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遠
最近有篇在朋友圈里傳得很火的文章叫《上海的互聯網怎么了》,回顧了上海互聯網曾經的輝煌,盛大、九城等游戲為主打的公司儼然是中國互聯網一個時代的標志,而如今當BAT等巨頭做得風生水起時,上海卻鮮有叫得出名字的互聯網公司。作者認為是文化問題:上海人精明,所以注重早期的收益,而愿意創業、特別是在前期隱忍的人就少,就算是有互聯網也是以早期盈利好的游戲行業為主;上海文化崇尚“買辦”文化,年輕人以供職外企大公司為榮,也就不愿吃苦冒險去創業……
筆者認為,這樣的原因分析失去了現實意義——沒人可以改變一個城市的特質和文化。問題出在經濟層面。也許上海的創業者的確會更多地考慮創業早期的收益,那是因為創業早期的地租、人工成本可能本身就比別的城市(比如杭州)高。翻開這座城市的名片,發現它有很多名字:總部經濟、國際航運中心、國際金融中心……你幾時聽過硅谷要做國際金融中心?雖然那里也臨海,地處灣區,你又幾時聽過要打造國際航運中心?這一切顯赫名字背后必然帶來的結果就是人工成本、地租等基本要素價格的上漲。所以在上海創業難,或者說早期創業難,是這個城市其他產業發展帶來的成本。
BAT這些巨頭注冊地不在上海,但其投融資的職能卻都將上海作為重要的一個版圖,因為每個城市的職能和分工是有區別的。中國的城市化和產業布局還在傾向于朝幾個超級城市里不斷堆砌新產業,無論從產業布局和城市生活環境上,這種思維應當改變。在美國,華盛頓特區是政治中心,紐約是經濟中心,互聯網創業就在加州,而很多大企業則將總部設在了很多中西部的小鎮上。我們的大城市太喜歡面子,不習慣看到自己在哪些層面落后于別人。其實城市職能多元化發展,衛星城的發展才是我們未來城市化的趨勢。無論從產業還是生活環境的角度來看,“允許”一些時髦的產業離開北上廣才是更有可持續性的城市化發展之道。
互聯網無國界,研究互聯網公司總部的注冊地在哪里,這仍然是“總部經濟”的那一套思維。而這種思維本身,也許正是阻礙上海互聯網發展的一大障礙。(作者郵箱:bigyuanli@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