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飛 郭思敏
【摘要】隨著新媒體的日益興起,報紙、廣播、電視、雜志四大傳統媒體在市場上的地位越來越不如從前,尤其是廣播電臺,曾經一度處于市場萎縮的困境。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于廣播的依賴性也逐漸增強,尤其是收音機在手表、微型收音機、手機等電子產品中的運用,使得人們收聽廣播的機會大大增加,這就極大地提高了廣播的輻射力。本文通過研究廣播體育新聞的發展歷史以及發展現狀、特點等,對體育廣播進行分析,并得出相關結論。
【關鍵詞】體育廣播體育新聞發展
隨著中國體育健兒在各種國際大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以及我國體育市場化的不斷發展,人們對體育新聞報道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向全世界人民證明了我國不僅是一個人口大國,還是一個體育強國。廣播電臺不斷地發揮自己頻率豐富、傳播廣泛的優勢去介入到體育報道活動中,滿足聽眾們的需要,也為廣播電臺贏得了豐厚的經濟回報和良好的社會聲譽。
本文通過整理廣播體育新聞的有關文獻資料,研究廣播體育新聞的發展過程、發展現狀以及報道的特色等,重點剖析廣播體育新聞深受好評的原因,從理論上對廣播體育新聞進行總結和歸納,希望對各地方廣播電臺的體育新聞報道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借鑒作用。
一、體育廣播發展現狀
廣播體育新聞是以新近發生或正在發生的重大體育事件、引起關注的體育新聞人物為傳播內容,以聲音符號為傳播手段。從報道方式來分類,廣播體育新聞包括四個內容:體育評論、體育消息、體育賽事直播、體育專題節目。
俞同中認為,目前,我國體育傳播媒體從中央到各地方廣播電臺、電視臺及互聯網不管是在制作水平,硬件設備還是本地賽事的關注度上,與國外相比起來都處于劣勢地位。①他分析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是現階段很多中國觀眾喜歡國外高水平比賽多于國內的比賽,加上我國對境外電視轉播信號的限制和國家相關政策,我國目前廣播、電視、互聯網體育品牌欄目相對來說比較少。
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后出現的中國體育廣播,目前正面臨著各種考驗和挑戰。電視媒體依然強大,報紙媒體期待再次輝煌,而網絡媒體因其技術迅猛發展而帶來的出色表現幾乎撼動了中國傳媒的整個格局。在這樣的格局下,體育廣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優勢,堅持走自己的道路,仍然處于不敗之地。
二、體育廣播的優劣勢分析
1、體育廣播的優勢
在《體育新聞報道》一書中張英將體育廣播的優勢歸納為:單純訴諸聲音,給人以無限想象空間;傳播速度快,無版面畫面要求;簡短性,減少聽眾接收無效信息,提高傳播效度;接收信息便利。②劉斌的《體育新聞學》一書中提到體育廣播具有時效性強、直接感受性強、伴隨性媒體、想象性媒體、技術簡便、在突發事件中不可代替的優點。③
馬林在中指出廣播體育節目具有伴隨性和聲音想象性的特點。④同時,與電視、網絡相比,廣播有著參與成本低、參與受眾廣的優點,可以為受眾的健身參與和賽事參與提供方便。姚喜雙,張艷霜分析了廣播在奧運報道中的優勢:節目制作成本低,操作簡單;解放了受眾的雙眼;賽事安排在客觀上有助于廣播占據有利條件;經過提煉后的信息質量高。⑤
王岳磊則指出體育廣播在媒體大戰中具有強大的競爭力,獨具優勢。⑥不僅具有廣播媒體的傳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信息覆蓋面廣、直觀性較強、聽眾參與方便等特點,還有體育運動的娛樂性強、群眾參與多的特點。
2、體育廣播的劣勢
張英指出對于體育而言,其魅力來源于視覺沖擊。但是,體育廣播存在著無視覺效果和資料保存性差的缺點,因此在觀賞性與參與性上不如電視、網絡。同時,在深度報道和資料研究、留存方面不如報刊。
體育廣播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時效性強,制作過程簡便,給聽眾以想象空間,滿足了聽眾對比賽場景的想象需求。但是,缺乏體育最具魅力的視覺沖擊,以及保存性差等是體育廣播不可回避的硬傷。
三、體育廣播的發展趨勢
1、更富有娛樂性
上海五星體育廣播也有推出過體育與娛樂交互的品牌欄目——《活力早班車》、《940加油站》以及提供聽眾就醫問診的《健康總動員》欄目等,這些娛樂性欄目豐富了體育廣播的品牌欄目形式。
趙章濤、吳亮、陳陽提到,媒介的娛樂化不單單是指報紙、廣播、電視臺中娛樂性節目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也指新聞類節目的形式和表現手法越來越具有娛樂性。⑦
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廣大群眾視野也變得更為廣闊。傳統廣播體育節目的表現形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了,他們要求節目表現形式要多元化,這就需要廣播原有的播音員、主持人對語言的表現力有一定的掌控能力,在節目中能夠熟練運用音響、音樂等,從而使廣播體育節目呈現出多元化的形態,為聽眾增添更多的欣賞和享受的內容,更好地發揮出體育娛樂休閑的作用。
2、更具有專業性
(1)頻率專業化
畢雪梅,賈靜的《體育新聞學概論》一書中對專業體育廣播究竟“專”到什么程度,專業化是否排斥一些大眾化的資訊內容進行了探討⑧。頻率的專業化關系到收聽率,進一步影響廣告收益。對此,作者提出“小專業,大綜合”的發展模式。所謂“小專業”指體現專業臺的個性,從而從眾多廣播頻率中脫穎而出,就體育廣播而言,即圍繞體育活動搭建傳播平臺。而“大綜合”指要照顧到各類廣播受眾,注重一些通用性的東西,如增加娛樂內容,調節氣氛,減少專業枯燥,作為專業體育廣播,應當提供全方位的體育資訊,并且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
王偉將廣播體育新聞頻率專業化稱為宏觀上的專業化⑨,并對其內涵進行了界定:整個體育新聞從整體新聞節目中剝離出來,以體育賽事為主要內容,報道形式上注意發揮體育新聞的特點,按受眾對體育新聞特有的要求進行采編安排。
廣播體育新聞的專業化發展是為了滿足更多的體育愛好者對體育新聞的需求。一方面,在節目內容、形式上需要更專業化的包裝,從業人員需要具備體育專業知識及其報道方式,熟悉體育、熱愛體育;另一方面,通過創辦專業體育頻率,來實現體育廣播的專業化,既滿足體育愛好者的小眾需求,又兼顧廣大受眾對體育信息的需求和健康生活理念的傳遞。
(2)節目專業化
廣播體育新聞微觀上的專業化包括:在節目設置上專業化,根據體育項目分類細分化;在報道內容上縱深化,加強專業水平;在報道形式上突出廣播傳播的特點,揚長避短,發揮廣播媒體的獨特優勢。同時,作者對廣播體育新聞報道專業化提出了具體要求:強化節目名稱和風格;增加報道中的調查性和分析性內容,包括介紹比賽前期、幕后信息、剖析深層原因;提高采訪、解說和評論的質量;重視廣播直播;突出廣播優勢,實現采編專業化。
禮桂華提到廣播體育節目要做到內容專業化⑩,對于轉播與購播引進的節目要做好調研與包裝,以符合本地聽眾的收聽習慣,力求從結構、內容、主持風格上都具有體育專業特色。要建立以體育信息節目為骨架,以休閑體育與健康體育節目為兩翼的體育專業節目體系。
3、品牌效應更突出
翁偉民指出,體育廣播可以通過賽事直播來塑造品牌形象,此外,還要打造“名主持”,發揮其明星效應。⑾
在廣播品牌分類方面,姚鋼指出,廣播品牌分兩類,一類為節目品牌,包括節目形態與主持人風格;另一類為一家電臺、一個頻率的形象推廣過程與效果。體育廣播的品牌是以廣播為載體,以重大體育賽事、極具影響力的社會體育活動和體育明星動態為主體。體育廣播的品牌化需要有專業的策劃團隊,可以通過與體育品牌、互聯網傳媒、知名體育賽事、體育推廣公司及體育健身俱樂部的合作來塑造品牌形象。⑿
黃小龍認為廣播媒體的品牌形象是聽眾選擇廣播媒體的重要依據,目前我國體育廣播的品牌意識尚顯薄弱。對此,作者提出了塑造體育廣播品牌的具體措施:堅持“內容為王”,打造品牌欄目;堅持欄目創新;欄目生產市場化。
產業化發展是市場經濟體制下媒介發展的新趨勢,如何塑造品牌形象對目前相對處于弱勢的體育廣播而言至關重要。打造品牌節目、品牌主持人,為專業的體育廣播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有助于體育廣播做大做強。
結語
通過對文獻資料的詳細整理,筆者對廣播體育新聞實務這一領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經過系統的分析,筆者發現,前人對于“廣播體育新聞”的發展現狀、歷史進程和發展態勢的研究比較多,而對于“廣播體育新聞”定義的研究卻是空白的。在談到它的發展趨勢時,只有極少學者能夠用充分的理論依據作為支撐,但也缺乏實際相關的例子來說明事實,因此,關于廣播體育新聞未來發展態勢的理論研究還是過于單薄。盡管關于廣播體育新聞實務的研究文獻并不多,但筆者認為,學者們對于其特點、發展趨勢以及發展建議所提出的觀點還是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的。
隨著中國體育事業逐步與國際接軌,體育節目發展逐步走向成熟,廣播體育事業要求我們要好好的把握其特點,了解其性質,從各個方面研究和關注它的發展,從而使我國的廣播電視體育節目更高、更強地發展下去,使之更加繁榮強盛。
參考文獻
①俞同中,《中國廣播、電視及互聯網體育傳播的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1
②張英:《體育新聞報道》[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③劉斌:《體育新聞學》[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④馬林,《廣播體育節目及其主持人的專業素質》[J].《電視時代》,2010(7)
⑤姚喜雙、張艷霜,《體育廣播是隨身攜帶的體育現場》[J].《中國廣播》,2008(10)
⑥王岳磊,《淺談廣播體育節目的形式與發展》[J].《大眾文藝》,2010(17).
⑦趙章濤、吳亮、陳陽,《淺談廣播體育節目的多方位拓展》[J].《電視時代》, 2009(8)
⑧畢雪梅、賈靜:《體育新聞學概論》[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
⑨王偉,《淺議廣播體育新聞報道的專業化》[J].《中國廣播》,2012(7)
⑩禮桂華,《關于體育廣播節目設置的思考》[J].《記者搖籃》,2003(4)
⑾翁偉民,《后奧運時代體育廣播的發展之路》[J].《中國廣播》,2012(9)
⑿姚鋼,《借勢而上把廣播的品牌做響做大——談談體育廣播與體育品牌合作的思路》[J].《中國廣播》,2012(7)
(作者:劉飛,上海大學電影學院新聞傳播系研究生;郭思敏,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新聞傳播與外語學院新聞系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