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扎堆”現象的出現,首先是媒體議程設置的結果。在某個有較高新聞價值的報道出現之后,很多媒體的第一反應就是在本地尋找相似的新聞線索,這樣既能貼近本地受眾,又能參與到輿情“合唱”之中,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輿論搭車”。
這種“搭車”“傍熱點”有一定積極意義。事實上,我們很多規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最初都是由一些個案和相關報道推動的。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并非所有的“新聞扎堆”都值得鼓勵。比如,某地出現一些很低俗的社會新聞后,也有媒體忙不迭地湊熱鬧,最終只會損傷媒體公信力。
只要尊重新聞規律、遵守職業規范、關注民眾的利益訴求、推動問題的解決,即使出現“新聞扎堆”也是正常現象。善用媒體話語權,讓更多聲音受到應有的關注,讓更多問題得到正視和解決,才能寫出有力量的報道。
(易艷剛/《京華時報》)
傳媒人才的流動趨勢
1、近幾年,從傳統媒體里出走的傳媒人才,仍將占據人才流動的主要部分。
2、在傳統媒體有多年沉淀的運營人才將會加速流失,多奔向具有前景的互聯網公司。
3、由于媒體融合的力度加大,傳媒集團內部人才流動也將加劇,技術、運營,乃至數據分析等專業人才在傳媒集團中的比例將逐步上升。媒體融合將促進人才結構的變化。
4、現在的傳媒集團人事制度,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以用戶為核心、以產品為導向的人才配置,將促進人事管理模式向人力資源運營模式轉變,傳媒人才市場價值的重估將成為必然。
5、傳統媒體雖然在走向衰亡,但具有良好福利待遇和企業文化的傳媒集團,將會以市場化手法,重金吸引媒體人才回流。
6、一些政府部門的微信公眾號和新媒體運營,包括一些企業的客戶端,將成為媒體人才的流入洼地。
7、有更多的傳媒人才離職,自主創業,或者經營微信公號等社會化媒體,或者從事“互聯網+企業”的創業。
8、在強調技術人才的價值的同時,媒體對重量級的內容生產者的需求將重新成為剛需。
9、媒體融合將改造傳統媒體,隨著融合的深入,人才由此及彼的流動,將不再具有上述明顯的流動痕跡,成為正常流動的“新常態”。
10、傳媒人才在傳媒內的利益分配機制,將會出現靈活而有效的調整。
(王傳寶、王佳璇/《青年記者》)
媒體人更要帶頭抵制“網絡霧霾”
人民網輿情研究室近日發布的網絡低俗語言報告指出,網絡低俗語言的使用現象主要有三類,一是以情緒發泄為目的的網絡謾罵,二是以惡意中傷為手段的語言暴力,三是以粗鄙低俗為個性的網民表達。網絡低俗語言,事實上就是網絡空間的“霧霾”,看似危害不大,累積的時間長了、數量多了,就會讓一部分“免疫力”較弱的網民罹患“網語綜合征”,輕則變成憤青,重則心理扭曲、悲觀厭世。
新聞媒體和網站擔負著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輿論、弘揚正氣、凝聚人心的重要使命。要使媒體嚴守社會主義倫理道德底線,媒體人首先要全面準確認識新聞價值,認清通俗與低俗的本質區別,堅決抵制粗鄙惡俗語言和格調低下詞匯,決不為追求利潤踢穿底線,也決不能以低俗取悅受眾。
用語言文字做事的媒體人,某種意義上代表著國民文明素質,帶頭抵制“網絡霧霾”義不容辭。
(昇平/《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媒體如何打造自己的風格化品牌?
只提供“精眾”內容。過去,你想成為讀者信息世界的一站式購物中心,現在,你只能是披薩餅的一塊。所以,不要再提供概覽世界的內容,而是專注于某類人群的閱讀需要?!秳摌I家》只專注于創業,延伸出黑馬品牌;《商業價值》只專注于科技創新,延伸出極客公園品牌;36Kr只專注于全球創新創業公司的動態跟蹤,延伸出氪空間的服務模式。
只滿足所有受眾的某一種需求,而不是試圖滿足一類人群的所有需求。過去,一些自詡為面向高端讀者的媒體,總想著成為企業家群體生意和生活的所有方面的信息合作伙伴,從管理技巧到高爾夫無所不包。其實,你要做的是,要么是管理雜志,要么是高爾夫雜志,只要對這一主題感興趣,不同職階、收入和地域的讀者都會成為你的受眾。以人群定義自己的標簽,不如以興趣強化自己的風格。
成為強關系的社區。線上服務和線下劇場相結合。媒體只有融合了內容到社交的屬性,而且還能參與交易環節,才能在互聯網時代不可或缺。
打造風格化的品牌,這將是一場萬里長征。面對新媒體、自媒體的洪水,傳統媒體的許多比較優勢都已不在,但并不需要筑一座能夠抵御百年不遇洪水的大壩,而是,每天都比洪水的水位高一點點就可以了。
(仇勇、魏寒楓/《中國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