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中秋國慶節點的“每周通報”結束。此次通報連續4周,共通報了495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問題,點名道姓通報曝光686人。曾有媒體報道,多地省長、書記表示,紀委怎么處理都行,就是別曝光。
省長、書記求情別曝光,確有此事。王岐山曾表示:“我們中紀委堅持一條,就是曝光。有省長、書記跟我講,岐山同志,你怎么處理都行,就是別給我曝光。我說,就是不處理也得曝你的光。”
不怕處理怕曝光,這是為何?俗話說“家丑不可外揚”,出現了丑事先捂住再說;“人要臉樹要皮”,盡管省長、書記未必違反規定,但轄區官員違規了,自己臉上當然掛不住。
無論省長、書記還是當事人,不怕處理怕曝光,恰恰反證了曝光的巨大威力。指名道姓,高調曝光,就是要讓你現丑,讓你丟臉,讓你所在的單位跟著丟人。而且,“一律點名道姓公開曝光”也絕非虛言,不會因為你違了小紀就不曝光,也不會因為有人求情就不曝光。
以前,官員違規即便被處理也只用“某”來代替。如今,違紀違法官員的單位、職務、姓名,以及主要違紀事實和處理結果等均被曝光出來,這是對公眾知情權的滿足,也是對公眾監督權的尊重。不點名道姓,公眾如何實現知情權?又如何更好地監督?不斷激發民眾的反腐熱情,不斷創設民眾監督的開放平臺,就可形成更有力的震懾氛圍。
推動黨風廉政建設,點名曝光違紀者,也可起到警示、教育之效。點名曝光,體現了透明反腐的價值取向。反腐不搞暗箱操作,也不稀里糊涂處理,丑話說在前頭,丑事曬在陽光下,有別于以往那種內部“消化”的做法,無疑是一種進步。
反“四風”不可能只是一陣風,也不會“雨過地皮濕”。王岐山曾提到,八項規定要做成本屆向十九屆中央委員會上交的“名片”,可見違反八項規定被曝光,將持之以恒。執紀越嚴,違規者就越忌憚;制度越嚴密,違紀機會就越少。也許有一天,官員不敢不想也不能違紀了,省長、書記們就無需替他們求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