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據新華社報道,2014年12月29日下午,小汽車“限購令”突降深圳,多部門組成的“執法隊”旋即封鎖了部分4S店,禁止汽車交易。從市政府當天17時40分拋出“限購令”,到18時起開始實施,深圳市限購“大轉彎”只有短短20分鐘時間。這一做法被稱為“史上最強悍的限購”。
深圳市這一強悍舉措引發公眾強烈不滿。很多論者批評其簡單粗暴,失信于民,完全無視深圳市有關負責人此前一再做出的“不限購、不限行”承諾。
這些質疑與批評不無道理。政府以閃電行動發布“限購令”,且直接采取封店等強制措施,這樣的信息公開、打招呼,與不公開、不打招呼并無區別。而手段之突兀、辛辣,也讓民眾難以接受、無法理解。不過,吐槽之余,似乎也應該看到,深圳市目前的實際交通狀況,以及公共治理面臨的難題。
具體而言,深圳限購事件可以從兩個層面來討論,即,該不該限購與應該如何限購。
第一個問題公眾的討論已經很多,且意見對立,至今尚無共識。反對限購者多強調城市治堵、治霾應該從長計議,綜合考慮城市規劃、交通優化等治本之策,不能總是寄希望于“一限就靈”;而支持者則更多地從汽車保有量、交通擁堵時間等數據出發,強調限購、限行的必要性。深圳市目前的機動車保有量已達300多萬輛,中心城區高峰擁堵時段已達55分鐘,“治堵”勢在必行。
而在治堵上,治標與治本二者并非必然對立,限購可能有點簡單化,而一味強調治本則未免高蹈。很簡單,加強交通建設和城市規劃管理不僅牽涉甚廣,見效也慢,需要長期、持續的努力。而從一些大城市實踐看,限購、限行確實有助于緩解城市擁堵,并非不可行。關鍵是治標與治本要結合起來,標本兼治。
第二個問題則涉及到公共決策的程序正義問題。按常理,公共政策的出臺必須征求社會公眾的意見,有論者搬出《深圳經濟特區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規定》,稱征求意見時間不得少于30日。只是,這些論者似乎并不愿設想,假如政府果真就限購征求30日的公眾意見,政策信號傳遞到市場上,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
此前,廣州、天津、杭州“限牌令”發布后,僅僅數小時的緩沖時間,就引起車市的軒然大波,有人大手筆囤車囤牌。可見,既然要限,深圳的突襲式做法確有不得已的苦衷。
限購事件也表明,在涉及公共利益問題上,政府治理確實存在兩難困境。很多時候,在政府政令與民眾行為之間,張力永遠大于協同,這也是很多政府行為簡單粗暴的根源。
而欲求消除這種張力,走向協同,一方面,需要政府率先垂范,不要動輒許諾空頭支票,以取悅民眾,也不能一味使用強力,脅迫民眾,剝奪民眾的選擇權。根本之計在于盡快轉變城市發展思路,以市場化手段進行深層次治理。另一方面,民眾也有必要多一點理性,而不是動輒跟風,一聽限購就瘋狂搶購,更不能總是指責,只求自己能夠搭上車,甚至以維護公共利益的名義侵害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