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華


亮點一:按日計罰加大違法成本
新規: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違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罰款處罰,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自責令更改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處罰數額按日連續處罰。罰款將上不封頂。對偽造數據和偷排漏排等行為責任人進行拘留,并且賦予環保部門查封扣押等權力。建立“黑名單”制度,將環境違法信息記入社會誠信檔案,并將向社會公布違法者名單。
解讀:“我在一次調研時發現,地方發電廠的環保設備經常處于‘休息’狀態。”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鷹說,“一個10萬千瓦的發電機組,每天的環保成本大概是五六十萬元,如果不開環保設備也就罰款1萬元,誰不會算這個賬?”在她看來,近年來國家環境立法數量不少,但環境質量越來越差,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違法成本太低。因此,修訂后的環保法,加大懲治力度就成為立法重點之一。
長期研究環保法的北京大學教授汪勁說,新修訂的環保法有利于打破目前環保執法不力的怪圈。
亮點二:劃紅線保護環境敏感區
新規:國家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嚴格保護。
解讀:首次將“生態保護紅線”寫入法律,這是繼“耕地保護紅線”之后的又一國家層面的紅線表達。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要牢固樹立生態紅線的觀念。在生態環境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黃獻中建議,國家應加大對生態保護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涉及的地方人民政府應當落實生態保護的補償資金,確保其用于生態保護補償。
亮點三:建跨行政區域聯防機制
新規:國家建立跨行政區域的重點區域、流域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聯合防治協調機制;國家促進清潔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等。國家建立健全環境與健康監測、調查和風險評估制度;鼓勵和組織開展環境質量對公眾健康影響的研究,采取措施預防和控制與環境污染有關的疾病。國家建立環境污染公共監測預警的機制。
解讀:環保部污染防治司司長趙英民指出,區域聯防聯控,是目前我們應對環境污染,尤其是大氣污染防治方面非常重要的措施。目前,環保部門正在緊鑼密鼓地推動區域聯防聯控機制。
亮點四:擴大環境公益訴訟主體
新規:將每年6月5日定為環境日;規定公民應當增強環境保護意識,采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配合實施環境保護措施,按照規定對生活廢棄物進行分類放置,減少日常生活對環境造成的損害。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擴大到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的相關社會組織。
解讀:“社會高度關注公益訴訟,這次在訴訟主體上又有新的突破,為強化環境保護的社會監管制度創造了條件。”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行政法室主任袁杰說。
“人人參與環保,是本次修法的亮點之一。”信春鷹表示,環境問題和其他問題不一樣,不管我們對環境、對污染有多么不滿,我們自己都是貢獻污染的一分子。如果我們每個人不從自己做起,是沒有出路的,當然企業是主體,政府要負責。
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秘書長駱建華表示,公眾參與的基礎是確保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而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環境信息公開。新修訂的環保法對政府和企業的環境信息公開作了明確具體規定。
亮點五:環境不力,官員下課
新規: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質量負責。因政府部門存在的多種違法行為而造成環境出現嚴重后果,相關政府部門負責人應當引咎辭職。
解讀:直接產生污染源的企業當然有錯,對企業行為負有監管責任的政府部門是否也應該擔責? 對此,新法規定的“環保不力,官員下課”無疑對政府監管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但要讓這一規定真正落到實處,還需社會多方面共同努力。
“目前部分政府部門面對有一定難度、一定風險的問題不去解決,到最后小問題演變成了大問題。”業內人士指出,“引咎辭職的8項條款,大多針對的是政府部門日常工作中的不作為情況,對環境污染這樣‘積沙成塔’的問題有警示作用。”
有法律界人士建議,作為立法和權力機關的人大,應當推動新環保法的問責剛性。各級人大應當對符合引咎辭職標準的相關行政責任人發起質詢,乃至最終動用人事否決權。“地方官員人事任免都要通過人大,人大應該勇于對那些本應引咎辭職的官員行使一票否決權。”有專家建議人大主導的問責可以結合專項工作審議監督和專題詢問等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從而督促政府依法行政,有效作為。
此外,積極發揮輿論監督作用,也是保證這一法規落實到位的力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