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蘇華
摘 要: 小學科學教學的目的是引導小學生認識科學本質,培養學生對科學的創新思維能力,使小學生愉快地進行科學探究與實踐。文章以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為研究方向,探究切實、可行、有效的培養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 小學科學 創新能力 培養措施
一、引言
創新能力是應用理論與知識,在各種實踐活動領域不斷提供具有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價值的新理論、新思想、新方法與新發明的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對個人有極重要的作用,更是整個國家進步的靈魂、經濟競爭的核心。小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希望,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二、通過科學事跡講解,樹立學生的創新意識
科學家的各種發明創造,為社會的飛速發展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該合理、巧妙地利用中外科學家發明創造的故事,通過講解,激起學生的創造興趣,樹立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造志向。例如,教師可講解愛迪生發明電器的故事,講解他是怎樣發明白熾燈、留聲機、電影放映機、攝影機等電器的,使學生明白現在生活中應用且必不可少的電器均離不開愛迪生的發明,讓學生從小立志,向科學家學習,逐漸培養學生平時留心觀察事物、勤動腦、勤動手創造的良好習慣[1]。
三、通過正確引導,激發學生的創新勇氣
小學生年齡尚小,心智還未成熟,在學習中沒有足夠的勇氣創新、實踐,大多數學生已經養成被動聽講的學習習慣,但同時小學生有較強的好奇心,求知欲旺盛,對每一個科學知識都有強烈的探索欲。在這種形勢下,科學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在教學中通過引導及不斷鼓勵,改變學生被動聽講的不良局面,激發學生的創新勇氣,使學生敢于懷疑、敢于提問、敢于鉆研、敢于實踐。以一個歷史上一個非常有名的科學故事為例,意大利著名科學家伽利略懷疑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說法:“兩個鐵球,一個1磅重、一個10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辟だ酝ㄟ^在比薩斜塔做實驗,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觀念是錯誤的??梢娨延械目茖W知識并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通過科學家們的不斷探索、研究與實踐,也許會發現曾經某個已成定論的科學知識是錯誤的。因此,教師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對書本知識進行大膽質疑、猜測,不迷信課本和權威,鼓勵學生向教師、家長提問,善于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由科學的探索者、質疑者漸漸成為發現者或創造者,使學生內心的創新愿望得到滿足,迸發出更大的學習熱情,產生持久的學習動力。
教師要注意,在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勇氣的同時,還應該重視引導學生對科學問題的篩選,讓學生提出的問題有價值,以節省有限的教學時間,提高科學教學效率。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性提問,主要是要求學生從“這是什么”、“為什么為是這樣”等角度對課本內容提出疑問。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比較、評價,最終篩選出合理、有價值的問題,再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探索實踐,找尋問題答案[2]。
四、利用科學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首先,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該及時改變傳統說教式科學教學方式,通過科學小實驗,使小學生體驗到科學的有趣性,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師演示的科學實驗活動。例如,教師在上課時準備一些卵石、擺、顯微鏡、通電線圈等小道具,讓學生觀察道具、使用道具,并利用這些道具進行科學實驗,使其充分感受到科學的神秘性與趣味性。其次,將教學內容與科學實驗緊密結合,使學生將理論知識充分地應用到科學實驗中,在保證實驗百分之百安全的情況下,放手讓學生去想、去討論、去實驗,在實驗中引導學生發現科學概念與規律,不斷探索與創新,使學生徹底弄懂實驗現象,根據實驗實踐與實驗現象觀察,使學生總結出所學內容的重點,并培養學習興趣與創新能力。再次,引導學生進行小設計與小發明,以提高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可結合科學教學內容,每周開展1次“小制作”、“小設計”、“小發明”等科學實踐活動,通過科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或合作交流能力,培養學生理論聯合實際的觀點與動手能力,使學生將實驗創新應用于日常生活當中[3]。
五、結語
小學科學擔負著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重要任務,也是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重要平臺。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該采取多種合理、有趣、有效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科學知識,引導學生在科學學習過程中多觀察、多實踐、多想象,循序漸進地增強創新意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今后的成長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趙玉鳳.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新課程·上旬,2013,12(12):93.
[2]李明香.小學科學課應在實驗教學中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J].少兒科學周刊,2014,7(15):60-61.
[3]琪其格.重視小學科學實驗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少兒科學周刊,2014,6(6):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