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 要: 生物學教學是高職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人文精神在生物教學中的滲透,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及生物教學質量。
關鍵詞: 高職生物教學 人文精神 滲透與研究
作為一門基礎學科,生物學的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在生物教學中彰顯人文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些年來高職教育中對于人文精神的滲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教師對人文精神認識不夠深刻,缺乏自覺性和深層反思,教學還停留在經驗水平,缺乏理論的關注和引導。
一、高職生物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含義和重要性
人文精神是人類優秀文化積淀、凝聚、孕育而成的精神,在宏觀方面,人文精神匯聚于民族精神中;在微觀方面,人文精神體現在人們的氣質與價值取向中。目前教育的應試性強,師生負擔重,忽略了對學生人格品質的培養,與高職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馳。如何將人文精神滲透到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逐漸加快,世界經濟與技術的不斷創新,傳統的應試教育已經無法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而在教育中滲透人文精神的宗旨就是提高全民素質,培養創新型人才。只有全面實施人文素質教育,才能不斷增強我國的競爭力。同時,我國在技術、經濟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相對較大。所謂興國必先強學,素質教育可以培養創新型人才,所以發展素質教育志在必行。此外,隨著科技的發展,對資源的開發強度逐漸加大,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人類的生存空間遭到了極大破壞。一系列生態問題威脅人們的生存,公民的環境意識相對較差,由此可見,生物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勢在必行。
二、高職生物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
1.轉變教育思想,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人文精神的本質便是以人為本,它是一種價值取向,還是一種思維方式。教育“以人為本”,就是要確立以師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將其貫穿到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價值取向。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應當堅持以人為主體,以人為前提,以人為動力,以人為目的。生物學作為六大基礎學科,應致力于完善學生身心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生物學教學應以滿足學生需要、促進學生發展為根本目標,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學質量。生物學教學應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意識,既要給學生傳授生物學知識,提高他們的能力,又要對他們進行科學意識和倫理教育,努力使他們成為德才兼備的人。
2.開發生物學課程中的人文內容。
生物學課程中有許多內容有助于形成辨證的世界觀,如物質的觀點、量變質變的觀點、矛盾對立統一觀點等。教師在教授這些內容時應深刻解析其中的哲學思想,使其中的人文精神深入人心。生物學教學蘊涵豐富的美學思想,大自然之美、生態環境之美和人工之美這些都深刻震撼著學生的心靈,使他們受到教育。生物學教學尤其要加強環境生態倫理和可持續發展教育。環境生態倫理教育在國外正成為一種發展的趨勢,其中可持續發展教育蘊涵深刻的人文真諦。
3.整合科學和人文,充分體現生物學科的教學教育價值。
其實科學與人文是不能分割的,科學本身就蘊涵著人文精神。科學與人文的脫離,勢必帶來科學教育對生活世界的缺失、對科學研究世界的缺失、對科學發展歷史世界的遺忘,科學教育更多的是與功利主義的結合。21世紀的生物學教學,應該融合科學與人文,全面、充分地體現學科的科學教育價值。使每個學生通過學習生物學,能夠對生物學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夠使他們對今后的職業選擇和學習方向有更多思考;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好的發展;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
4.密切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加強實踐,不斷實施創新。
生物學創造力主要表現在:對生命現象提出探索性的新穎問題的能力、脫離常規和習慣地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探索性實驗的能力。造就創造性人才需要高揚人文精神的環境,只有高揚人文精神,才能喚起人格的覺醒。只有人的尊嚴和人的價值被肯定,才有自然規律的新發現,才有更大程度進行科學探索的可能。生物學教學應密切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努力營造科學與人文整合的氛圍。實際上,生物學聯想和想象,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不斷豐富其科學創造的人文底蘊,這才使培養創造性人才成為可能。
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應該相互容納和相互滲透,這是教育發展的大趨勢。在當今構建和諧社會、和諧學校的大環境下,生物學教學應順勢而行,切實采取措施,努力營造科學與人文整合的氛圍。實際上,生物學教學有許多良好契機實施人文精神教育,值得深入探討并身體力行。
參考文獻:
[1]徐國良.淺談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教育的途徑[J].中學生物學,2008(5).
[2]張靜.淺談如何在生物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J].科學大眾,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