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郭鐵
破除養老金雙軌制,探索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養老金并軌,先行先試的深圳走在了全國前列。
2007年,以公務員聘任制改革試點為契機,深圳對新聘人員進行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探索,并形成“社會養老保險+職業年金”的“深圳模式”。目前,7000多名“新人”實現養老金并軌,且委任制公務員的養老金改革也在討論之中。
專家認為,因受制于經濟發展、收入水平,“深圳模式”雖然運行平穩、狀況良好,恐也難以大范圍復制推廣。
聘任制的“副產品”
2010年,在企業工作了6年的周敏通過聘任制的方式進入深圳的公務員隊伍。在她看來,在政府工作好處是比較穩定,即便是聘任制也是如此。“和企業相比,工作壓力還是要小一些。雖然不是過去的‘金飯碗’了,但也稱得上是‘鐵飯碗’。”她說。
與周敏一樣,徐麗麗也是通過聘任制方式進入公務員的隊伍。不同的是,徐麗麗2011年畢業后就直接進了公務員隊伍,如今已是一位科長。
“公務員是唯一的選擇,或已不是最佳選擇,以后可能不會一直從事這個職業。和我一起進來的一位同學,2014年就辭職去了企業。”談及畢業時的選擇,徐麗麗說。
對于養老金與企業并軌,她認為是件好事。“現在選擇職業非常多元化,如果外面有更好的出路,肯定就會選擇跳槽。畢竟退休還是很遙遠的事,更關注當下的利弊,而不會過多考慮退休之后。”徐麗麗說。
養老金并軌的深圳,并非刻意為之,更像是公務員聘任制的副產品。2007年1月,深圳開始試點公務員聘任制改革,改革方案中對聘任制公務員同步實施了養老保險制度改革。
“聘任也就意味著能解聘,但解聘后的公務員就面臨著養老問題,當時就是以此為契機,先把聘任制公務員的養老金制度給改了。”談及當年養老金改革的背景,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工資管理處副處長劉靜姝告訴《民生周刊》記者。
2010年5月,深圳市出臺行政機關聘任制公務員社會養老保障試行辦法。自當年1月1日起,所有新進公務員實行新的社會養老保險和職業年金相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2012年,該制度又擴展到事業單位。
為降低養老金并軌難度,深圳采用增量改革的方式,即所謂的“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截至2014年6月底,參加社會養老保險和職業年金的機關事業單位聘任制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新聘人員已超過7000人。以后,機關、事業單位招聘新人將全部實行聘任制,通過這樣的方式,最終將實現養老金的全部并軌。
“先從新人開始改,先易后難,這是減少阻力的常規做法。”劉靜姝談道,任何一項改革都是相似的,如果一步到位則改革難度加大,通過分步走的方式則容易很多,最重要的是先將制度建立起來。
此外,將原來的老人一起納入進來也有現實的困難。“這些人已經工作很長時間,不僅從個人情緒上難以接受,而且在社會養老保險方面沒有任何積累,突然納入進來,過去欠缺的部分怎么補繳?”
“總量不變,調結構”
作為養老金并軌先行先試的孤本,每次輿論關注養老金改革的話題時,深圳人社局都會迎來一撥媒體前來采訪。
為應付各路媒體,深圳市人社局準備的通稿表示,探索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是要解決三大問題:一、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與企業職工的退休待遇差距較大,引發公平性質疑;二、阻礙人才合理流動;三、導致財政負擔日益沉重。
在這三個因素中,引起社會關注度最高的是,改革后的新制度能否減輕政府財政負擔?
“從整體上看,財政負擔沒什么太大差別,改革主要思路是,保證總體平衡前提下,調整內部個體間的收入結構。”劉靜姝說。
對此,她解釋說,原來的退休制度是先不交錢,等退休之后再由財政負擔;現在的模式是,財政分散負擔,等退休后就沒有財政方面的壓力了。只是先付和后付的區別,本屆政府或是下屆政府承擔的問題。
養老金并軌后,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之間人員流動的障礙進一步清除。“委任制與聘任制相比,我個人還是傾向于后者;雖然二者在養老金領取數額上有差距,但后者的好處是人員可以自由流動。”周敏說。
工作幾年后,假如想離開公務員隊伍轉到企業或其他行業,社保可以與企業實現對接,而不至于像以前那樣凈身出戶,這是周敏支持養老金并軌最主要的理由,至于退休后的收入,則“沒想太多”。
實際上,并軌后深圳市公務員流動略有增加。據報道:2014、2013和2012年這三年公務員離職人數分別是278、247和231。深圳市人社局跟蹤的數據顯示,“基本情況還比較穩定,并沒有因為搞了養老改革明顯增加。”
對于被改革的多數“新人”而言,最關心的莫過于在新制度下自己的收入水平是否受影響?“在新制度下,如何保障新人的養老待遇是新課題。”劉靜姝說,職業年金以前沒有先例和參考的樣本,所以如何管理、運營好職業年金,實現保值增值是現在所要努力的方向。
“我們會綜合考慮,追求一種大致平衡,既要與過去制度之間平衡,也要與企業之間平衡。”她說。
模式難以復制
“社會養老保險+職業年金”,這是深圳養老金并軌后的模式。
社會養老保險部分,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方式。由單位和個人以月工資總額為基數繳費,分別按14%和8%的比例繳納社會養老保險。職業年金部分則由單位按新聘人員的月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繳納,個人不繳費。
深圳,一度作為養老金并軌模式的典型被持續關注和討論。然而,這樣的模式是否可以在全國范圍內復制、推廣?對此,謝圣遠認為,“深圳有自己的特點,其他城市難以模仿。”
曾在廣東省民政廳、社會保障廳工作過的謝圣遠,目前為深圳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研究中心主任、深圳保險學會副會長,在政府工作時曾參與過養老保險改革。
“深圳是個年輕城市,沒有歷史包袱。經過幾十年財富積累,政府財政實力比較雄厚,不存在養老缺口的問題;而在其他多數城市,養老金缺口依然是最大的難題。”他分析說。
此外,和其他城市相比,深圳工資水平比較高。“公務員年薪十幾萬元很正常,這對求職者有很大吸引力。和企業相比,雖然總體工資水平稍低,但工作期間工資具有穩定性。”
“深圳之前的改革是分步走,摸索著來,下一步,對委任制的公務員的改革也在研究論證。”劉靜姝說,目前也在關注中央養老金并軌的政策方向,如果“一個統一,五個同步”的方案正式執行,屆時深圳肯定也會納入全國體系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