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洋
伴隨著悠揚的《藍色多瑙河》圓舞曲,空間站的巨輪優雅地緩緩自轉,仿佛舞池中貴婦旋轉的裙擺。這是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游》中的經典場景之一。片中另一個經典蒙太奇是300萬年前,猿人拋出的骨頭一下切換為公元2001年的一艘啞鈴狀飛船。1968年,阿瑟·克拉克與斯坦利·庫布里克共同創作的這部電影因大量運用象征、隱喻手法而使科幻片跨入了一個新的境界。以克拉克為代表的太空題材科幻作家們,始終樂此不疲地以細膩的筆觸,勾勒未來太空飛行可能出現的技術細節。讀著這些邏輯縝密、充滿激情的文字,讀者甚至會相信,只要有足夠的投入,這些技術暢想定然能夠實現。
科幻電影中人類登陸外星球的畫面
引領人類探尋“新邊疆”
無垠的星空曾是生命的起源之地——構成我們的一切元素都源自古老恒星的碎片,甚至地球上的最初生命都可能來自星際的有機分子。
群星也將是我們的歸宿——當地球表面再也沒有無人涉足的區域后,太空毫無疑問地將成為“新邊疆”,激勵著充滿拓荒精神的人去探索、開拓。
亞當·斯密曾說過,發現美洲和經由好望角前往東印度群島的航道,是人類歷史上所記載的最偉大、最重要的事件。20世紀也有與地理大發現相媲美的重大事件。也許,后世任何一個歷史學家在提到20世紀時,都會提到兩個日子: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這標志著太空時代的肇始;還有1969年7月20日,那一天,美國宇航員登陸月球——這是人類第一次踏上另一個天體。
然而,在太空科幻的超前演繹下,這樣的“大日子”還有很多——人類首次登陸火星、首次飛出太陽系、首次與地外文明相遇、首次穿越蟲洞……超越空間,超越時間,超越文化,指向人類內心深處對星空的向往,這就是太空科幻的魅力。
科學幻想與太空探索兩者之間一直有著密切的血肉聯系。如果從約翰內斯·開普勒的《夢》算起的話,科幻可謂是人類探索太空的精神源泉,它不斷探究著人類進入太空的意義;而太空探索則是科幻的重要舞臺之一,它為科幻作家提供了大量素材和靈感。異曲同工的是,科幻與太空探索都指向人類未來的命運。
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天馬行空的前瞻思考
有一種說法是,科幻電影中的想象力比科幻小說落后30年。其實,科幻小說對科學的幻想比現實世界的航天發展有時還要領先百余年,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發表于1865年,而一百多年后的1969年,人類才真正登上月球。
最早,受到觀測手段和物理學發展水平的限制,人類對太空的認識并不充分,太空與海洋、熱帶雨林和地下一樣,是作為異域、奇境的存在,是被科幻中的科學技術用來“征服”的。這一時期,在著名的太空科幻小說《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人》中,威爾斯用奇形怪狀的月球人影射著從事各種職業的地球人。
隨著相對論的橫空出世,特別是哈勃發現河外星系之后,人類認識宇宙的尺度從一個宇宙島(銀河系)一下子擴大到無數個宇宙島,太空成了能承載更宏大敘事的舞臺背景。20世紀早期的科幻小說主人公,開始在光年尺度上冒險、激戰。這時候的太空科幻小說往往涉及兩個或多個科技高度發展的社會,著重渲染大規模的戰爭場面,以及大型宇宙飛船等高科技運輸工具的運用。可以說,這類小說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現代天文學發現雜交的產物。
20世紀30年代前后,在美國科幻編輯雨果·根斯巴克的努力倡導下,科幻小說的題材得以豐富,除了傳統的“星際冒險”外,增加了“太空戰爭”“宇宙空間與生命形式的關系”“機器人”等元素。太空順理成章地成為人類的新邊疆、未來的福地和文明延續的希望所在。這一時期,太空科幻小說中的飛船取代了遠洋輪船,代表著具有浪漫精神的規模宏大的工業化進程。科幻小說這一文類也迎來了黃金時代。
《星際迷航》中的進取號飛船
1957年,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人類的太空時代開啟了。科幻中曾經描繪的“未來”終于成為現實。隨著人們對太空的愈加了解,太空科幻似乎失去了原有的“光環”。到20世紀70年代“登月競賽”結束后,人們已經看清在現有技術經濟條件下,普通人能進行太空旅行的前景黯淡。在認清現實之后,太空科幻開始要么關注近未來,如《2001:太空漫游》;要么著眼于遙遠的未來,如《異形》《星球大戰》。
不斷汲取養分的太空科幻
太空科幻不斷從科學發展與技術進步中吸收養分,太空探索事業也從太空科幻中受益良多。許多航天先驅都自述受到太空科幻的影響而走上航天的職業道路。航天科學家托倫斯·約翰遜這樣回憶起某屆航天會議的情景:“火箭工程師們圍著桌子坐成一圈,都說自己讀過克拉克的小說,因此我們成為了火箭工程師。”如今,曾在科幻中出現的太陽帆飛船、太空電梯等已在研制中。科幻系列劇《星際迷航》中的飛船“進取號”的名字,也被美國首架自由滑降測試的航天飛機繼承,這個名字的最新傳承者是一架名為進取號的商業太空飛船。
進入21世紀,太空科幻小說融入當下的科學技術和科學概念,如生物技術、納米技術、量子宇宙學等,就像凌晨最新的科幻小說一樣,融入了太空探索、宇宙災變和機器人等元素。但是太空科幻的核心價值觀一直沒有改變——太空異域險惡而重要,登天之路雖崎嶇但值得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