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利
摘 要: 在高中化學實驗中,經常遇到一些看似學生故意實則不會的問題。教師應該降低眼界,換位思考,分析癥結,對癥下藥,避免無效批評,強化教學效果。
關鍵詞: 高中化學實驗 降低眼界 換位思考
作為高考理綜化學部分的重點內容,化學實驗越來越受到重視。在高中化學實驗中,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操作的要點,關注實驗的安全性等事項外,還經常會遇到一些看似學生故意實則不會的問題。此時,教師常常會看不順、忍不住發脾氣,進而嚴肅批評學生,但收效甚微,學生仍然屢教不改。究其原因,其實是教師沒有發現其癥結所在,沒有對癥下藥所致。以下我就這方面談談看法。
一、研究現象,把控問題
在高中化學實驗基本操作中,用“傾倒法”往試管中加液體是一個很簡單、出現頻率非常高的基本操作。在操作中教師會發現一個問題,很多學生“喜歡”倒很多(半試管甚至更多)試劑。遇到這個問題時,教師總認為是學生不懂節約藥品,有時還幽默地強調“國家還不富裕,請節約藥品”,希望學生引起重視,但效果甚微。直到教師再三強調,接著站在學生旁邊看著他倒試劑,學生還沒能有效控制試劑的取用量時,教師才恍然大悟:學生不是故意浪費藥品,而是無法“心到眼到手到,雙手協調配合”地控制倒取用量。
類似的問題還有:有的學生做實驗時左顧右盼,遲遲不肯動手;稱取一定質量的固體藥品時,大手大腳,浪費嚴重;清洗滴管、試管時,馬馬虎虎,弄破儀器;滴加濃硫酸、氫氧化鈉等強腐蝕性的試劑時會將滴管伸入試管;排空氣法收集氣體時,糊里糊涂,不顧導管長短,隨意連接;分液漏斗的旋塞隨手就開,砝碼隨手就拿;做完實驗就匆匆離開,桌面還一片狼藉,沒有清理,等等。
二、追根溯源,仔細分析
面對這些可氣又可笑、看似學生應付了事或嘻嘻哈哈對待實驗的問題,我們不妨追根溯源地分析,從而發現,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種:
首先是學生缺乏訓練導致操作不熟練。現在很多學校受升學壓力或辦學條件限制,學生分組實驗開設率不高,有的演示實驗少做(抑或只看看視頻,或認為利用課件講解更方便,更不用說學生動手),一些偏僻、條件較差的學校根本不做實驗。當然,存在教師思想觀念問題(認為有的實驗太簡單不必做,說說即可,重講解輕演示,復雜的又不愿花時間和精力去做;認為做不做實驗與提高化學成績沒有必然聯系等),導致學生接觸儀器、藥品的機會很少,對其性能、用法、注意事項自然不熟悉。沒辦法像某書法家說的“有事沒事要經常把玩把玩毛筆,屆時寫起字來就胸有成竹、手到擒來了”一樣,輕松操作,如意把控。
其次是實驗操作的相關要點多不能面面兼顧。每次實驗用到的儀器、藥品多,每一件(種)儀器(藥品)的使用需要注意的事項多,學生不熟練,就會顧此失彼,丟三落四。如倒液體藥品時,眼睛看到了,手卻配合不來,或手控制好了,眼睛卻兼顧不了試管,結果就很難倒取一定量的液體藥品;排空氣法收集氣體時,學生弄不清楚“長進短出”還是“短進長出”的本質,看不到空氣出口與相對密度的關系,只能隨意連接。只有學生自己弄清這樣操作的原因,在儀器的使用上反復練習,達到熟能生巧,做到多方兼顧,心到眼到手到。
再次是學生對化學儀器、藥品心存敬畏而擔憂出錯。化學儀器多為玻璃制品,易碎還會傷人,不少藥品有毒或腐蝕性強,不少實驗要加熱或反應激烈發光放熱等原因,導致學生做起實驗就怕,擔心出錯、受傷甚至被教師批評,如清洗酸堿滴定管時,本來就小心翼翼,將滴管套在水龍頭下接水,擰開水龍頭時,因為水流太大嚇一跳,急于躲開,一扭就將滴定管弄破了,所以學生一說到實驗,能免則免,敬而遠之。
最后,學生平時養成粗心大意、馬虎應付的習慣。現在很多學生是獨生子女,父母舍得花錢在孩子身上,有浪費現象時不給予糾正,更別說責怪,所以學生浪費藥品就順理成章;在家里父母細心呵護,事事包辦,可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家務活幾乎沒做,動手能力差,儀器整理、衛生保潔意識薄弱,更不用說兼顧各種操作細節、兼顧周圍同學的安全、實驗后的儀器清洗和整理。
三、正確對待,有效解決
以上列出了幾種學生做實驗時存在不足的原因,有客觀條件限制和學生主觀因素,接下來就是如何正確對待、有效解決。雖然可以從改善做實驗的條件、改變學生習慣等方面入手,但我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教師。比如學生“左顧右盼,遲遲不肯動手”是因為實驗前沒有預習,不知道“要做什么實驗,用什么儀器和藥品,取用的順序是什么,需要注意哪些事項,觀察哪些現象”。學生做實驗時肯定手足無措,慌亂不知其所以為,只能邊看書或邊看同學做,一步跟一步,做完仍然渾渾噩噩。對待這樣的問題,教師如果僅僅從表面上看,則必將忽略其癥結是沒有預習,而且很容易看不順眼,甚至激起怒氣,接下來必定是狠狠地批評、教育學生。這樣不僅會拉遠與學生的距離,還會導致惡性循環,使學生對化學越來越不感興趣。由此可見,如果只看表面現象就采取行動,只是治標不能治本。那么,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呢?教師要從兩個方面努力。
首先,教師要降低眼界。教師不僅在知識上有高度,而且有豐富的經驗,實驗時自然是順手拈來,看問題時難免高高在上,分析問題時面面俱到。結果,教師就會想當然地認為實驗簡單,學生一定懂,而不是耐心地加以指導、透徹分析;總是戴著挑刺的眼光看待問題,重點就在學生的錯處而不是為什么會錯;采取的行動就是劈頭蓋臉地一通批評,而不是靜下心來,用理解的心態,對其行為動機、行為結果進行正確的歸因,從出錯的根源上分析。只有教師降低眼界了,才能心平氣和,才能糾正學生的錯誤,和學生一起做好實驗。可見降低眼界地看待問題,必定會事半功倍,進而有效解決問題。
其次,教師要換位思考。換位思考是要教師學著做學生,將自己設想成一個學生,與學生實現心理換位。對學生來說,知識上知道得不多、不全;技能不強、不熟;性格上有些調皮和稚氣。盡管如此,他們卻一心想要做好實驗。教師要沉下心來,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分析學生為什么會出錯,是主觀意愿還是客觀條件限制。只有知道學生是怎么想的,才能與學生產生共鳴,指導和改進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成功地與學生角色轉換,重新看待同樣的問題,往往就會有更大、更新的發現。化學學科的體系嚴密,對思維的邏輯性要求很強,教師如果能在教學中合理運用心理換位策略,就能求得與學生思維上的同步,讓學生認為“教師講的或教師給予的正是我需要的”,就像教師與學生“心有靈犀一點通”一樣,使教學過程得到優化,真正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發展。
化學是一門實驗學科,做實驗在所難免,學生實驗出錯也是屢見不鮮的。只要教師降低眼界,換位思考,多從學生的角度分析根源,找出癥結,認真對待,對癥下藥,就定能取得滿意的結果。
參考文獻:
[1]彭棟才.換位思考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四川省雷波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