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越

1945年7月17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在柏林近郊波茨坦舉行會議,發表對日最后通牒。8月8日晚, 蘇聯根據雅爾塔會議精神,宣布從次日起對日本宣戰, 8月9日,蘇聯紅軍發動八月風暴行動,150萬大軍在中國東北、朝鮮北部、北方四島和南庫頁島與日軍作戰,戰斗重點地區為日軍占領的中國滿洲(東北地區)。當地關東軍主要兵力約計120萬,蘇軍突擊迅猛,日軍不敵,8萬多人被殲滅,64萬人被俘,日本天皇于8月15日被迫宣告投降。
1945年8月23日,奉蘇聯國防委員會之命,紅軍押解60余萬日本戰俘至蘇聯30多個地區進行強制勞動,這些地區包括伯力、濱海、阿爾泰、克拉斯諾雅爾斯克邊疆區,以及伊爾庫茨克、赤塔、阿穆爾州、布里亞特自治共和國等地區,還有蘇聯中亞地區,主要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加盟共和國。還有些日俘被押解至蘇聯歐洲部分的格魯吉亞、烏克蘭以及俄羅斯聯邦加盟共和國南部的坦波夫州等地區。
紅軍押解60萬日俘從中國東北等地回國,蘇聯舉國上下一片驚詫。因為,當時所有蘇聯人認為,150萬蘇聯紅軍不僅要一舉擊潰關東軍,更要以解放者的身份,揮師進軍日本本土,對其實施長期占領。但是蘇聯人錯估了局勢,8月9日,美軍先行一步占領日本,美國新任總統杜魯門更是絞盡腦汁,阻止斯大林干涉日本戰后的政治抉擇。
蘇聯從1946年開始遣返日俘,至1950年4月結束,共計遣返50余萬人。1956年10月19日,蘇日簽訂停戰聯合聲明,12月23日,最后一批被特赦的1025名日俘,從蘇聯哈霍德卡港口登船離開,標志著日俘結束在蘇聯的強制勞動。
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的解密資料承認,共計約7萬余名日俘死于蘇聯各地的集中營,死因主要是在惡劣的氣候和溫飽不足的條件下,從事極為繁重的體力勞動。特別是那些參加修建遠東大鐵路和開采煤礦的日俘,生活更為凄慘。1946年冬季,總共有55000名日本戰俘死去。1990年以前,蘇聯政府從未向日方提交過死難者名單,更不允許死難者家屬前來尋覓和祭悼亡靈。日俘墳冢遍布全蘇聯700多處,歷經歲月,幾乎毀壞殆盡,痕跡全無。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向日本遞交了7萬名死亡日俘名單,有名有姓的僅4萬人。再以后,日俘家屬被允許到俄羅斯尋找和祭掃親人的墓地。截至目前,死亡日俘的1萬具骨灰已經由俄羅斯移交日方。但是,生還的日俘,并未收到集中營勞動證明書,更有人在集中營強勞期間,因被扣上“從事顛覆蘇維埃活動”的罪名被槍斃或被失蹤。
蘇聯解體之后,俄日之間就當年日俘問題的爭論日漸尖銳。問題的焦點在于,日方指責蘇聯1945年粗暴踐踏《波茨坦公告》,在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后,違背公告之第九款規定,即“日本軍隊在完全解除武裝以后,將被允許返其家鄉,得有和平及生產生活之機會”,強行將60萬日本戰俘押往蘇聯強制勞動。
其實,之所以發生押解日俘去蘇聯事件,有一定背景。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蘇日兩國并未簽署和平協議,而是一直拖到1956年10月19日,蘇日才簽訂停戰聯合聲明。這就意味著,其實蘇日兩國直到1956年才真正結束戰爭狀態,開始恢復兩國外交關系。那么1945年至1956年這10年多年時間里,蘇日到底該如何界定國家關系?那些被強行押解到蘇聯強制勞動的日俘,始終不承認他們是戰俘,強調他們是自愿放下武器,暫時被蘇聯羈押的外國軍人;而蘇聯則強調,1945年8月,日軍向蘇軍投降,即可認定他們是戰俘,將他們押解到蘇聯戰俘營改造,完全符合國際處理戰俘的相關措施。更何況,蘇日之間從未簽署停戰協議,蘇聯可以認為蘇日之間仍處于戰爭狀態,當時日本戰俘一旦返國,難保不對蘇聯重新構成威脅。
1990年,日本就蘇聯1945-1956年拘留日本被俘軍人,并在惡劣生存狀態和醫療無保證的情況下,強制他們在蘇聯從事繁重和危險的體力勞動和施以虐待一事,首次公開對蘇提出索賠,要求蘇聯政府對日本受難者給予經濟補償,并查明死難者的安葬地點。蘇聯解體之后,俄日民間機構繼續就“強制拘押”問題,在莫斯科開設公開論壇,進行學術討論,推動這一問題的民間解決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