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雯
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各經濟體生產力增速有所下降已是不爭的事實。2015年9月9日至11日在遼寧大連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第九屆新領軍者年會(又稱夏季達沃斯論壇)上,來自9 0多個國家的1700多位嘉賓就“描繪增長新藍圖”的主題以及如何應對增長所面臨的新挑戰進行了討論。而面對錯綜復雜的外部環境和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中國經濟的表現牽動著世界經濟的神經。年會期間,有關中國經濟的議題是諸多經濟學者和商界領袖所關注的熱點。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深刻影響著全球經濟的走向。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不少國際機構都調低了全球增長預期。中國也主動下調了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目標,進入經濟新常態。然而增速放緩和宏觀經濟指標的下滑并非意味著中國經濟會出現“硬著陸”。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洪章形容新常態相當于“前進當中列車調整速度”,既非停止,也非“斷崖式”。

實際上,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并沒有改變。中國經濟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階段,增長中的波動起伏在所難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與出席本屆年會的中外企業家代表座談時概括中國當前經濟形勢為“形有波動,勢仍向好”。“形有波動”指的是要實現制造業從粗放增長到集約增長的升級發展,和從過度依賴投資拉動到消費與投資協調拉動的轉換,要經歷一個艱難的過程。其間所出現的經濟增長波動是調整轉型時的一種正常現象。而經濟結構的加快優化則說明了“勢仍向好”。目前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60%,服務業占GDP比重接近50%,高技術產業增速超過10%。信息、文化、健康、旅游等消費需求旺盛的同時,節能環保、綠色經濟的發展也方興未艾。整體看來,新的經濟增長點正在快速形成。荷蘭皇家帝斯曼集團CEO謝白曼(Feike Sijbesma)認為“新常態不是低發展率,而是一種不同的發展角度”。
在全球經濟放緩的背景下,2015年上半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仍達到30%左右。此外,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7%,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位居前列;上半年新增城鎮就業人數超過700萬;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經濟增速等事實都說明中國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內。因此,李克強總理在本屆年會開幕式的致辭中強調,中國并非世界經濟風險之源,而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源之一。中國經濟的支撐并非獨木一根而是“四梁八柱”,具有很強的抗沖擊能力和韌性。
目前,針對經濟短期波動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正在逐步見效,經濟中的積極因素也在不斷增多。2015年5月以來,工業、投資、消費、進出口等主要經濟指標都穩中向好。“我們有能力實現今年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并為未來打下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李克強總理的演講傳遞出了信心。
世界經濟論壇新領軍者年會一直將新領軍者以及他們的創業精神視為核心。在中國,千千萬萬的大眾創業創新者正在扮演著新領軍者的角色,展現出未來經濟發展的希望。
2014年的新領軍者年會上,李克強總理提出要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2015年3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被提升到“中國經濟轉型和保增長的‘雙引擎’之一”的高度。一年來,創業創新的熱潮在中國蓬勃興起,不斷為經濟帶來新的活力。 2014年中國創業產生的企業數量達到365萬個,相當于平均每天有1萬個公司成立,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經濟觀察報》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網絡創業就業總體規模接近1000萬人。如今,大學生、留學歸國人員、科技人員、企業人員等都紛紛投身創業創新。同時,創業創新的平臺也逐漸多樣化,不僅是小微企業,很多大企業也加入這一行列,引入了眾包、眾籌等新概念,帶來生產方式、管理方式的變革。

在本屆年會上,李克強總理再次強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并將其概括為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擴大就業的有力支撐、發展分享經濟的重要推手、收入分配模式的重大創新以及促進社會公正的有效途徑。不僅如此,在中國經濟穩中向好但穩中有難的形勢下,大眾的創業創新更體現了一種精神,使我們從挑戰中看到機遇,增強了克服時艱的信心。
與創業創新熱潮相輔相成的是國務院及各部委所出臺的一系列扶持舉措,如推進簡政放權、減免小微企業稅費、建立創投引導基金等。此外,外商投資準入也有所放寬,外資創業投資機構的管理制度也在不斷完善。與此對應的是,鼓勵創業機構加大對境外高端研發項目的投資,積極分享境外高端技術成果。隨著各項政策改革的推進,相信創業創新過程會更順暢,經濟發展之路也會更平穩。
參與創業創新的新領軍者們正在創造無限的機遇,描繪著中國和世界增長的新藍圖。
“世界發展和利益共同體”這一新表述在本屆達沃斯論壇的總理致辭中被首次提出。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是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中國經濟的平穩發展不僅造福本國人民,同時也惠及世界。以近兩年的幾項數據為例:2014年中國正式晉級資本凈輸出國后,2015年中國對外投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出境旅游人數大幅增加,僅2014年就超過1億人次,2015年上半年同比又增長10%;在全球貿易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國進口的大宗商品實物量有增無減。
盡管近幾十年來中國取得了輝煌的發展成就,但作為一個與國際市場密切關聯的經濟體,在當前全球經濟總體偏弱的情況下,中國不可能獨善其身。與此同時,全球發展的不均衡所帶來的各種矛盾也日益突出。而打造“發展共同體”則為構建新的世界發展格局提供了理念。在此理念下推動國際產能合作,則能夠重塑均衡和普惠的全球產業鏈,打造互利共贏、包容共進的世界發展和利益共同體。

一方面,中國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合作是順應產業發展分工的潮流。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指出,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發展至今,已不能完全依靠出口消費品來拉動外需。中國已深度融入世界經濟,也形成了門類較齊全的產能。另一方面,國際產能和裝備合作有助于世界經濟的復蘇。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還處于工業化的初期和中期。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有巨大需求。發達國家擁有先進的技術和管理,但成本卻較高。而中國的產能豐富,有能力與前兩者的需求和供給相結合,大范圍深度推動國際產能合作,為世界經濟復蘇增添新動力。
開展國際產能合作是一舉多得、三方共贏之道,中國在其中發揮著承上啟下的橋梁和紐帶作用。記者了解到,目前中國已初步圈定15個合作意愿比較強烈、合作基礎條件較好的國家進行產能合作。并開始在哈薩克斯坦等一些支點國家布局,這也與“一帶一路”的戰略相吻合。
通過本屆達沃斯論壇,世界更加了解了中國經濟整體向好的形勢,也看到了中國繼續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廣闊前景,也會給世界各國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