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香
《禮記·檀弓上》記載:“幼名,冠字。”是說周代的習俗:嬰兒出生三個月后由父親先取名,男子20歲成年舉行冠禮(結發加冠)時取字,女子15歲許嫁舉行笄禮(結發加笄)時取字。后代基本上繼承了這種習慣。其組合方式主要有以下種類:
1.同義相協
名與字為同義詞,二者相為輔佐,互作解釋。如: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杜甫,字子美。“甫,男子之美稱也。”歐陽修,字永叔。“修,長也”;“永,水長也”。
2.反義相應
名與字為反義詞,兩者對立相應,各從反面作解。如:曾點,字皙。“點,小黑也”;“皙,人色白也”。韓愈,字退之。“愈”與“退”意思相反。朱熹,字元晦。“熹”與“晦”,明暗相對。
3.連類相及
義類相近,遂因甲而及乙。如:孫策,字伯符。策、符都是信物,但形制、用途不一。崔豹,字正能。“能,熊屬,足似鹿。”豹、熊本為二物,但同為猛獸,所以可相應。孔稚圭,字德璋。圭、璋同是古代禮器,形制不同,用途也異,但都是諸侯所執,故可并稱。
4.辨物統類
名與字是代表兩種物品,二者可能是種與屬的關系,加以辨別說明,說明其種類。如:孔鯉,字伯魚。鯉為魚的一種。周魴,字子魚。魴是魚的一種。
5.景仰前賢
為了對前代的圣人、賢者表示景仰,便襲用他們的名字。襲用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在名或字中加上師、景、希、若、次等字眼,有的則不加,因為用他的名字的本身就是敬仰。如:司馬相如,字長卿。《史記》說他“慕藺相如之為人,更名相如”。因藺相如是趙國的上卿,所以用“長卿”為字。既表藺相如的身份,也表自己的愿望。
6.概括經義
漢代儒家的經典成了老幼皆習的課本,經文成為名字來源。如:嵇康,字叔夜。《詩經·周頌》:“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是說成王雖然即王位,但不敢貪圖安逸,仍是兢兢業業,深夜操勞。嵇康字叔夜,是正面說安樂,而暗用夙夜不懈來否定安樂。趙云,字子龍。取義《易·乾卦》:“云從龍,風從虎。”
7.使用典故
如:唐代韓,字致堯。《搜神記》:“者,槐山采藥父也,好食松實。形體生毛,長七寸,兩目更方。能飛行,逐走馬。以松子遺堯,堯不暇服。松者,簡松也。時受服者,皆三百歲。”清代俞樾,字蔭甫。《淮南子·人間訓》:“武王蔭喝人于樾下。”高誘注:“樾下,眾樹之虛也。”后因以樾蔭稱別人的蔭庇。
8.采擷警策
采擷名篇佳作中警策作為名字。如:元代于文傳,字授道。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清代錢綺,字映江。謝《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9.離析名字
利用漢字形體結構特點,把名所用的字,拆為兩字以作字,合字則成為名。如:宋代謝翱,字皋羽。元代許舫,字方舟。明代章敞,字尚文。
10.崇奉宗教
如:唐代王維,字摩詰。維摩詰,佛家菩薩名。《舊唐書·文苑傳下·王維》:“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故拆菩薩名為名字,以示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