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審計署發布了8月對穩定增長等政策貫徹落實跟蹤審計結果公告,其審計結果發現廣西馬山縣有3000多名扶貧對象是“富人”,該結果一經公布,引起了媒體和社會的關注,當日下午,《南方都市報》發文《審計署:廣西馬山2454名扶貧對象買了2645輛汽車》,事件開始得到廣泛關注。
10月9日,《中國青年報》報道《廣西馬山2000多名車主竟是扶貧對象》一文,其后人民網、新浪、鳳凰網等媒體發文轉載相關報道。同日,@中國新聞網、@網易新聞、@中國經營報、@中國經濟網等官方微博發布相關新聞,引發網友的轉載和討論,事件輿情得到持續發酵。
各大媒體對此事件進行跟進后續報道,《北京晨報》發文《馬山虛報騙領扶貧款后續:孩子上大學也算貧困標準》,對廣西馬山虛假扶貧對象進行深入的調查采訪,并對其進行連續報道。同時,中國新聞網、新民網、新浪等媒體對該后續報道發文轉載,事件的跟進報道使得傳播范圍進一步擴大。
10月14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加強扶貧反饋 治住瞞天過海》一文,其后又針對該事件發表時評《精準扶貧,得狠拔治理上的“窮根”》一文,廣大網民仍然對事件的后續報道持續關注。
【輿情點評】
10月17日是第二個國家“扶貧日”,“扶貧造假”卻成為了近期熱議的話題,扶貧資金的克扣挪用、扶貧對象的弄虛作假等問題一直是許多地方存在的難以根治的問題。
高層級積極響應 ?平復輿論
此事件曝光后,國務院扶貧辦第一時間在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針對“廣西馬山縣有3000多扶貧對象不符合建檔立卡的標準”等問題,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洪天云稱“這是客觀事實”,并當場表態,表示“老虎要打,蒼蠅也要打”。國務院扶貧辦第一時間介入此次事件,不僅增強了官方公信力,提振輿論信心,利于推進事件的解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負面輿論的發酵,降低了此次事件對政府形象的損害。但相比之下,當地的相關政府部門雖然積極的采取整改措施并立即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追究問責,但對提出的一些問題并未作出正面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網民對此事的爭議和質疑,不利于事件的后續處理。
事件進展持續發布 ?信息公開透明
在事件公布后,事件的調查仍在繼續,相關的進展和真相及時公布在各大網站,10月14日《北京晨報》發文《馬山虛報騙領扶貧款后續:孩子上大學也算貧困標準》一文,在進行事件調查、處置的同時不斷向公眾公布相關進展,當地相關部門均積極配合媒體的采訪和調查,積極的處置態度一定程度上利于緩解公眾的情緒。同時對于這這3119名貧困戶調查信息結果,以及判定扶貧標準等都公開透明的發布,這也有效的平息了負面輿論,防止各種不利猜測質疑的產生。
加強基層治理能力 ?杜絕濫用權力現象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于基層治理工作的力度,而扶貧工程作為其中之一,也成為了治理的重點。輿論認為,類似馬山縣的扶貧亂象絕不僅于此,“扶貧扶不貧”的問題依然嚴重,急需政府重視,要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的戰略。對于扶貧工程,不僅是要看數量,還要看成效,每年的扶貧人數不斷增長,質量卻無法保障,這樣的“扶貧”迫切需要改變。對于一些地方扶貧出現的“失真”、弄虛作假的現象,應進一步完善現有的對貧困戶的判定標準和辦法,強化審計與監督問責,建立精準扶貧的反饋系統,及時查處“造假對象”,嚴打濫用權力的領導干部作風問題,嚴格執行問責制度,一旦發現扶貧亂象,要嚴肅處理,絕不姑息。
(作者:人民網輿情監測室 ?周亞瓊 ?李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