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弘
多年以來,在社科類圖書中,政治學著作的出版一直不盡人意。一方面是引進的乏力;另一方面則是原創的不足。而2014年,至少因為兩本書的面世,使得2014年的政治學著作的出版一改頹廢之氣,顯得生氣勃勃。這就是引進版中的《獨裁者手冊》,以及國內學者原創的《民主崩潰的政治學》。
《獨裁者手冊》的作者提出,對于掌權者而言,掌握自己的權力才是他們考慮問題的第一要素,政治領袖和商業精英都是如此。在國家與公司治理中,勝利聯盟起著決定性作用。如果勝利聯盟的人數很少,那么掌權人只需要極小的代價予以收買。如果勝利聯盟的人數眾多,掌權者就必須取悅他們以獲得權力。作為一本政治科學著作,該書對于掌權者與公眾權力關系的剖析極富洞見,同時也是對于民主正當性的有力論證。而《民主崩潰的政治學》則試圖系統解釋民主體制崩潰的原因和機制,作者的主要觀點是,“高度的選民分裂導致嚴重的政治沖突,而離心型民主體制無法塑造有效的國家能力,兩者的結合傾向于導致民主政體的崩潰。”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民主的反對者為專制制度和威權體制張目的現象,以一些民主體制的崩潰為例,反民主對于民主在近現代的節節勝利視而不見。該書以四個國家的案例為依據,對于不同民主體制和選舉形式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分析,這些足可“引以為戒”的教訓,有助于思考怎樣建立健全的民主體制。
2014年,塞繆爾·E·芬納的《統治史》一書面世。這是一部20世紀西方政治學的傳世巨著。主要關注世界歷史中政府形態的發展,到1993年作者去世前,《統治史》已完成計劃中36章的34章,有關中國的內容截止到1780年。現代國家的誕生,與政治制度的創新和建立密切相關。在數千年歷史中,成王敗寇,你死我活的權力爭奪,以及打江山、坐江山的思維使得王朝更替大都以血流成河,人死如蟻為代價。而現代政治制度的成功之處,是通過民主選擇避免了暴力沖突。可以說,《統治史》展示了世界歷史上政治制度的步步演化。
翻譯家尹萱翻譯的《辯論》一書,由譯林出版社推出了精裝版。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尹萱先生的譯筆,不僅以信達雅為標準,而且增加了注釋,大大方便了該書的閱讀,也使得人類首部成文憲法(即美國憲法)的誕生過程描述得更為詳盡。在法學方面,2014年出版的重要著作,首先是中國學者王希的《原則與妥協》。該書為第三版,作者新增了20萬字,這些內容主要是911之后,美國政治體制調整和變化。另有王人博《法的中國性》也很值得一讀。 在人治傳統悠久的國家引入法治,必須完成語境的傳布和表達。在此之前,傳播者必須對西方的民權、民主、憲法有著深刻的理解,才能避免膚淺的正確。近年來,王人博一直進行著這方面的努力。在《法的中國性》中,王人博以詞源學的眼光,考察了前人在法治、憲法上的觀念及由來。無論是制度的引進還是文化的融合,中國立場始終隱性或顯性地存在。而這種主體性的主動選擇,必須由我們自己的實踐和試錯來調適。較之于學術的引進和介紹,王人博無疑更進了一步。
思想類的圖書中,《榮耀與丑聞 : 反思德國浪漫主義》是一次思想的清理。在20世紀,德國浪漫主義越出文學疆域,染上民族主義色彩,它涉足政治,在“一戰”期間變身為“鋼鐵浪漫主義”,將無數青年送上戰場;在納粹時期,浪漫主義為20世紀的政治大災難助紂為虐。思想的越界一旦演變為現實的狂熱,必然釀就悲劇的苦酒。顯而易見,希特勒的作為及后果決非《浮士德》的作者歌德所樂于看到。歷史上,現實中,狹隘民族主義正是在高調下得以為惡。該書對德國浪漫主義的反思,或許是盲目激情的清醒劑。
啟蒙運動內部紛繁復雜,在《啟蒙的三個批評者》一書中,作者伯林分析了維柯、赫爾德、哈曼對于啟蒙運動不同的批評。顯然,他們對于啟蒙運動中的過度科學思維頗為不滿,并在各自不同的學術領域和思潮中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任何一種思想,如果沒有經過批評的檢驗,就以“武器的批判”君臨天下,且自稱正確不容反對,都將造成思維的封閉和觀念的陳腐。真正的真理,往往在批評中自我完善和趨于成熟。或許正因為如此,赫希曼在《自我顛覆的傾向》一書中,以文集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思想歷程。赫希曼寫作回憶錄的目的是激發思想。 作者對于西方20世紀的政治和經濟有著深入的觀察和分析,而前面立說、后面顛覆的寫作方式,又體現了作者對于真理的敬畏與謙卑。在這里,“我能否相信自己”是其誠實的姿態。書中牽涉到的政治、經濟和民主問題可以啟發讀者對于中國問題的思考。而《好公民 : 美國公共生活史》反駁了美國公共生活衰落的說法。在一個開放和具有活力的社會,民眾的公共生活必然多彩多姿,且具有多種選擇。作者看來,現代的公民不必效仿過去的公民,現在他們應該做的就是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密切監視政治世界。顯然,作者的言說都置于美國語境之下。國內學者的著作中,茅海建2014年出版了《戊戌變法的另面 : “張之洞檔案”閱讀筆記》。長期以來,有關戊戌變法的說法,一直受到康梁主導。而他們的歷史敘事中,多有作偽之舉。這對歷史學家的研究提出了挑戰。茅海建以“扎硬寨,打死仗”的史料考據,通過對張之洞檔案的解讀,解釋了戊戌變法不同的面相。該書對于歷史人物入張之洞的研究,可以讓讀者“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改變被塑造的單向度認識角度。推翻陳說的歷史學著作,還包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臺灣學者唐啟華著作《巴黎和會與中國外交》,大陸學者鄧野的《巴黎和會與北京政府的內外博弈》,兩書分別從外交與國內政爭的角度,對于巴黎和會做出了全新解釋,而五四運動的爆發,也因此獲得了全新的解讀。葛兆光的《想象異域:讀李朝朝鮮漢文燕行文獻札記》通過李朝朝鮮的燕行文獻,讓讀者重新思考近世東亞以及中國,重看東亞與中國的文化史,重新思考亞洲與中國、民族與認同、族群與疆域等問題。
當代史學者王海光的《時過境未遷》,探討了當代史治史的考據、文章、理路等問題。文集中的文章有史有論,有點有面,有述有評,有考有證,內容豐富,筆法嚴謹。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出臺的制度背景,反右等中國當代史中一些重要問題,書中均有涉獵。最讓人激賞的,莫過于作者對于歷史研究真諦的闡述:“評判歷史是要講述功業成敗,但還有比功業成敗更長久的東西,這就是永恒的人性。”僅此一端,王海光的識見就高過了很多同行。
引進版的圖書中,值得一讀的還有《威廉·夏伊勒的二十世紀之旅》。夏伊勒以《第三帝國的興亡》而名世,并著有《第三共和國的崩潰》。該書是作者三卷本回憶錄,時間跨度為1904-1988年。作為長駐歐洲的新聞人,作者見證了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幾次世界性經濟大危機,以及幾個大國的興衰和覆亡,包括第三共和國的滅亡、第三帝國的興亡,也包括蘇聯的解體、東歐的劇變。該書第二卷對于第三帝國的描述頗為精彩, 1993年去世之前,夏伊勒曾初訪蘇聯,并再訪柏林。其時身體尚健,本可以寫得更多,終止于1988年讓人意猶未盡。
《地中海史詩三部曲》是一套讓世界史讀者期待很久的著作。該書以地中海為中心,作者在第一部講述1453年君士坦丁堡之陷落,將其視為伊斯蘭教與基督教這兩個世界沖突的一部分,并將其置于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與西方世界爭奪地中海的長期斗爭的背景之下。第二部《海洋帝國》描述奧斯曼帝國征服君士坦丁堡之后在地中海上的繼續西進。第三部《財富之城》可算威尼斯共和國簡史,側重其在地中海上的外交與戰爭,尤其與奧斯曼帝國的對抗。該書作者精通多種語言且全無西方中心論思想,在文獻研究之外注重實地考察。這種“知行合一”的研究和寫作,成就了一部知識含量豐富,手法和技巧如同小說一樣跌宕起伏的史學名著。
在經濟類圖書中,最引人注目的首先是法國學者托馬斯·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托馬斯·皮凱蒂對過去300年來歐美國家的財富收入做了詳盡探究,通過大量的歷史數據分析,旨在證明近幾十年來,不平等現象已經擴大,很快會變得更加嚴重。他認為,我們正在倒退回“承襲制資本主義”的年代。在這樣的制度下,經濟的制高點不僅由財富決定,還由繼承的財富決定,因而出身要比后天的努力和才能更重要。皮凱蒂指出,最富有的那批人不是因為勞動創造了財富,只是因為他們本來就富,一句話:人生而不平等。由于資本回報率傾向于高于經濟增長率,貧富不均是資本主義固有的東西,所以要徹底鏟除經濟中的這種不平等現象,就需要在全球范圍內對富人征收累進稅來保護民主社會。盡管皮凱蒂提出的解決之道存在爭議,但是,他關注到的貧富分化問題無疑需要每個國家正視。
同樣是診斷資本主義的病癥,《資本主義大變形》一書的作者斯托克曼認為,權貴資本主義政治給美國帶來了重大危害,并威脅著自由市場的繁榮和資本主義的政治民主。作為里根時期白宮預算和管理辦公室主任,戴維·斯托克曼曾經介入公司經營,他推崇穩健貨幣和穩健財政,大規模接觸管制以刺激民間投資,大規模改善收入分配以刺激普通民眾消費。與一般民眾相比,權貴掌握了更多的政治資源和經濟資源,如何遏制他們挾持國家和政府以自肥,是一個永遠存在的難題——而且,它并非僅僅只是資本主義社會所獨有。
而《政府與市場 : 變革中的政府職能》與《自由市場革命 : 終結大政府之路》關注的都是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與此前一樣,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加強政府干預的呼聲再次高漲。但是,政府如何干預經濟,實施監督職能,其力度和范圍有多大,顯然不能一概而論。維托·坦茨回顧了二戰以前至今不同時期政府經濟職能的變化,并給出了建議。過去,當權者憑借政治權力進行的管理活動,經常扭曲市場機制,將收入從社會公眾手中再分配到寡頭統治集團。民主制度建立后,法國經濟學家克洛德·弗雷德里克·巴斯夏曾告誡人們,現代社會的危險在于每個人都想借助國家的名義,以他人的犧牲為代價讓自己生活得更好。在現實中,我們更需要警惕的是,一個權力極大而責任極小的政府。《自由市場革命 : 終結大政府之路》以案例和數據為基礎,闡明了與資本主義經濟興衰相伴而生的國家權力的消長,提出在根本上限制國家權力對經濟自由的侵蝕。顯然,“必要的惡”不能成為越出牢籠的利維坦,否則人們就將被其吞噬——無論它自稱多么崇高、偉大和善良。
人類文明發展至今,許多人對于現有的發展軌跡保持悲觀的態度,認為人類的精神文明已經墮落且難以逆轉。而杰里米·里夫金在《零邊際成本社會》中,為讀者描述了一個前景無比美好的社會。通訊互聯網、能源互聯網、物流互聯網造就一個超級物聯網。屆時,在最初的成本投入之后,共享經濟的繁榮使得人們不僅可以用很小的成本享受到虛擬資訊服務,而且在邊際成本接近于零的狀況下獲得實體性的物質。政府的推動和年輕人對共享經濟的熱衷,使得中國和德國將引領這一股潮流。理論變成現實總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里夫金認為,自己的預測在三四十年內就可能變成現實。但是,現實的復雜程度可能將使其預言難以應驗——至少,政府將在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和需要作出的改變就不在里夫金的研究之內,而這恰恰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