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燕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新課程改革,許多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身體力行力求提高學生各方面素質。《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于開發智力,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盡快改變學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狀況,將美育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但是在改革的推進過程中,我們看到一些教育工作者只重視提高學生的“德智體”而忽略了學生“美”的素質的提高。新課程改革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美育是德、智、體、美、勞五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可見,重視和加強美育是時代的急切呼喚。《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美育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認識,發揮美育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強調了美育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中的重要意義。我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嘗試使用了一些培養和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現介紹如下:
一、立足課堂主陣地,讓學生感受化學之“美”
化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的教學內容不像語文等學科擁有優美的語言,美麗的意境,但它具有自身獨特的美的魅力,教師應努力挖掘這些美的內容,把它們滲透于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去發現,去欣賞,去討論,從而得出“美”的真正涵義。
1.豐富多彩的化學物質展示物質之“美”。
在化學教學中,經常會涉及許多化學物質,它們有的顏色艷麗,有的色同形異。教師要盡可能地把實物展示給學生看(沒有實物應利用照片、幻燈片等),讓他們感受化學物質的多樣的美,體會大自然的創造美,然后由外物到自身的美的審視,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感受物質美的感覺。
2.美麗規則的微觀結構展示秩序之“美”。
每種化學物質都存在宏觀的表象和微觀的秩序,平時我們大多觀察到的都是物質外觀的表象,有的物質晶瑩美麗,有的物質質樸無華,學生看到的只是外表。如果我們僅僅向學生介紹這些表象而放棄對物質微觀的秩序美的介紹,極有可能培養學生膚淺的審美觀:以貌取人。在引導學生認識物質時不能僅僅停留在對物質外觀的審視上,更應該借助科學的手段向學生展示物質的微觀秩序之美。通過向學生展示物質微觀秩序之美提高學生審美能力,讓他們知道要透過表象看本質,內在美和外在美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3.豐富多彩的實驗向學生展示科學之“美”。
學生喜歡實驗是因為他們感受到了種類繁多、形狀規則的實驗儀器之美和科學嚴謹的操作之美。教師要創造各種實驗機會讓學生親自感受各種化學儀器,讓他們親手設計并完成實驗,這樣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就會體會到自然科學的實踐之美,這些最直觀的感受最能激發學生對美的追求和創造。
4.科學高產的工業讓學生感受生產之“美”。
化學教學不能脫離化工生產,在化工生產中蘊含最真實的美感,在教學中挖掘出這些美的知識能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樂趣,也能讓學生感受生產之美與勞動之美。在化學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多媒體、幻燈片、圖片、模具等向學生介紹各種化工生產,有條件的最好帶學生到相應的化工廠實踐。
二、從現象到本質,讓學生學會正確欣賞“美”
愛因斯坦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他必須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鮮明的辨別能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訓練的狗,而不想一個和諧發展的人。”我們在化學教育中要努力培養學生正確欣賞美的能力,教學中不但要讓學生感受化學之美,還要努力培養學生學會欣賞化學之美,不但要了解化學的外在美,更要讓學生學會欣賞化學的內在之美與人文之美。
1.由外在的現象到內在的規律,讓學生學會欣賞化學的內在之“美”。
化學之內在美源自其學科思想,化學的學科思想透射出科學之美。我們把化學學科思想概括為以下三點:其一,結構決定性質思想;其二,守恒思想;其三,動態平衡思想。這三個思想貫穿整個高中化學教學中,也集中體現了化學的內在之美,在教學中我們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現、挖掘這些美,讓學生探究討論到底哪種美是永恒的最有價值的。通過教學讓學生正確地審視美、欣賞美。任何不符合自然規律、毫無人性的美表面上再美都不能掩蓋其內在丑陋的實質。
2.在學科教學中注重化學史教育,讓學生領略化學家的精神之美。
在化學教學中我們要灌輸化學史教育,讓學生充分領略那些改變世界的科學家的精神之美,精神的美麗遠大于物質的美麗、外表的美麗。他們所做的工作對于國家、人類卻有歷史性的里程碑式的促進作用,他們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人。
三、創建學習平臺,讓學生發現“美”、創造“美”
傳統的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于化學知識的傳授,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整個過程單調毫無美感。要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就必須從化學課堂改革入手,在化學課堂中創設各種“美”學平臺,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他們發現“美”、追求“美”,最后學會創造“美”。
1.提高教師的人格美,樹立學生美的榜樣。
教師的人格美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觀的最直觀、影響力最大的榜樣。教師的才干不僅表現于淵博的學識、優秀的教學藝術,更要有良好的精神風貌、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要能夠善于為學生營造民主、自由、愉悅的成長環境。
2.改革課堂教育模式,讓學生創造教學美。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一講到底,要注重學生的學習情感,對于一些敏感或復雜的問題要組織學生去探究、討論、辯論,可以讓持不同看法的學生上講臺講課,再讓聽的同學評一評,誰的見解更正確,誰的講課內容方式更美。通過多次上臺講課,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對于課堂教學美的體會,提高創造美的能力。
在教學中,不斷通過引導學生發現美、感受美,進而學會欣賞美、鑒別美,最后主動創造美、升華美,從而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