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娜
摘 要: 語感是學好語文的要素,也是評價語文水平的重要指標,培養學生的語感不僅能儲備語言材料,而且能提高學生的文字能力、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更重要的是能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
關鍵詞: 語感 培養 能力
學生學習母語主要靠語感,語感能力培養是語文綜合素質的核心。語感是語文直覺思維能力的反映,是基于生活經驗通過聯想或想象產生的。它是對語言文學本質的反映,是對語言文字想象、聯想思維的感知活動。《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多種策略,指導學生領悟語言內涵,增強語感,注重對學生語感的培養。
一、在情感中品味語感
深入理解詞句、領會情感和培養想象能力是循序漸進的,后者是難點。學生理解詞句易,身臨其境感知描繪的場景則難,領會作者深刻的意旨更難。學生沒有“入境”,談何“入情”?因此,我在教學中特別注重創設濃濃的語感情境。如《早發白帝城》,先自由讀,再引導學生理解詞句,接著根據詩句意思自己體會情感再次朗讀。當讀到“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時,有個學生提出:“詩人乘著小船順水而下,聽到兩岸傳來叫個不停的猿聲,這聲音聽起來凄慘,一路上應該是難熬的,可下句卻說小船很快駛過重重高山,不知用什么感情來讀?”我趁此介紹了詩人當時的背景,詩人被赦后特別高興,覺得猿猴聲好聽,一路上都在給他解悶。然后創設情境,把自己看做詩人,給出片斷的開頭“我像一只脫籠的小鳥,恨不得立刻飛回家鄉。我乘上輕快的小船……”,讓學生續寫路上所見所聞,這樣,學生便明白其中道理了。
二、初讀課文,感受語感
在激發學生興趣,營造學習氛圍的前提下,請學生初讀全文。初讀是讓學生對課文進行初步的整體感知,了解大意。可讓學生通過聽教師范讀或錄音、自由讀、出聲朗讀等途徑進行。這時的“讀”要充分,先要正確練讀,做到不多一字、不少一字。在讀熟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理解詞句及全文表達的意思,也可適當安排復述、討論等環節,讓學生把自己的初步感受表達出來。
三、反復誦讀,培養語感
語文教學用誦讀感悟的方法,可稱之為語感教學法,是非常寶貴的經驗。朗讀既是一種把書面語言用聲音表達出來的言語活動,又是一種講究吐字、表情達意的藝術,所以培養語感必須在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基礎上進行。反復誦讀是培養語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強調對語言文字直接整體的領悟,這與語感的直接感悟是完全一致的。比較品評是課堂語感教學的有效策略,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鑒別。學生只有在不同詞語、不同句式、不同語序的比較當中,才能發現課文中語言運用的妙處,品評語言意蘊和情味,從而培養語感。美讀是朗讀的外在表現形式與朗讀內容的完美統一,美讀可以使兒童的心靈得到滋潤,可以使學生的智慧受到激發。這是一種無意識的、欣賞性的,一遍接著一遍的讀,讓學生通過讀,跟著語感和作者一起,把體會到的文章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如《十里長街送總理》是一篇感情十分深厚的文章,教學中我先用沉重悲痛的語調范讀課文創設情境,再讓學生反復進行感情朗讀,將當時人們悼念總理的無限哀思、肝腸寸斷、催人淚下、莊嚴肅穆的悲壯情景再現出來,學生對周總理的無限崇敬、愛戴和深切懷念之情油然而生,從而增強教學效果。
四、注重朗讀背誦,培養語感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這種讀書方法,是一種目視其文、口發其聲、耳聞其音、心通其情、意會其理的綜合閱讀活動;是從字、詞、句到段、篇,從文字到語音、語義;從表層意思到深層意蘊,潛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只有在反復朗讀中潛心涵泳,才能認知文字、感受聲律、體會詞語、疏通文脈,捕獲作品的藝術形象,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領略作品的韻味意境,體味作品的語言藝術,通達作品的奧妙之處。久之,才能積累大量語言材料,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在潛移默化中感悟到語言運用規律,形成靈敏的語感。語言學家許國璋先生說:“寒假在家,取出書試讀、再讀,在夢中背書。開始時起立大聲背書,一口氣即是5頁。”朱光潛談到讀書時說:“精選幾篇經得起推敲的文章作品,把它們讀透背熟,真正消化成為自己的營養,這樣就會培養起敏銳的語感。”兩位名家的言談道出了朗讀背誦對語感培養的重要性。
五、在閱讀中培養語感
在閱讀中悟出語感,可以收到“不待解說,自知其意”的效果。巴金先生曾說:“讀多了,讀熟了,常常可以順口出來,也會慢慢體會它們的好處,慢慢摸文章的調子。”由此可見,讀是教學中最常見的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發展語言、陶冶情操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教師講述一篇課文,大可不必分層分段、肢解分析,應讓學生多讀幾篇,給一定時間讓學生思考,使其進一步體會,并有所深入。為了達到此目的,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帶讀時配上音樂、圖片和視頻資料,讓學生視其人、聞其聲、觀其行,同時揣摩教師的語氣,體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及作者抒發的情和感。
六、推敲品析,增強感悟
葉圣陶先生講到語感訓練時曾說: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單靠查字典是不夠的,必須引導學生推敲、揣摩、細細品味。有比較才有鑒別,教學中往往發現課文中有些詞語雖然不深奧,表層意思不難理解,但用得精妙傳神、耐人尋味。可通過減一減、換一換、比一比、加一加等形式,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推敲、揣摩語言運用的準確精妙,挖掘其蘊含意義。
總之,語感與語言運用能力緊密相關,語感培養是語文教學的關鍵。要想真正學好語文,掌握語言能靈活自如地運用,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實踐表明:語文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的語感培養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形成,語言文字的正確理解、應用和思維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教師.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2]張艷萍.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感的培養策略田.中國校外教育,2009(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