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言進
一
現代的課堂教學絕不是照本宣科。肯定不是一種固定的程式化的模式,應該是動態的、可變的,應該考慮到許多變量,如學生對老師教學的認同度,對教材的不同理解,以及學生的情緒,等等。因此,我認為真正的課堂教學的主人是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必須落實在行動上,而不能只是喊喊口號。從形式上看,新教材的“新”,我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數學兒童化。I.S.斯塔爾指出:“能夠用來促進學習的任何正當方法和手段,都是合理的。假如為了促進學習,必須把要教的東西包上糖衣,那么你不應當吝惜糖。”從兒童的角度看數學、學數學,這一點新教材體現得特別充分。課時編寫根據一年級兒童的年齡特征采用了游戲的形式,教材的“兒童化”,體現了兒童的需要,把兒童當成了學習的主人。
(二)數學生活化。以往教材過分注重數學知識本身的嚴密性、邏輯性,在內容的選擇上,往往忽視學生的接受興趣,忽視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聯系,顯得比較枯燥,缺乏吸引力。新教材就克服了這點不足,注意從生活和學生的角度選擇內容、設計畫面、編寫例題、設置練習。
(三)數學活動化。教材首先給人的感覺就是單元內容的安排和以往教材的不同,是以活動單元的形式出現,而不是以數學知識技能為主線呈現。
二
透過初中數學教學的現狀,可歸納出傳統數學教學存在的“六重六輕”的弊端,即:教學操作時“重教師,輕學生”;教學設計時“重形式,輕內容”;教學評價時“重知識,輕能力”;教學任務上“重積累,輕理解”;教學范圍上“重教材,輕延伸”;教學手段上“重貫徹,輕探索”。
針對以上教學病因,那么如何診治呢?課堂是由教師和學生為主組成了一個管理系統,該系統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動態性,是一個人為因素參與的系統,也可以說是一個復合系統。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利用學生對教學內容理解的反饋調整知識點的教學深度,控制整體教學的進度。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結合對新《數學課程標準》的解讀,我總結了一個教學流程循環圖,讓問題落實與問題探索貫穿整個課堂教學(但絕不等同單純的問題解決教學)。數學課堂教學一定要讓學生參與知識的發現過程。這里所說的學生參與知識發現過程,不是指學生像科學家發現數學真理那樣,參與發現發展的全過程,也不單純等同于發現法教學,而是指學生在教師啟發指導下,獨立思考、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是怎樣形成的,真正讓學生成為認識的主體,徹底改變那種傳統的、封閉的、被動聽講的教學模式。
(一)問題的設置:“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教學知識能力水平,提出問題要恰到好處,讓問題處在學生思維水平的最近發展區,問題既不過分難又不能過分簡單,提出問題的方式要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語言要有情趣,內容要有較豐富的直觀背景,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自始至終處于興奮狀態。
(二)方法的啟迪:幫助學生思考有兩種方法,在學生的思路出現受阻時,其一是在學生述說思路受阻時,讓其余學生感悟解題方法,讓有所了解的同學大膽地說出來以便幫助他重新獲得新的解題方法;其二是在學生茫然無措,根本找不出思路方法時,老師要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探究,要主動地聽學生的解說,特別要弄清楚他的思維受阻點,重新組織新的問題進行點撥,加以引導,以便幫助他重新獲得新的解題方法。
(三)過渡的節奏:在課堂提問中,教師特別要注意兩個重要停頓時間,我們記為“第一等待時”與“第二等待時”。“第一等待時”是指教師提出問題后,要等待足夠的時間。“第二等待時”是指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也要等待足夠的時間,才能評價學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個問題,這樣可以使學生有時間詳細說明、斟酌、補充或者修改他的回答,從而使他們的回答更系統,又不至于打斷他的思路。處理好“第一等待時”與“第二等待時”之間的關系有重要的意義。誠然延長“第一等待時”的時間,可以達到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而“第二等待時”的時長則需靈活多變,要長短不一,像對于“判斷性”和“描述性”的問題,第二等待時肯定要短,如果是“論證性”的問題,在第二等待時過去后,我們則注重期待,多總結結論形成的思維過程。對因一些非智力因素而形成正確結論的表揚的第二等待時則是相當短促的,當即進行熱烈的、甚至夸張的表揚,讓學生熟記此情此景。同時,假如知識點再現,盡可能地讓曾獲表揚的同學重溫舊夢,特別是易錯知識點的強調,相當于“警鐘長鳴”。這樣靈活處理“第二等待時”的表揚,能達到既調動學生發言的積極性,又培養學生思維縝密性的目的。
(四)資源的挖掘:教學過程正是由于在教材和老師的參與之下,才使得現代課堂教學提高了效率,那種完全追求重演數學知識的發生,發現過程,沒有師生的探索是不切合教學實際的。完全強調個性、自我,必然滅殺學生的個性和自我。我們在強調自由探索的同時,也強調展示探索的思維過程。批判性思維是良好的思維品質的一個重要屬性。
多年前聽到一位數學教育名家的一句話:“衡量課堂教學效率高低的唯一標準,是學生的參與程度。”我對此深有同感。我們不想對是否“唯一”展開爭論,但學生的“參與”肯定是使知識內化的必要條件,用學生的參與程度衡量課堂教學效率與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并不矛盾,教師的主導作用恰恰是想盡一切辦法讓學生參與,不能以教案構思代替學生思維。
在實際教學中,只要不照本宣科,還課堂給學生,就會物化為累累碩果。
參考文獻:
[1]王道俊,王漢瀾主編.人教版《教育學》.
[2]數學課程標準.北師大版.
[3]G·克勞斯著.梁志學譯.從哲學看控制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