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文英
摘 要: 隱喻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思維方式,在人們的日常用語中無處不在。本文通過實例介紹了英漢日常用語中存在的戰爭隱喻現象,并對產生這一隱喻現象的原因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日常用語 戰爭隱喻 思維方式
隱喻的英語表達是“metaphor”,源于希臘語“metaphora”。這個詞由兩個詞素組成:“meta”(意為carry)和“pherein”(意為carry)。從字面上看,“metaphor”就是“carrying across”,即“由此及彼”之意。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還是一種理解事物的方法,即用一種事物去理解另一種事物。例如我們可以借助旅行來理解人生:He walked into a new job.可以說,隱喻在根本上是一種認知想象和思維方式,它在人類的日常語言交際過程中無處不在。例如:John is a sheep; This room is pigsty; Gold owns the man; sea of knowledge;He lives an empty life,等等。
在日常用語中存在著大量戰爭隱喻,即人們借助戰爭來理解另一種事物。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辯論是戰爭。在這個隱喻中,人們把辯論當做一種戰爭,因為在辯論中有正方和反方,雙方就彼此的觀點和立場發難,有輸有贏,就像在戰爭中一樣。例如:I know that your family hates your idea of moving to Arizona,but you should stick to your guns.It’s easier to buy a house there.在此句中,stick to your guns就是隱喻,意思是:hold your position in the fact of strong opposition.再如:He was defeated in the argument.這一句子中的隱喻存在一個基本隱喻,那就是argument is war。
生意是戰爭。人們經常說商場如戰場,商場是沒有硝煙的戰場,在商場經營中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等等,這些都是建立在“business is war.”這個基本隱喻基礎之上的。在做生意時,交易雙方既是合作關系,又是競爭關系,有競爭就有輸贏。為了在競爭中占優勢,就如同在戰爭中一樣,就要了解對方的實力、對方的弱點等有利于自己的要素,同時要采取一些戰略措施來挫敗對方。
比賽是戰爭。 在各種比賽中,尤其是比較激烈的球類比賽中,有很多術語都屬于戰爭隱喻。例如:war of attrition.消耗戰,在戰爭中這是一種進攻策略,目的在于不斷削弱敵人力量,以便最后戰勝敵人。在比賽中指一方采取的不斷削弱對方力量以便最終戰勝對手的策略。拉鋸戰,在戰爭中指雙方勢均力敵,在比賽中用拉鋸戰來指雙方力量相等,不分高低。此外,還有 attacking midfielder攻擊型前衛,defending midfielder防守型前衛,total football全攻全守,open football拉開的足球戰術,off-side trap越位戰術,wing play邊鋒戰術,time wasting tactics拖延戰術,offending攻擊型等足球比賽的用語,都屬于戰爭隱喻。再如: 某場比賽遭到失敗時,就必定會說,某某遭遇了滑鐵盧。歷史上有一場著名的戰役,即1815年,在比利時的滑鐵盧,拿破侖率領法軍與英國、普魯士聯軍展開激戰,法軍慘敗,隨后,拿破侖以退位記述了其政治生涯。這里用滑鐵盧比喻慘痛的失敗。
關系是戰爭。在人類各種關系中,如國與國之間關系、朋友關系、愛情關系、婚姻關系,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沖突,這種矛盾和沖突也用戰爭隱喻來形容。例如:近年國內流行的電視劇《愛情保衛戰》,《婚姻保衛戰》等。在這些影片中,愛情婚姻關系被看做是可以被攻破或保衛的戰斗堡壘。在英語中也有類似的表達,比如: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In love,as in war,you can use whatever means/methods you desire to achieve your purpose.二戰后,世界進入 “冷戰”時代,這里也采用了戰爭隱喻手段,喻指國際關系的緊張。
人類認知活動的主要途徑是尋找新事物與已知概念的關聯性,因此對新事物的認識是建立在已知的概念基礎之上的。在上述幾個戰爭隱喻例子中,不管是在比賽中還是在生意場上等,不管是彼此合作還是競爭,雙方之間的關系都是不確定的,這種不確定性正是戰爭的一大顯著特點,正是基于對戰爭雙方輸贏不確定性的基本認識,人們才創造了上述這些戰爭隱喻。在日常用語中,只要我們用心觀察,就會發現還有很多類似的用法,正是這些隱喻用法,使人類對事物的認識更深入和全面。分析和研究這些隱喻現象,對我們認識世界有很大的裨益。
參考文獻:
[1]侯奕松.隱喻研究與英語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胡壯麟.認知隱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Kevin King.習語中的隱喻[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