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亭亭
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家教對孩子的影響尤為重要,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句話看似簡單,卻極富哲理,父母對孩子有言傳身教的作用,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作為一名年輕的農村小學教師,我深深地體會到中國農村家庭教育存在很多不足,甚至是缺點。下面是我根據這幾年工作經驗提出的一點淺見:
一、中國農村教育最大的悲劇是對教育價值觀的認識問題。中國農村家長普遍把讀書受教育當成跳出“農門”的機會,家長把身為農村人的自卑感直接傳給了孩子,幾乎我接觸的所有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繼續待在農村,認為種地是一份低人一等的工作,這讓我深深地感到悲哀。曾經看過一則小文章,講的是美國家長和中國家長的區別,同樣是父親問兒子長大了想做什么,孩子回答:“做廚師。”美國的父親說:“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出最美味的食品。”而中國的父親則是暴跳如雷,大罵自己的孩子沒出息,做什么不好非要做個廚子。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這樣的事情,我們的父輩們,或我們自己這樣問子女時都希望回答公務員、醫生、律師、大老板……這就是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功利主義思想,如此令人費解又不可忽視。我想問人人都做那些體面的工作,那么誰來種地養活這些體面的人呢?中國有句古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話誰都會說,可又有誰將它真正教給自己的孩子呢?
二、留守兒童太多,兒童缺乏父母的關愛和教育。我工作的單位位于蘇北一個偏僻的小鎮,這里的青壯勞力多數選擇外出務工,將孩子留給祖輩照顧或者直接將孩子寄宿在學校。農村人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老年人更是連識字的都很少。我第一年做班主任時,很多孩子都是由爺爺奶奶送來報名的,繳費簽字時很多家長都是請他人代簽的。孩子交給祖輩就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孩子放學后的學習沒有保證。在這里多數家長還是有家庭教育意識的,但是他們的意識僅局限于看著孩子“寫作業”,他們只知道孩子坐在那一個小時或者兩個小時,至于孩子在做些什么,做得對與否他們并不知道。我與家長接觸時聽得最多的一句就是:孩子每天回家都很自覺地寫字,怎么可能沒完成作業?甚至有些家長根本不識字,就算老師告訴他作業是哪些,也無法監督孩子完成,更別說輔導孩子。
三、農村家長缺乏與孩子、老師的溝通。許多家長認為,他們的任務就是提供孩子吃穿,學習教育是學校和老師的事情。認為:“我花錢供孩子讀書,孩子交給老師了,全靠老師教了。因為我出錢了我就是老大。”農村家長的封建等級觀念強,認為孩子是自己的從屬體,而不是獨立的個體,孩子在自己面前只能絕對服從,有很多家長認為“老子的話你想聽得聽,不想聽也得聽”。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簡單粗暴,一味奉行“棍棒底下出人才”的落后教育思想。有的家長過于溺愛孩子,將自己自私自利的想法教給孩子,認為:自己的孩子是不能吃虧的,寧可把別人的孩子打傷,家長出醫藥費。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是我的,打罵由我,嬌慣由我,別人管不著。”我曾遇到過這樣的家長,她認為她的孩子就是這樣的脾氣,別人都應該讓著他,在家就這樣。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有什么不好,老師使勁地打,只要不打殘就沒關系,將教育完全等同于暴力。
四、農村家庭對教育投入的分配不合理,他們忽視學前及小學階段的教育投入,重視高中、大學階段的教育投入。農村家長在孩子學前和小學階段的投入是很小的。尤其學前教育,很多家長認為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幼兒園學費比小學高,所以很多家長不讓孩子讀幼兒園,而是提前一年或兩年將孩子送進小學,這樣成績不好最多留個級。農村小學生家庭的私人教育成本很低,家長們把錢節省下來,準備給孩子讀高中、大學。有的家長認為考大學是孩子的唯一出路,他們對學前、小學及初中教育抱著一種無所謂的態度,有的家長甚至把幼兒園、小學看成他們農忙時的托兒所,孩子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完全沒有意識到教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沒有幼兒園、小學的基礎怎能有高中、大學的好成績。
五、農村重男輕女現象嚴重,對女孩的教育過于忽視。重男輕女,家教失衡。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重男輕女現象在農村很普遍。在這里,很多家長認為女兒是別人家的人,讀再多書也無用,所以多數女孩初中畢業就去打工,有的甚至小學畢業就輟學賺錢。回家繁重的家務活成為她們學習中的負擔,記得有一次一個學生對我解釋她經常不做作業的原因是她每天回家都要帶弟弟。這句話從一個八歲女孩口中說出,讓我覺得很心酸,我不知道這是怎樣一個家庭,曾試著找她的家長但一直沒有成功,在我看來孩子的任務就是學習和玩,從未想過我的學生回家后的任務居然是帶孩子。家教中,許多家長秉持雙重標準。男孩子得到的關心愛護比女孩子多;女孩子受到的批評多,承擔的家務多。男孩子家里再窮也讓他讀好書;女孩子學習得好與差,父母無所謂。久而久之,男孩子變得懶惰、任性,女孩子則產生自卑或反抗心理。
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他們對孩子期望很高,要求很高,但多數家長只注重孩子的學習分數。我在與學生家長交流時發現,很多家長跟我講的第一句話都是:“我家的孩子成績怎么樣,能考多少分?”這讓我很費解,分數高的同學不一定學習習慣就好,孩子是一個活生生、有生命的個體,不是一個數字,成績不好不代表這個孩子沒有其他方面的優點。我的學生中有個孩子成績很差,甚至智商都略有問題,但是這個孩子畫畫非常好。這個例子讓我覺得對于孩子應該因材施教,不能簡單地“隨大流”,也不能單純地因為他的分數不高,就抹滅他所有的優點,如果能加以鼓勵,多加指導,相信會發現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家長更容易發現孩子的優點,而不是看見試卷分數時唉聲嘆氣地說句:“我家的孩子沒有一點希望……”或者暴打一頓等。
隨著歷史進步和社會發展,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健康成長越來越重要,甚至在一定意義上起著決定性作用,這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無法取代的。家庭教育在人類全部活動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現在的家長要用與時俱進的現代教育理念,給孩子出色的人生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