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鐵


1952年出生的謝曉堯身兼數職,除貴州省政協副主席、貴州師范大學副校長外,他還是貴州省大數據產業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眾多角色中,他關注的領域始終與信息技術相關,并試圖將之應用于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也獲得了不少科技進步獎項。
就全國而言,貴州經濟增速雖然近幾年處于領先位置,但人均GDP始終排在全國末端。另一方面,貴州多喀斯特地貌,生態脆弱,因此既要發展也要守住生態這條底線。在謝曉堯看來,發展大數據產業是貴州實現經濟趕超的歷史機遇,也是貴州培育新型經濟業態的重要舉措,“貴州必須抓住這次機遇”。
2014年10月,貴州省宣布“云上貴州”系統平臺正式上線,這意味著貴州將成為全國首個基于云計算建成省級政府數據共享平臺的省份。與此同時,伴隨八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印發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政策利好,智慧城市及智慧產業發展迎來了歷史機遇,同時也暴露出同質化建設、缺乏城市文化內涵、信息割裂、百姓參與度不高等問題。
謝曉堯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指出,貴州發展大數據產業,必須要實實在在埋頭苦干,不炒概念,不走極端,做好服務。所謂智慧城市,就是要在智慧民生、智慧產業、智慧政府三個方面有所體現。
底線與優勢
民生周刊:貴州是我國貧困問題突出的省份,同時要守住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這對數字貴州的建設提出了怎樣的特殊要求?
謝曉堯:貴州有兩條底線,一個是生態,一個是發展。客觀來說,貴州省這兩年發展很快,但依然長期屬于全國最落后的省份之一。貴州93%是山地,60%多是喀斯特地貌,可用面積少,加上沒有地緣優勢、人口較多,貴州這幾年雖然GDP總量比寧夏、甘肅、西藏等省份要高,但人均GDP是最低的之一。
在貴州省委省政府領導下,從2010年到現在,貴州每年的經濟增長率都名列前茅。2010年貴州的經濟總量是4650億元,2014年底可以達到9200億元,2015年經濟可以過萬億。這意味著貴州省人均GDP可以跨過5000美金大關。如果貴州省按這個速度再奮斗到2020年,GDP總量可以達到2萬億,人均GDP可達到1萬美金。
貴州雖然山清水秀,但同時又是一個生態比較脆弱的省份,因此貴州既要發展,又要保護生態不被破壞。貴州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走新型特色工業化道路。發展大數據產業,正是貴州培育新經濟業態的一個重要舉措。隨著信息化時代到來,我們與發達地區的先天不足正逐漸縮小,甚至在一些新興業態方面幾乎能夠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為貴州縮小與全國的差距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貴州必須抓住大數據新經濟業態帶來的歷史機遇。
民生周刊:貴州發展大數據產業的條件如何?
謝曉堯:貴州在發展大數據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從自然環境上看,我省生態良好,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空氣清新,是天然的“大空調”、“大氧吧”,年均氣溫在14℃—18℃,具有發展數據中心的氣候優勢,可減少機房降溫與除塵成本。
貴州遠離地震帶,地質結構穩定,災害風險低,在數據中心等信息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方面具有明顯地址地理優勢。同時,在發展機遇、發展基礎、支持政策、體制機制創新上,貴州也有很好的條件。
目前貴州省的互聯網出省帶寬已經達到2000Gbps,2014年整整擴充了一倍,充分表明我省的信息消費和數字應用在飛速增長。
在基礎設施層里面,目前貴州啟動了貴州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三年會戰。我們要像貴州抓交通、水利的大會戰一樣,抓信息基礎信息化建設,力爭獲批國家級的互聯網骨干節點,為大數據產業發展打造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
目前“云上貴州”已經初步建成運行。該平臺是全國首個由省級政府主導搭建的基礎性、系統性云服務平臺。平臺統一技術規范標準,實現對計算資源、帶寬資源等的集約管理。通過市場化的運營機制,推動省級區域內政府、企業和社會之間的系統統籌共享,逐步實現跨部門、跨行業、跨領域的數據資源,為政府和網站提供數字信息服務。
我們制定了平臺服務的參考標準,為各部門購買“云上貴州”提供服務。同時我們還探索建設數據交易和交換市場,由北京“云基地”部分企業聯合組建貴陽數字交易有限公司,在貴陽率先啟動建設全國首個大數據交易和交換市場。
云上貴州系統平臺已經全面啟動了“七朵云”,即電子政務云、工業云、電子商務云、智能交通云、智慧旅游云、環保云、食品安全云,同時還有N個云工程建設,所以又叫“7+N”個云工程建設。目前7個“云”的應用系統已全部遷至“云上貴州”,其中20多個系統已正式運行,15個正在調試。我們希望通過每朵“云”來培育扶持龍頭企業,催生帶動一批增值企業,形成一個產業鏈。
天上“七朵云”
民生周刊:貴州大數據“七朵云”中,目前哪些領域發展比較快?
謝曉堯:貴州現在要保住生態底線,所以“環保云”發展較快。這朵云原來是本省在做,但后來我們與阿里集團簽署了戰略協議,所以現在已經完全遷移到阿里的架構上了。
還有一個是“商務云”,也是我們感受壓力比較大的一個項目建設,因為那么多的貴州農產品、特色產品要通過商務云搭建的電商平臺銷售出去。目前我們的電商云正在和京東合作開發。
貴州大數據產業鏈目前已基本形成。在基礎設施層方面,目前三大運營商的數據中心放在國務院批復的貴安新區,以三大通信運營商為主的大數據中心建設正在加快進行。目前三大運營商共投資了120億元,全部建成后可形成200萬臺服務器承載能力。目前項目進展順利,一期1.5萬臺服務器將于2015年投入運營。
在基礎設施方面,一大批企業已經來到貴州建設運營數據中心。我們吸引了香港電器公司在貴州建設首個服務香港、輻射全球的國際數據中心;目前交通運輸部、科技部、農業部等部委已經有將數據中心(備災中心)放在貴州的意愿。
此外,工業云軟件超市已正式開業,吸引了6000余家企業駐留。總規模30萬坐席的黔中聲谷服務外包呼叫中心產業正急速推進,華大基因庫西南分庫也同時啟動。項目建成后可存放1500萬份少數民族地區人類基因庫樣本,在建設管理和疾病預防控制、重大疾病攻克等領域將起到重大作用。
民生周刊:作為數字貴州“七朵云”之一的“工業云”目前已經吸引了6000多家企業。數字貴州對于企業的吸引力在哪里?大數據建設是不是貴州經濟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謝曉堯:可以這樣理解。首先我們要做基礎平臺建設,目前吸引了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來貴安新區建立數據中心。基礎平臺建設成后,就可以吸引大數據產業和電子產業來貴州,逐漸形成一種馬太效應,人越聚越多。
作為貴州大數據“七朵云”之一的智慧旅游已經上線。原來我們就有智慧旅游,但沒有鋪開,現在通過阿里巴巴擴展了范圍,對貴州旅游是一個很大的促進。貴州有很多特色食品,比如老干媽、茅臺。“商務云”上線后對于貴州產品的促銷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很多企業都在向這個聚集區靠攏。
最近我帶港澳政協委員到貴州調研,感受最深的是貴州目前更多的是趨于理性發展,不像以前為了發展把一些污染產業引進來,現在基本會結合當地的一些特點來發展產業。比如貴州羅甸地區的石材很好,浙江、安徽的商人就過來開廠,加工大理石等。此外,貴州一些地區也可以結合自身特色發展旅游、特色食品等產業,沒有必要非要引入污染企業。
服務民生
民生周刊:有專家指出,我國目前數字城市建設往往將城市割裂成一座座孤島,城市間很少統籌聯動,數字貴州建設是否考慮或規避了這個問題?
謝曉堯:貴陽市是智慧城市試點,我本身也是三網融合專家組成員。為什么現在大數據、智慧城市做不起來?就是因為互相之間因利益關系造成了信息孤島,沒辦法為民生服務。
貴陽智慧城市建設首先就要在基礎層面打破信息孤島。怎么打破?各個運營商之間搞信息孤島我們不管,貴陽則要在全國率先實行全市免費WiFi,在基礎層打破信息孤島。免費WiFi一上來,運營商自己割裂不了,結構就全部連起來了。把造成信息孤島的條件打破后,在這個基礎上我們要開放政府的信息數據。如果政府的信息都不公開,還談什么數字城市?
2015年我們將開放貴陽市的政府信息數據,2016年貴陽市區縣數據全部開放,然后逐級向下一層一層放開。
民生周刊:服務民生是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個落腳點,貴州老百姓從中能夠得到什么樣的好處?
謝曉堯:貴陽智慧城市建設服務民生體現在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基礎層,即我前面講過的全市免費WiFi,2015年6月份上線 ,打破城市內的信息孤島。第二個層面是從2015年開始向公眾開放政府數據。事實上,我們2014年就開始了貴陽市級層面的政府信息開放,計劃3年內將市級到鄉鎮級的信息共享全部打通。第三層面,政府數據開放的下一步就是做“民生云”。目前貴州大數據“七朵云”并沒有“民生云”,但可以將“民生云”作為“7+N朵云”中的一朵,正在加快建設。“民生云”將解決老有所依、病有所治、住有所居這些最基本的民生問題,目的就是讓老百姓在大數據產業中受益。
貴州省對于大數據建設提出了“三個智慧”,即智慧政府、智慧民生、智慧產業。所謂智慧城市,最后就是要在這三個方面有所體現。
民生周刊:貴州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是什么?
謝曉堯:我們的主要目標是以數據流吸引資金流、人才流等各種要素的持續聚集,推動貴州產業轉型升級,實現貴州經濟社會跨越發展。貴州省委省政府已將發展大數據產業作為全省一項重大戰略決策。
未來三年,貴州大數據產業發展按三個階段走:2015年,力爭把貴州打造成國家級的大數據內容中心,提供較為全面和專業的大數據分析、挖掘、組織和管理等產業鏈條基本健全的服務,并實現產值2300億元。2016年上半年之前,力爭把貴州大造成國家級的大數據服務中心。2017年力爭把貴州打造成國家級大數據金融中心。
2020年,貴州國內一流數據中心的地位將進一步鞏固,大數據產業基地將基本建成,通過大數據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4500億元。
民生周刊:目前智慧城市建設試點數量正在逐漸增加,但問題也比較突出,您認為貴州在數字化建設中應規避哪些問題?未來方向是什么?
謝曉堯:我覺得不能過分強調什么都用“云”來解決,不能走極端,也不是所有領域都需要數字化。在數字化建設中,服務才是最重要的。貴州要埋下頭來實實在在做大數據,不要炒概念,這是我最大的體會。
前一段時間我跟大家講,現在大家什么都想放在“云”上,甚至連什么是“云”都還沒搞清楚,我管這種現象叫“亂云飛渡”。政府要搭好臺,做好服務,絕對不能政府、企業各搞一套,否則最后搞成信息孤島,形成數據封閉,無法達到服務民生的要求。大數據建設應避免一哄而上,最后一哄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