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旭

6月29日,公安部在其主辦的“2015食品藥品安全刑事保護論壇”上,提到了“國際食品包裝協會負責人董某某涉嫌敲詐勒索案”。
有媒體稱,自詡為“食品安全與環保衛士”的董某某之所以能量超凡,與“國際食品包裝協會”所領頭銜不無關聯,而“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則是“牙防組”翻版,是純粹為斂財而成立的“野雞協會”。
2007年,全國牙防組因違法開展認證認可活動,最終被原批準成立單位宣布撤銷。此后,“野雞協會”成為非法協會的代名詞,被深深地刻進民眾心底。
民政部將“野雞協會”定義為:未經民政部門依法登記,擅自在境內吸納會員、開展活動,名稱與依法登記的協會、學會相似,容易造成視覺混淆的非正規行業協會、學會。
從拔掉“牙防組”到撕開“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的7年時間里,“野雞協會”點起的野火非但沒有被熄滅,反而因存有廣闊的利益尋租空間,使其進入了野蠻而瘋狂的成長階段。
與正規協會“有福同享”
行業協會是指介于政府、企業之間,商品生產者與經營者之間,并為其服務、咨詢、溝通、監督、公正、自律、協調的社會組織。在我國,目前的社會組織主要包括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三種形式。
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原局長王建軍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社會組織的整體實力正不斷提升,業務范圍覆蓋到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民政、體育、環境保護、法律服務等眾多領域,初步形成了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門類齊全、層次各異、覆蓋廣泛的社會組織體系。
盡管如此,有評論指出,由于監管制度在設計上存在缺陷,起建并彌留于上世紀末的利益尋租空間在本世紀得以擴大,肇始眾多領域正規合法的協會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緊隨其后的,還有那些未經批準卻如毒蘑般拱出地面的“野雞協會”。
據非官方資料顯示,相比于國內合法正規的協會,“野雞協會”在數量上與之相當。而就近年來頻發的“協會風波”來看,折戟沉沙的不僅有“法內協會”,也有“法外協會”。
今年年初,審計署公布的2015年第1號和第2號審計公告顯示,僅衛計委主管的各類名稱的協會就有33個。
公告載明,以中華醫學會等協會為代表的社會組織利用所在部門影響力,采取違規收費、未經批準開展評比表彰、有償提供信息等方式取得收入共計17. 7893億元。
去年亦有報道指出,經過調查,發現備受業內質疑的“中國營養協會”雖然未在民政部依法登記,但只要有企業愿意交錢入會,不僅可以為其認定品牌榮譽,還可以為其授權,銷售冠有“中國營養協會”字樣的產品。
除了“賣榮譽”“賣授權”,報道稱,企業老板只要繳納9.45萬元的會員費,就能成為協會的副會長。
于是便有觀點認為,“野雞協會”與合法正規協會可謂是一對“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生死之交,足以狂野各行各業。
手段高明且極為隱蔽
有觀點認為,雖然上述二者在忽悠斂財、失范失位方面并無二致,但“野雞協會”的手段更為高明且極為隱蔽。
成立于1986年10月的中國建筑業協會是民政部審定為5A級全國性行業協會,業務指導單位為住建部。2013年2月27日,該協會在其官網上發表了一份聲明,稱接到企業反映,有與中國建筑業協會名稱和官網域名相似的組織,既未在國家民政部登記,也未經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批準,卻面向全國建筑行業開展多項評獎、評優活動。
聲明強調,此舉嚴重違背國家有關開展評比達標性活動須經批準的政策規定,干擾行業正常秩序,侵害該協會的合法權益。
無獨有偶,作為“賣榮譽”“賣授權”甚至連“協會領導”也可以拿來賣的“中國營養協會”,在被暗訪記者問及與中國營養學會有何關系時,工作人員稱,兩家有重合的地方,屬于同行業。
就是因為一字之差,讓很多“野雞協會”光明正大地開展著各項斂財活動。
除了“障眼法”,為求生存和發展的“野雞協會”還會使用其他方法,譬如“打擦邊球法”“掛靠法”“炮制法”。
前文提到的“國際食品包裝協會”,雖然未在民政部登記,但由于我國香港地區在機構注冊時,不對“中國”“國際”的使用作出限制,故一些“野雞協會”在成立之前,便想到去那里將自己變成高貴的“鳳凰協會”。
當然,還有一些“野雞協會”創始人認為太過“雍容華貴”遲早要出問題,于是便選擇“掛靠法”,掛靠在各種官方機構、真協會之下,以文化公司出現并作為合法的底牌。這些公司起的名字非常具有迷惑性,很容易讓人以為是一個協會。
最為笨拙且愚昧的創始人當數使用“炮制法”,憑借自己無限的想象力編造一個神乎其神的協會來運作。
有業內人士指出,無論采用何等方式來包裝“野雞協會”,其運作的動力均為利益最大化,進行的都是商業化的運作。
“他們通過做活動拉贊助、組織干部商務考察對接資源、舉行各種評選、組織同行業人士開大會、任命協會有關職務,為協會內各種人士對接人脈和資源等方式獲得收益。”該人士說。
不僅如此,有的協會甚至將自己做活動、出書的權力外包給文化公司,讓其以自己協會名義做活動、出文集,協會與公司簽訂合同,收取管理費。可以說,有的“野雞協會”只頂了一個名頭,靠這個殼子坐收管理費。
有觀點認為,雖然衛計委“下屬協會”所為只是行業協會亂象的一個縮影,但在治亂制度尚未優化之前,“野雞協會”還在繼續趁亂作亂。
專家解讀“野雞協會”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賀衛方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認為,行業協會與政府部門脫鉤是一場對癥下藥的變革,有利于擊破長期以來在社會上形成的“協會是權力所辦,也理應由權力所辦”假象。脫鉤后,政府對行業協會的管理將更加尊重市場規則,推動行業協會去行政化和去壟斷化,讓行業協會自身建設更加民主化、法制化,更好地發揮其功能作用。
《民生周刊》:《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總體方案》在實施后,會對整治“野雞協會”有幫助嗎?
賀衛方:任何一項改革的實施,其影響力和影響面都是多元化。正如《方案》所提出的,脫鉤將堅持社會化、市場化方向,促進行業協會商會自主運行、有序競爭、優化發展,明確將從機構分離、職能分離、資產財務分離等五個方面推進行業協會商會徹底“脫鉤”,這都體現了國家為官辦協會在行政化、壟斷化問題上重典治亂的決心。
官辦協會詬病纏身,原因是高度的行政化和壟斷化所導致的“協會經濟”泛濫,可見,“協會經濟”既是官辦協會染病的誘因,也是“野雞協會”生存的誘導劑,需要先行治理。
《方案》在實施中,也是去行政化和去壟斷化的過程,這不僅是有效治理“協會經濟”泛濫的手段,也會讓行業協會自身建設更加民主化、法制化,更好地發揮其職能和功能作用。我認為,待到功能回歸后,行業協會就會主動、自發地將“野雞協會”擠出需求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