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留言
傳統文化保護之路漫漫
元旦第三天,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縣南詔鎮拱辰樓發生火災,擁有600多年歷史的拱辰樓成為廢墟,讓人唏噓不已。
不時發生的悲劇,依然擋不住一座又一座古城遭遇火災。一些地方熱衷于招商引資、迎客上門,只顧眼前利益,對于古城古建的保護只是掛在嘴邊卻從來沒有真正想到去落到實處。
由此想到傳統村落的保護和鄉村建設,重經濟輕文化、重開發輕遺產、重建設輕保護的情況依然存在,建設性破壞文化遺產事件時有發生。沒有包括傳統文化在內的文化作為支撐,經濟和社會發展就會沒有后勁。
希望地方部門真正用心去保護好老祖宗留下來的珍貴遺產,別讓我們的后代只能通過照片去了解歷史。
記者手記
郭鐵
除了個人奮斗還需制度公平
我們的出身無法選擇,但我們又總喜歡說人生而平等,我想這平等與出身、財富、階級無關,而是每個人都有向往美好生活并為之奮斗的權利。
在每個人都鉚足干勁兒過好日子時,政策和體制公平作為一項外部保障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長久以來,我們的城市與鄉村在土地、戶籍、社保、勞動力市場等各個方面都存在著二元格局,既與市場經濟規律相違背,同時也人為地將人分為三六九等,這就是制度不公。
制度不公將帶來什么后果?首先是待遇不公平。2014年可謂是戶籍改革大踏步前進的一年,取消了農業與非農業戶籍劃分,但在政策徹底從戶口脫鉤之前,市民和村民在交通意外賠償、退伍轉業安置等各個方面都存在待遇差別。其次是形成改革壁壘。在黑龍江采訪戶籍改革的選題時,我們發現隨著土地價值的日益升高,農民固守身份的意愿更加強烈,30年前曾經夢寐以求的城鎮戶口如今在他們眼中并不值錢,改革在償還舊賬的同時又面臨著一個個新問題。
其實,無論是戶籍改革,還是農地入市,或是最近熱議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并軌,我們都能從中看到體制之門正被逐漸打破,身份鴻溝也正被慢慢填平。在我們每個人為生活不懈努力時,我們需要制度公平為個人權益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