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摘 要: 翻譯標準與方法是相互依存且多元變化發展的,哈漢翻譯標準與方法也應動態化、多元化。作者在哈漢翻譯實踐中進行了總結歸納,認為“信為先,復原文”和“意通達,勿生歧”是譯者應遵循的翻譯標準;根據原文風格特點,認為使用“文言文”、“白話白”、“雅言雅”三種翻譯方法可以更好地指導翻譯實踐。作者將理論與翻譯實例相結合,對提出的翻譯標準與方法進行闡述。
關鍵詞: 哈漢翻譯 翻譯標準 翻譯方法
1.引言
我國是多民族、多語言、多文化交匯融合的國家,各民族間語言文化的交流、發展、傳承都是依靠翻譯活動實現的,因此哈漢翻譯研究舉足輕重。本文在國內哈漢翻譯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對哈薩克語譯為漢語時采用的翻譯標準與翻譯方法進行探討、總結,并闡述觀點。
2.哈漢翻譯標準與翻譯方法新得
翻譯標準問題是翻譯理論的核心問題之一,是進行翻譯理論研究和實踐的基礎。因此,翻譯標準問題是人們研究和討論最多的課題之一。翻譯標準雖然說法不同、各有長短,但可以用以下幾句話概括:任何翻譯都必須忠實原作內容,首先應忠實原文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其次應忠實原文的語體風格,再次應忠實原文的語言表達形式,最終力爭最大限度地恢復原文之貌。簡單地說,即忠實為首,再現原文。孟毅先生在與筆者及其他翻譯成員進行哈漢翻譯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信為先、復原文”、“意通達、勿生歧”的翻譯標準和“文言文、白話白、雅言雅”三種翻譯方法。
2.1哈漢翻譯標準
任何翻譯標準皆以“忠實”為首,哈漢互譯時也應如此,即遵循“信為先,復原文”和“意通達,勿生歧”的翻譯標準。
2.1.1信為先,復原文。
翻譯過程中,最基本的標準為“信”,即譯作必須真實地反映出原作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和文化內涵,盡可能地用譯語傳遞最大信息量,恢復原文容貌。如:哈漢互譯時,由于哈薩克族是游牧民族,漢族是農耕民族,兩個民族間的文化差異自然明顯,因此翻譯過程中真實地反映原語的思想內容,再現原語的文化內涵是首要的,這也是“信為先,復原文”翻譯標準最基本的要求。
2.1.2意通達,勿生歧。
譯文在“信為先,復原文”的基礎上,應符合譯語的表達習慣,使譯文語句通暢,反復揣摩,切勿產生歧義,即遵循“意通達,勿生歧”的翻譯標準。如:哈薩克語為黏著語,漢語為孤立語,屬跨語系語言。將哈薩克語的文章譯為漢語時,既要真實反映原語的內容,又要反復推敲漢語詞句的使用,做到言語簡明,通俗易懂,詞無不妥,句無多義。
“信為先、復原文”和“意通達、勿生歧”是廣大譯者在翻譯作品時應遵循的最基本的翻譯標準。若在翻譯實踐過程中不能按照這兩個標準進行翻譯,那么譯作可能會“斷章取義”、“面目全非”,抑或不能稱之為“譯作”了。
2.2哈漢語言翻譯方法
翻譯實踐中,翻譯標準與翻譯方法是相互依存、相互發展、缺一不可的。譯者應根據原文的體裁、時代背景、文化內涵、語體風格,選擇合適的翻譯方法,促使翻譯工作順利完成,譯出合格的作品。民譯漢過程中,“文言文、白話白、雅言雅”三種翻譯方法不可忽視,文言文——史學題材譯文言;白話白——現代題材譯白話;雅言雅——詩歌體裁譯雅言。
2.2.1文言文。
進行翻譯實踐時,遇到史學題材譯語需用文言文表達,以恢復原文之貌的情況。例如:翻譯古代敕書、碑銘等題材時,譯語應與原文時代背景相吻合,譯成文言文,若將其譯為白話,則顯得不倫不類,這十分考驗譯者扎實的漢語功底,想譯好、譯出色,實屬不易。
本文重點討論的就是翻譯史學題材時,古風譯文言的情況。目前我們使用的是白話文,文言文已不常使用,但文言文是幾千年認真寫下來的文字,它的嚴謹、行文等,其他語言文字仍不可企及。因此,在翻譯公文、契約等文章或是書名、成語、諺語、名句時,可多使用文言;而翻譯小說、論文、記敘文等文章時,可多用白話文。運用文言時,盡量避免使用生僻字,在保持古風,彰顯特色的同時,無須加注就能使讀者看懂。
以下兩個例子是我國清代皇帝給哈薩克人頒布的敕書,翻譯時由于文體和時代色彩的要求,應譯成文言文。
(1)jyzmuxɑmed ke?耷sebɑjd┌ qɑjtɑrduq ruxsɑt ┌ɑrl┌q kɑ┌ɑz beryp ekin ┌i qɑtɑrl ┌q q ┌z┌l mɑr┌ɑn ┌i?耷s?覸 k?覬zli toto ┌us ┌yn ┌ɑn ┌up ?覬zy?耷?覸 qɑrɑ┌ɑn qɑrjɑtl┌ ┌erdeki elni bijle dep ɑmb┌q┌lup ┌ɑrl┌q berdyk.
直譯:給予堆三伯特、肯艾斯巴依返回的許可命令書,頂戴插上二等紅色珍珠和單眼的鸚鵡毛,統治屬于自己管轄地區的人民,我們給予讓他們做大臣的命令。
此例中,“┌ɑrl┌q kɑ┌ɑz”漢語可譯為命令書、文書或敕書,根據原語的內容、作用、目的,譯者選用“札諭”一詞,“札諭”指皇帝頒布的詔書,更貼切合理;“ekin┌i qɑtɑrl┌q”漢語直譯為“二等的”,用于清朝官職的等級,則應譯為“二品的”;“berdyk”直譯為“我們給的”,由于是皇帝向下屬頒布詔書,因此用“賞”字。句子的其他部分在翻譯時都應根據原意,在語體、語風上做相應的調整,最終整理譯文如下:
審譯:本大臣讓堆三伯特、肯艾斯巴依返回原地,并給予允許(遷入的)札諭。賞堆三伯特二品頂戴,上銜紅寶石,單眼孔雀花翎之冠,屬大臣之職,以管理爾所轄之民。
(2)sizɡ?覸 ... tɑp┌┌r┌ɑn xɑt┌ ┌ɑrl┌q q┌lup jyzbenbet uq┌rdɑj┌ɑ.
直譯:向您……給的信是命令書,給堆三伯特烏庫爾臺。
例中“sizɡ?覸”漢語直譯為“向您”,清代文書中,慣將“你”字寫作“爾”,“┌ɑrl┌q”一詞同上例,譯為“札”。此句最終譯文如下:
審譯:……交付與爾之書是為堆三伯特烏庫爾臺所作之札。
2.2.2白話白。
若翻譯敘述性的內容,如:小說、記敘、通俗論文等,須根據原文,使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譯文語句應通順易懂、一目了然,使讀者容易理解。值得注意的是,譯語選詞應慎重,切勿使句子讀起來顯俗,選擇較好規范的白話為佳?!鞍自挵住笔悄壳胺g實踐者最常用的翻譯方法。
(1)?覸rqɑndɑj bir qub┌l┌st┌?耷 bolm┌st┌?耷,?覬tlenin tɑrix┌n,dɑmw ┌ldɑr┌n bilmej tur┌pon┌?耷 qɑz┌rɡ┌ kujin,s┌r┌n ┌etebilwmumkinemes.
直譯:不知道每一種現象的過去、歷史和發展過程,想要了解它現在的情況和秘密是不可能的。
這句話是段首語,若直譯出句子的意思,語句通順,無語病,但話語極白,不凝練,不能體現段首語承上啟下的作用,應該進行調整,選用合適的白話,譯者選用“如同、意欲、若”等詞語,調整譯文如下:
審譯:如同揭開現實中的任何秘密一樣,若不研究這種現象的歷史和現實,了解它的過去、現在及發展過程,意欲破解它的秘密是不可能的。
(2)qul┌p┌tɑs qɑb┌r bɑs┌nɑ qoj┌lɑt┌n eskertki┌tɑs,sond┌qtɑn olɑrd┌?耷 k?覬p sɑnd┌ s┌ni?耷 k?覬lemi bir┌mɑ ┌ɑ┌ɑn,betine q┌ɑp ┌ɑz┌l┌ɑn tek┌terdi?耷 mɑzmuni dɑ ?覬te qɑrɑpɑj ┌m bol┌p keledi.
直譯:石碑是墳墓前面豎著的紀念石,所以,它們大多數體積小。上面寫的文章內容也很普通。
這是介紹突厥碑銘的話語,直譯能夠表達句子的基本意思,但不免啰唆。因此,第一句譯者使用“石碑是……碑石”句式,主賓語互置,避免詞語重復,句子意思清晰明了,十分巧妙;后一句將“石碑上面寫的內容”用“鐫文”一詞代之,并用四字詞語概括,言簡意賅、一目了然。譯文調整如下:
審譯:石碑是指豎立在墓前用于紀念死者的碑石,多數石碑體小面窄,鐫文簡單。
2.2.3雅言雅。
雅言泛指詩歌類型的文章,在哈薩克語言文化中,詩歌種類非常多,如:吉饒詩歌、達斯坦、黑薩、阿依特斯,等等,有時哈薩克語歌詞也是一首首動人的詩歌,其行文工整且押韻,我們可將其稱為“雅言”。這些詩歌翻譯時可大致分為兩種:一是文學作品,即讀者平時多見的,用來抒發作者思想感情的詩歌,翻譯時須“信”,但可稍變其“形”,潤色時可略加改動;二是歷史文獻中的詩歌,詩歌內容多為反映歷史真實情況的,翻譯時既“忠”又“信”,目的是回歸原文。本文重點討論第一種情況,翻譯此類雅言時,譯文也應雅,即使用“雅言雅”的翻譯方法,既要譯出原文的文化內涵,又要符合語體風格,言語優雅,對仗工整。
(1)ɑdɑm ?覸ziz ɑjtɑr dep
ko?耷┌l┌?耷d┌ sɑlmɑ┌┌l
n?覸psi ɑldɑw ┌┌ du┌mɑn┌?耷
n?覸sijxɑtinɑl mɑ┌┌l
(ɑsɑnqɑj┌┌)
直譯:
人們向你說的尊敬話,
你別放在心上。
貪婪、欲望是騙子、敵人,
應該多聽勸解和勸告。
若直譯原文內容,則可見語句并不工整,只能知道原文的意思,翻譯時譯者將其調整為符合漢語習慣的七言四句詩歌。其中將“人們向你說的尊敬的話”譯為“恭維、虛言”,句中的“騙子和敵人”都是為了欺瞞,掩蓋真相,用“蒙雙眼”一詞更生動、貼切。譯文調整如下:
恭維虛言別上心,
惡意讒言莫采信。
勿讓貪婪蒙雙眼,
良言勸解才是真。
(2)oj,dujne-ɑj
Iske ɑpɑnd┌ ɑrmɑn┌m
┌┌?耷 bɑs┌nɑ ┌┌┌ɑrɑdɑ ɑrɑndɑld┌
?覬teb?覬jdɑq qoj┌pt┌ ɑt┌md┌ ?覸kem
┌ɑmɑnɑt,┌ɑmɑn ┌r┌m mɑjɑmd┌ ɑlɑd┌
qɑlmɑd┌ urpɑq ?覬teb?覬jdɑq ɑjɑndɑld┌
meni ?覬┌┌rmes<┌ipɑl┌q bɑjɑn>qɑld┌
bu dɑ meni?耷 urpɑ┌┌m ┌?覬n bilɡenɡe
tilk┌m ┌nen ┌ɑl┌ɑsqɑn ɑjɑn qɑld┌
直譯:
哎,世界??!
我的愿望未能實現,
剛達到頂峰卻落難。
給我烏太布依達克這個名字的我的父親
不好的名字,不好的預兆,奪走了我的安寧。
沒有后代的烏太布依達克,
我走了,但留下了《醫藥志》。
就把它當做我的后代吧,
口傳到誰請珍惜它。
這一段是哈薩克《醫藥志》中作者烏太布依達克對此書的簡介。文章短小,但含義豐富,雖不是整齊的詩歌句式,但譯者在翻譯時,考慮到譯文應符合漢語的節奏美、韻律美,將其仿詩歌形式譯出,更好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審議:
啊,世界??!
夙愿未了將失卻,
漸入佳境嘆夭折。
父賜吾名——烏太布依達克,
賤名惡兆摧我衰,
無嗣無后別世間,
《醫藥志》書,吾名千古,
圣書傳后世人知,
方劑篇篇留世間,
只言片語有承傳。
以上三種翻譯方法,適用于民語譯為漢語的翻譯實踐,筆者以原文為基,根據漢語的語言特點,總結出適合不同文體的翻譯方法,旨在真實準確地反映原語的語言內容和文化內涵,使譯文內容更加生動貼切,具有感染力。
3.結語
翻譯標準與翻譯方法是相互依存、不斷變化發展的,在哈漢翻譯實踐中,應遵循“信為先,復原文”,“意通達,勿生歧”的翻譯標準,真實地反映原文所表達的思想文化內容。同時,采用靈活的翻譯方法,如:文言文、白話白、雅言雅等,使譯文在“信、達”的基礎上,言語凝練,用詞合理,最大限度地傳遞原語所表達的信息,進而縮小民漢語互譯過程中原作和譯作間的差異,這也是廣大翻譯工作者的共同目標。
參考文獻:
[1]許均,穆雷.翻譯學概論[M].譯林出版社,2007.
[2]何其莘,仲偉合,許均.翻譯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3]方夢之.譯學大辭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2011.
[4]方儀力.直譯與意譯:翻譯方法、策略與元理論向度探討[J].上海翻譯,2012.03.
[5]阿里木·朱瑪什.哈薩克語言簡史[M].民族出版社,2006.
[6]何星亮.邊界與民族[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