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教育教學管理是一項艱巨而重要的任務。不僅關系到中央關于推進新疆的長治久安和跨越式發展戰略部署,而且關系到新疆地區人才培養的質量問題。民族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在其對象性上有強烈而深刻的本民族文化烙印,因而對從教者、教育內容、教育形式及教育環境產生一定的沖突心理。鑒于此,我院對民族生培養工作的定位和培養模式進行了認真探索和實踐,形成了民族大學生四年里獨特的連續培養機制和體系,現贅述如下:
1.注重三個聯系,切實做好少數民族學生培養的基礎工作
1.1與政治進步相聯系。
我院在黨員發展工作中積極吸收優秀民族大學生入黨,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和少數民族大學生黨員的示范作用。在少數民族大學生黨員的發展教育管理層次,形成“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發展一個,帶動一片;帶動一片,示范全體”的良好局面,成為少數民族大學生德育工作的精神動力。
1.2與情感教育相聯系。
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關懷”的原則下,以情感教育為核心,一方面在全體師生中宣傳民族政策和民族風俗,讓全體學生了解學校對民族生的管理規定。另一方面在日常管理中淡化民族身份,強化學生身份,要求少數民族學生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讓各民族同學做到互相尊重各自民族文化,促進民漢同學之間的融合。
1.3與文化教育相聯系。
民族教育與文化教育相輔相成。我院以“促文化、共交流、強認同”為目標,每逢新疆民族傳統節日及畢業季,學院領導老師都會進行節日慰問,舉行專場歡送會,讓民族生深刻體會到學校大家庭的集體感和歸屬感。組織開展諸如尊重民俗民風的“雪域風情文化展”,在校園文化生活中不斷融入少數民族文化的元素,使其與漢族文化水乳交融、相互滲透。根據民族生文藝特長引導他們參加各類文藝演出,如迎新、送舊晚會等增強民族生自信心,激勵民族生不斷進取,同時增進民族生和漢族學生的溝通、交流和合作,促進和諧校園建設。
2.堅持三個關懷,深入推進少數民族學生培養的指導工作
2.1關懷民族學生,融入思想特點。
當代少數民族大學生集大學生活躍的思維和強烈的民族自尊意識為一體,開展各類培養必須因勢利導。我院以微博、Q群、年級博客及校內新聞等電子通訊工具為平臺,宣傳國家、學校和學院關于少數民族生的管理政策,宣揚優秀少數民族學生的優秀事跡,使網絡平臺成為一種少數民族生“隨即課堂”,有效引導少數民族生學習、生活、思想各方面的綜合發展,同時使漢族同學全方位、多層次地了解、認知少數民族文化,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諧因素。我院系列報道“一個少數民族學生在廣工大的日子”陸續記錄了我院歷屆畢業的優秀少數民族學子,在校內引起多方廣泛好評。
2.2關懷民族學生,實現現實需求。
少數民族大學生大多數家庭經濟狀況困難,如何幫助貧困學生減輕經濟負擔,順利完成學業是我們面臨的首要任務。我院在民族學生扶貧中形成了以助困為主、育人為輔的助貸模式。以年級為界限進行扶貧,實行“以有償資助和無償資助相輔相成”的助困原則,順利通過綠色通道。順利入學后在大一全面摸底,建立民族貧困生檔案;大二重點談話,了解各民族生的困難具體情況;大三逐個復查,明確民族貧困生動態情況;大四進行誠信教育,培養貧困生的誠信精神。
2.3關懷民族學生,展現民族特色。
我院通過成立民族生管理工作學工團隊,抽調專人負責民族生工作的管理,加強管理力量;同時,高度重視輔導員及助理團隊對民族風俗等知識的全面掌握,把握基本民族宗教信仰內涵,力求在一線工作中勤溝通、力深入,在各方面加強民族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貼近民族生的民族特色。
3.定位三個時期,有效增強少數民族學生培養的提升工作
3.1定位民族學生入學時期的環境適應指導。
入學教育是走好大學之路的第一步,我校充分運用“民族朋輩引導、大學啟蒙講座”等平臺,通過“班助談話、班主任進班級、輔導員探訪”等多項措施幫助民族生快速融入大學生活,實現順利過渡的目標。
3.2定位民族學生過程教育的綜合發展指導。
在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基礎下進行思想文化教育,及時做好民族學生特定時期的思想教育,特別是國內外突發事件和應激事件的安全穩定工作,是民族生德育工作的關鍵環節。我院逐步總結出少數民族學生特殊時期維穩工作應急機制,形成了信息通報制、輔導員座談、民族生骨干引領等方式方法。在特定時期合理利用各種應對預案,能有效消除突發事件對民族生的不良影響。
3.3定位民族學生畢業時期的就業技能指導。
民族生畢業時期的就業技能指導是民族生培養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我院民族生畢業時期的就業指導形成了“就業教育、誠信教育、感恩教育”三大指導體系,開設就業指導講座、展開誠信感恩教育座談會、優秀民族畢業生民族之星報告等行動,確保民族學生順利就業。
4.構建兩個維度,穩步加強少數民族學生培養的核心工作
4.1構建師生聯動、互助合作的助學模式。
我院在民族生助學工作方面,以師生聯動的助學模式為載體導向;開展“一帶五和兩幫一”的幫扶活動,即一個漢族老師和五個民族生結隊,實行責任到人,專門指導民族生學習;兩個宿舍學生和一個民族生交友,互相學習,在輔導民族生功課之余,幫助他們適應新環境,解決生活上的難題。
4.2構建導引結合的幫扶模式。
積極重視、充分定位“思想困難、學習困難和生活困難”的特殊少數民族大學生,力爭實現特殊學生結對幫扶制度。做到關注及時,預防及時,處理及時,評估及時。通過同民族的朋輩心理疏導及寢室、班級關系適應指引,解除民族學生的心理戒備,強化民族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學峰,蔡文伯.公平與效率視角下的新疆少數民族發展的分析與思考[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8(1).
[2]邱有華.淺析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及教育管理[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4).
[3]熊紹輝.對普通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教育的探討[J].探索,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