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珍珍 馮德進

隆冬時節,湖北省荊州市松滋工業園區熱鬧非凡。隨著董事長肖順美按下啟動鍵,第一臺由韓國SMC與湖北先行專用汽車有限公司聯合開發的多功能叉車成功下線。這標志著一個由國土部門牽線搭橋、協助謀劃占地僅150畝、年設計產能9億元的高科技企業破殼而出。這是荊州市在項目建設中踐行集約節約用地、不斷提高土地“含金量”的一個縮影。
荊州地處江漢平原腹地,被譽為“長江之腰”。隨著湖北省“壯腰工程”的實施,土地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如何把土地科學合理使用好,達到效益最大化?荊州市各級國土部門從項目核查入手,兩年擠出57.7%的虛報用地“水分”,挖出12325畝閑置和低效利用土地,其中74.4%的閑置土地得到二次開發,走出了一條土地高效利用、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供地實打實
2011年初春,荊州市監利開發區引進一家大型工業企業,立項之初申報用地1200畝。然而,瞬息萬變的市場行情讓這家新企業資金鏈斷裂,好不容易引來的“金鳳凰”不幸夭折,1600畝項目用地隨之“休眠”。
痛定思變。2012年起,荊州市國土資源局局長、黨組書記趙麗華率領班子成員,分別深入全市各地開展項目用地現場核查,向虛假投資囤地、無序占地和低效用地等現象 “亮劍”。
荊州啟動新增建設用地現場核查制,即每個新項目上馬前,必須按照投資規模、投資強度、注冊資本、畝產稅收等進行預審,凡單宗用地面積超過100畝的,必須實行“分期用地、限期開發”。一系列“組合拳”,嚇走了個別假項目、真圈地的企業,保障了一大批真項目、好項目落地。
湖北同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落戶荊州開發區以后,一直租用臨時廠房進行生產。一年前該公司找到國土部門申請新廠區用地,以為能一次性拿下500畝地,結果未能如愿。原來,國土部門接到同洲公司用地申請后,立即聯動規劃、工商、地稅等部門預審,按照企業投資規模等要素第一期供地280畝,并按合同約定期限開發建設,才能拿到后續土地。
“沒能一次性搞定項目用地,剛開始心里的確不爽。不過話說回來,分期供地給企業敲響了盲目貪大求洋的警鐘,督促我們抓緊工期按時生產,滾動發展。”同洲公司負責人表示。
2013年初,湖北長江液晶科技有限公司擬投資11億元興建液晶顯示屏項目,計劃用地300畝。國土部門按程序報批了一期用地180畝,2014年5月完成第二期120畝供地,并且要求容積率在1.0以上,建筑密度大于40%。
趙麗華說,部分地方大片土地以低價出讓,有的甚至不惜以“零地價”招商,對項目用地申請幾乎有求必應,造成土地資源閑置浪費嚴重。分期供地既解決土地指標緊張、財政壓力大等問題,又保證了企業的發展需要,最大限度發揮土地效益。
“要想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既要‘亡羊補牢’,又要建立長效機制,在預審環節就把‘水分’擠掉,為后期核查、監管減少阻力。”趙麗華透露,兩年來荊州全市開展了6次新增建設用地現場核查,累計核查各類項目1780個,擠掉一半以上虛報用地水分。
“包袱”成財富
這些日子,湖北古環橡膠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新生格外忙碌,有一家食品企業想租賃他的廠房,預計需要2000平方米面積,目前雙方已經談了幾個回合。
“多虧國土部門當‘紅娘’,為我們解了燃眉之急,今后企業發展再也不用畏首畏尾了。”王新生說。2005年,古環橡膠從松滋市區搬遷至現址,當時計劃與宜昌一家企業合資,后因各種原因雙方談判失敗,此前征用的46畝地一下子成了包袱,一半以上廠房和地塊閑置。
眼見廠區道路、水電、供熱設施建設齊全,卻沒有足夠資金投入生產,王新生十分著急。而且,閑置土地也要繳納使用稅,讓本就入不敷出的企業雪上加霜。
轉機始于2010年。荊州市大力推進集約節約用地,鼓勵企業將空閑土地和閑置廠房采取合資、合作、折價入股、企業重組、租賃經營等形式實施改造、利用。古環橡膠地塊被定性為低效用地,國土部門沒有簡單一收了之,而是“治療式”清理,幫助公司引進4家中小企業,租賃其閑置廠房進行生產。
土地重新煥發生機。古環橡膠成為被“治療式”清理治愈的典型,不僅盤活了企業自己,而且成為松滋市中小企業的孵化器。
荊州市國土資源局規劃耕保科科長陳學龍認為,在急需用地的企業和閑置廠房業主之間建立起橋梁,重新喚醒閑置的廠房和地塊,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含金量”,是當前破解項目用地難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國土部門轉變職能、提升服務水平的著力點。在政策引導下,企業互助合作的積極性也提高了,實現了土地資源保護與項目發展共贏。
倒逼巧用地
37歲的羅明怎么也不會想到,自己一手創辦的湖北長江醫藥集團,2013年年產值銷售額達數十億元。而集團前身,11年前還只是城郊一家40平方米的小藥店。羅明謀劃,2015年將把集團總部搬遷至武漢,開啟走出湖北、赴美上市的新紀元。
羅明清楚記得,集團成立之初,他找到荊州市公安縣國土資源局,希望在工業園區征用200畝地。但國土部門經過層層審核,首期只供給他們80畝地。
用地緊張怎么辦?羅明想,何不“向高空要地”,建設立體式廠房?很快,一座5層標準廠房拔地而起。這座立體廠房容積率超過1.0,比原設計方案節地40多畝,產能增加3倍以上。同時,還省下基礎設施建設費300多萬元。
羅明坦言,過去企業發展總希望多占地,殊不知廠區面積大了,土地租金、管理成本、配套設施、生產風險都得增加,處于成長期的企業必須量力而行。采用立體廠房,既能大大降低建設成本,又能促進企業技改增效,何樂而不為。
提高新增建設用地審批門檻,倒逼企業自主集約節約用地,是荊州市化解土地供需矛盾的又一創舉。
嚴格管控項目用地,不僅沒有制約企業發展,反而吸引大批企業落戶荊州。2014年4月,臺灣榮成紙業先后派多個團隊來湖北考察,最終選定落戶荊州市,項目總投資9億美元。前不久,監利縣一家重工企業因故放棄投資,當地國土部門巧做“媒婆”,從廣東引進5家關聯企業,避免了項目用地的閑置和浪費。
荊州市委書記李新華說:“荊州‘壯腰工程’中,國土部門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既是項目用地的‘守門員’,更是促進工業壯腰的‘服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