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一份國家的發展藍圖,對接著億萬人民的小康夢想,標示出一個民族的復興偉業。
茫茫九脈流中國,縱橫當有凌云筆。10月26日至29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在北京召開,研究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劃定未來五年中國發展的航標。
2006年至2020年的“十三五”規劃,將是本屆中央領導集體主持編制并完整實施的一個五年規劃,將是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更高發展階段邁進的艱難躍升,將是迎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最后沖刺,也是跋涉在民族復興之路上的社會主義中國的關鍵一程。
“五大發展”,深刻撬動發展變革
“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十八屆五中全會鮮明提出了這五大發展理念,不但給予重大定性、賦予重大意義,更作出了深入闡釋和全面部署。
——創新發展: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
未來五年,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中處于什么地位?全會給出明確答案: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全會明確提出了推進創新發展的三條路徑:培育發展新動力,優化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拓展發展新空間,實施網絡強國戰略,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構建產業新體系;構建發展新體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財政制度、稅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
——協調發展: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
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全會指明了攻堅的方向,并提出堅持協調發展,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
——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首入五年規劃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何補上生態環保短板,是未來五年中國必須破解的發展難題。“十三五”規劃將是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總布局后的首個五年規劃,公報將“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釋放出黨中央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的決心和信心。
——開放發展: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
全會提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進同有關國家和地區多領域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提高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中國對外開放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完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中國對外開放邁向更高層次。
——共享發展: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小康社會
全會公報提出,要堅持共享發展,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這是我們在發展理念上的重要提升,也是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客觀需求。
“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面臨著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我們要準確把握戰略機遇期內涵的深刻變化,更加有效地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繼續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決戰決勝、乘風破浪,奮力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勝利。
——必須確立新的發展理念,用新的理念引領新的發展
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東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全會強調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也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反映出我們黨對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對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必須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表現出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增長速度要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要堅持創新發展,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質量,要著力實現有質量、有效益、沒水分、可持續的增長,著力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中實現經濟增長。
——必須緊緊扭住實現全面小康的短板,在補齊短板上多用力
比如,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就是一個突出短板。我們不能一邊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口的生活水平處在扶貧標準線下。再比如,在社會事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民生保障方面也存在著一些明顯的短板。推動“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全力做好補齊短板這篇大文章,著力提高發展的協調性和平衡性。
下個五年,看得見的民生實惠
全會公報提出共享發展的新理念,要讓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共享理念下的“十三五”規劃,將給百姓帶來哪些看得見的實惠?
——全國貧困縣全部摘帽
公報提出,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說,按照現行的貧困標準,我國貧困人口還有大約7000萬,在5年內實現農村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任務非常艱巨,這體現了國家推進扶貧的堅定決心。實現上述目標,汪玉凱認為,國家要加大扶貧投入,并創新扶貧模式,把扶貧資金管好用好。
——環保機構省以下垂直管理
公報提出,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汪玉凱表示,“此次綠色發展成為指導‘十三五’發展的五大理念之一,體現了國家對生態的高度重視,而公報提出環保執法部門實行省以下垂直管理,這是環保體制上的重大改革,是保障未來綠色發展的重大舉措。”過去環保執法實行屬地管理,受到地方制約比較多,執法缺乏剛性。省以下垂直管理后,環保執法的體制機制更加順暢,地方環保部門可以較好地擺脫地方的不當干預。
——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貧困學生資助全覆蓋
公報提出,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汪玉凱說,免除貧困學生高中學雜費,貧困學生資助全覆蓋,還體現了國家對教育公平性的重視,對促進整個社會公平正義具有積極意義。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王遠鴻認為,普及高中教育、逐步實行中職免費教育,還可以為我國未來經濟發展提供更多高素質人才,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實施全民參保計劃,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
公報提出,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實現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汪同三指出,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建好社會保障網,是保障民生、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舉措。從國際經驗看,要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一是要調整經濟結構,解決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二是要解決社會公平性的問題。實行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有利于解決地區間養老金收支不平衡的問題,促進地區和行業間養老金水平的均等化。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也有利于籌集養老資金,確保養老金足額及時發放,讓居民更好分享國企發展的紅利。
——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公報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理順藥品價格,實行醫療、醫保、醫藥聯動,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全會公報首次把健康中國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汪玉凱表示,健康中國是在共享發展這個大理念下提出的,具體來說就是確保百姓少生病后能獲得良好醫療保障。
——全面實施一對夫妻可生兩孩
公報提出,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王遠鴻說:“全面放開生育兩孩,回應了不少百姓的期待。”這也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人口老齡化的需要,對人口政策作出的又一重大調整。2014年我國人口老齡化率已達15.5%,而且近年來我國15~59歲勞動力人口絕對數量持續減少,農村轉移勞動力無限供給階段也已經過去,人口紅利顯著下降,適度放松計劃生育政策,可以緩解老齡化帶來的養老支出壓力,并為經濟發展提供豐富的勞動力,提高居民的儲蓄率和我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的關鍵一步。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堅持把發展作為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科學發展,堅持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激發同心同德的精神和力量,凝聚決戰決勝的信心和勇氣,頑強奮斗、艱苦奮斗、不懈奮斗,奮力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勝利,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