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珊


“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北蛔u為“天下第一奇山”的黃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四絕”聞名于世,而人們對黃山奇松,更是情有獨鐘。山頂上、陡崖邊,處處都有它們瀟灑、挺秀的身影,九萬里雷霆,八千里風暴,劈不歪,砍不動,轟不倒。在美麗的黃山腳下,就有這樣一位如黃山松一樣的殘疾人,堅韌不拔、自強不息,在輪椅上譜寫了不平凡的人生,他就是“安徽省自強模范”“黃山好人”曹永利。
淚水背后有堅強
在輪椅上創業
1988年,家住黃山市徽州區楊村鄉的曹永利剛滿16歲,作為黃山導游的他,事業正處于上升期,不料一場飛來橫禍,讓他終日與輪椅為伴。這位意氣風發的陽光男孩突然成了高位截癱的殘疾人,巨大的人生落差讓他不知所措,在痛苦中整整消沉了5年。上帝關上一扇門,但同時也會打開一扇窗。曹永利不甘于躺在床上靠年邁的父母養活自己,他想:自己還年輕,不能成為父母的包袱,要依靠智慧,自食其力,盡孝道,擔責任。
靠著朋友資助的400塊錢,他開了一家小小的音像店,靠出租VCD,每月能賺幾十元。盡管收入微薄,但也基本解決了自己的溫飽問題。漸漸地,曹永利從陰影中走了出來,5年的省吃儉用,他有了5000塊錢的積蓄,賺來了自己的“第一桶金”。這時,不安于現狀的曹永利又有了新的想法:自家所處的楊村鄉屬于浮溪和漕溪河流域,毗鄰黃山景區,是黃山毛峰的原產地。如果能把家鄉的名優茶資源優勢利用好,不僅可以把生意做大,又可緩解茶農的賣茶難問題,造福鄉梓。于是,他把眼光投向黃山毛峰。
沒有廠房,他就從租來的一間小平房開始了自己的“茶老板”生意,從鮮葉收購、生葉加工、毛坯烘烤到精選包裝,每個環節他都嘗試著親力親為。早晨天還沒亮,他就轉動著輪椅,來到茶葉作坊;夜里工人休息后,他仍在車間忙碌。每一道工序,他都嚴格把關,細心檢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2004年,曹永利終于擁有了自己的企業——“黃山市徽州區永利茶廠”。
一生癡絕處
打造生態茶葉
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后動。盡管行動不便的曹永利不能跑市場,但他敏銳地看到了互聯網的優勢,于是買來電腦,建立自己的網站,利用網絡與客戶聯系。通過互聯網,他漸漸打開了安徽、山東、北京市場。從2001年開始,他就與北京最大的茶莊——吳裕泰保持業務聯系,每年要為吳裕泰做高檔茉莉花茶茶坯一萬斤以上。很快,2006年,加工廠的銷售額突破200萬元。2007年,曹永利注冊了自己“浮溪人家”和“御前”兩個黃山毛峰商標并得到了市場的認可?!耙簧V絕處,無夢到徽州?!?015年,他又開始打造“夢徽州”品牌。
以信立市、以誠待人的品質讓曹永利的固定生意伙伴達到20多家,甚至大洋彼岸的美國客商、美國青龍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采購代表在網上看到了曹永利的留言,被他的故事和茶葉品質所打動,決定與曹永利簽訂長期合作經營協議。就這樣,“浮溪人家”漂洋過海,在美國市場有了一席之地。
盡管生活在偏僻的小山村,輪椅上的曹永利卻時刻關注著茶葉市場的動態和走向。面對現在農藥化肥等對土壤和茶葉生產造成越來越嚴重污染的現狀,2014年起,他決心在生態農業上進行探索,開始清潔化生產,推出“綠色茶葉”,走精品化、差異化之路。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下,他新建廠房、增加設備,引進現代化生產線,進一步提高茶葉的加工品質。他還引進安徽金寨微生物研究所的最新科研成果,從修復土壤品質入手還原土壤中的微生物,從源頭上恢復茶葉的“原生態”。
他組建了“茶葉茶農專業合作社”,聯合600多戶社員,對1000多畝茶園統一種植、統一加工、統一銷售?!拔业挠媱澥歉淖儌鹘y的種植模式,創新農民的意識,嘗試生態茶葉的推廣?!辈苡览f。
心有清泉報社會
傳遞責任獻愛心
經歷了人生的跌宕起伏,得到了更多朋友的幫助和鼓勵,曹永利更加熱愛生活,不忘回報社會,幫助殘疾人群。幾年來,只要是殘疾人或殘疾人家庭向他銷售茶葉鮮葉,他都盡量提高收購價,多付一點收購款。村里80多歲的蔣昌發老人,其中一個兒子患有殘疾,每到茶季賣茶葉,他寧可多走2里路,只賣給曹永利一人。
2006年,曹永利通過互聯網聯系到不少殘疾人朋友,發起“百輛輪椅黃山行”活動。盡管前期準備工作艱難,接待過程中的精力經費支出都很大,但他始終沒有放棄。來自全國各地的100多名殘疾人參與登黃山活動,他們一同體驗了超越自我的人生經歷。
“我呼吁跟我一樣的殘疾人,樹立自信,勇敢地走出來?!辈苡览f。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讓曹永利結識的朋友遍布各地。他的“御前”茶網站,除了介紹他的茶葉產品,還組織開展了“世說孝道”“感恩歲月”網絡征文活動,讓網友們訴說兒女孝敬父母和感恩故事,文章的投稿率、點擊率逐日攀升。
隨著茶葉生意越來越大,曹永利每年都拿出一部分資金資助當地的貧困學生上學,從小學到高中直到大學。除此之外,他還將每年所售茶葉額的10%拿出來,對殘疾茶農予以獎勵。
2013年6月30日,黃山市突降暴雨,引發的特大泥石流沖垮了楊村百姓的家園。災情發生后,曹永利主動把自己的家和廠房騰出來作為災民的避難所和搶救人員的大本營,他請了3個人來給受災群眾和救援人員燒飯,連續20多天,從未間斷。災害過后,政府考慮到他的地可以迅速開建,適合做安置房,就和曹永利商議,希望他讓出來一些地蓋安置房。曹永利二話不說,把原來的12畝地讓出了8畝,蓋了5棟樓,解決了64戶災民的居住問題。
從一個貧困無助的殘疾人到黃山市遠近聞名的創業者,曹永利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和努力,成為“黃山市十大青年創業先鋒”“黃山市農民創業帶頭人”,并被黃山市授予“黃山好人”的稱號。
“我現在做什么事情,不是一定要創造多少財富,或者怎么去享受,我就想證明一下自己的價值?!辈苡览f,“我已經做了我能做的事?!?/p>
“誰有你的根底艱難貧苦啊,你從那紫色的巖上挺起了腰;即使是裸露著的根須,也把山巖緊緊地擁抱!”這就是黃山好人——曹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