成中國司法冤案痼疾的癌細胞。刑訊逼供早已臭名昭著,但在上述考核的壓力下,辦案人員已經“欲罷不能”。
“誰也不想刑訊逼供,誰也不想辦錯案,都是為了工作,為了破案?!睂幭囊豢h級市公安局政委坦言,取消拘留人數、破案率,客觀上減小了冤假錯案的概率。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何家弘在其《遲到的正義——影響中國司法的十大冤案》一書中呼吁,帶有鮮明時代特征和貼有運動式司法運動標簽的“限期破案”“命案必破”“督辦案件”“軍令狀”在內部考核中盡量不提;官方語境中的嚴打斗爭、專項打擊、大會戰,嚴管社會治安面的運動式標簽少貼、“從嚴從快從重判決”“寧枉勿縱”的領導要求指示不再大張旗鼓,公檢法機關重歸謹慎,減少不應有的拘留、逮捕、審判和定罪。
十八屆四中全會決議指出,司法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加強人權司法保障。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關鍵舉措,司法改革歷來是中國法治建設中最引人關注的領域之一。
本世紀以來,中國已推動兩輪司法改革,當中共十八大提出“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時,人們發現體制內的修補式改革已接近極限,不能修補的問題多是機制體制性障礙。
中國正努力通過在這個領域動更大的手術,以解決現實存在的司法不公問題,實現公平正義。最高法院、最高檢不久前都制定各自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分別出臺65項、42項具體改革任務。設立最高法院巡回法庭,設立跨行政區劃法院、檢察院,司法人員分類管理等改革舉措陸續推進,劍指司法領域深層次障礙。
目前,中國正在大力推進法治進程,而司法體制、機制改革則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環。為重塑司法的權威和公信,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確保案件處理經得起法律和歷史檢驗。
2014年一系列冤假錯案得以昭雪,為司法機關遵循“疑罪從無”有例可循。今年公檢法系統深化改革,則為錯案追責尋求制度和體制上的動力源。追責到位方使糾錯更有司法改革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