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雯

2014年11月29日,一年一度的省級財政透明度調查揭曉: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財政透明度平均得分32.68分。這是自2009年以來,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中國財政透明度”課題組對中國省級財政透明度狀況進行評估并發布的第6份財政透明度報告。
給各省財政透明度打分
5年前,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成立了“中國財政透明度”課題組,按照100分為滿分,給各省級財政透明度打分。雖然平均分從2009年的21.71分上升到2014年的32.68分,但是,財政信息公開情況仍不樂觀。作為此次課題的負責人,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副院長鄭春榮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如果把31個省、市、自治區作為整體來看,所有省份僅公開了1/3的財政信息。”
其實在國際上,給政府的財政透明度“打分”并不是新鮮事。在這之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銀行以及歐盟等,早已建立了財政公開透明的衡量指標。與前5年的財政透明度調查不同,課題組2014年將所有財政信息要素按不同性質分為9部分: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財政專戶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政府部門資產負債、部門預算及相關信息、社會保險基金、國有企業和被調查者態度。
以公共預算為例,信息公開狀況最好的是福建省,公開了84%的信息。在所設的公共預算調查信息要素中,有4項公開率達到100%,但剩余6項涉及省級政府經濟類支出的公開情況幾近空白。
相比之下,總體得分情況最差的項目是“政府部門資產負債”,僅為5.53分。僅有黑龍江、福建、甘肅、新疆4個省、自治區提供了部分調查信息,其余省份均未提供信息。
在9個信息要素中,“被調查者態度”一項得分最高,平均為68.7分。鄭春榮深有感觸地說:“這是用來衡量被調查者‘態度與責任心’的項目,對比6年來的調查情況,被調查者的法律意識明顯提高,即使沒有財政信息提供給我們,也會以電話或信函等形式給予回復。”而該“態度分”就是以政府部門是否給予反饋為評價標準。
縱觀2009年以來的財政透明度得分情況,課題組的牽頭人,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蔣洪總結為一句話:“好的省份畏縮不前,差的省份不思進取,大多數省份略有提高,帶動整個平均成績緩慢提高。”
新預算法為財政公開提供新動力
分析2014年及以往年度省級財政透明評估得分情況不難發現,透明度差異較大。得分較高的新疆、山東、福建、黑龍江的分數均超過50分,最高分是最低分的5.15倍。此外,各省份透明度情況與該地經濟水平沒有關聯;各地透明度得分名次不穩定,排名出現“過山車”現象。蔣洪說:“透明度得分名次不穩定,顯示出財政透明公開缺乏法制保障。”
2008年5月1日實施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規定,政府應重點公開的內容之一是“財政預算、決算報告”,但是“報告”通常被理解為各級人代會上政府提交并宣讀的文件。一些政府部門以條例規定提供的是“報告”為由,拒絕提供除“報告”以外的其他預算信息,特別是較為具體的預算收支的數據,從而使預算公開變成一種形式。
要將預算公開全面推向深入,變被動為主動,第一要務就是加強法律制度建設,使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所以,對現行預算法進行修改,為明確和規范預算公開及其法律制度建設提供了難得的契機。
2014年8月3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修改預算法的決定。一些全國人大代表和財稅領域專家表示,新預算法不僅細化了對預算公開的要求,還對公開的時間、內容、解釋說明、不公開的法律責任都作了明確規定,大大提高了可操作性。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經濟法室主任王超英在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修改后的預算法要求,除了依照國家保密法規定屬于國家秘密的事項,其他預算的全部內容都要向社會公開。”修改后的預算法將于2015年1月1日施行。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大家常說,財政收入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要如何實現?提高透明度是最有效的途徑。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言:“怎么能讓政府花的錢有效?最好的辦法就是公開財政預算,讓社會監督。”“財政預算越是公開、透明、規范、完整,財政資金就越容易用到刀刃上。”
拓寬監督視野,為陽光財政保駕護航
除了有法律的保障,要使財政透明度有所改善,還需要一個全方位的監督系統。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第一次廉政工作會議上就指出,讓權力公開透明,也是最有效的防腐劑。要及時主動公開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環境污染、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等信息,向人民群眾說真話、交實底。深化細化預算決算公開和“三公”經費公開,從2013年開始,要逐步實現縣級以上政府公務接待經費公開。公開的形式要通俗,要讓老百姓看得懂,可以有效地監督政府。
“地方人大對于財政預算的監督有著重要的意義,然而在實踐中,人大對于政府預算的監督卻存在諸多的問題。”上海人大工作研究會課題組負責人張榮高表示。因此,必須要強化人大的監督地位,確立其對預算監督的主導地位。可以通過授課與講座的方式,提高人大代表與委員的預算專業審查能力;設立專業的預算審查委員會,提供專業意見供人大參考。
其次還要強化內部監督。預算是一個非常專業化的數據,老百姓看不懂很正常。因此在預算的說明上,應避免使用過多艱澀的專業用語,應力求通俗易懂,同時對于相關項目的法律依據等亦應清晰表達,而不得以“根據有關規定”等模糊用語含糊帶過。
最后要強化社會監督。在大數據背景下,透過電子科技、互聯網手段實施媒體與社會的監督,例如在政府部門網站上設置電子查詢平臺,使公眾容易檢索并獲取重要財政信息,打通投訴舉報通道,強化全社會對財政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