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雪燕 張丁丹
在之前的探索中,我們發現了3個關鍵點: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要結合實際;以管理促進師資力量的建設;課程設置要具有特色。圍繞辦學特色、時代要求、英語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地位、教材現狀和學生水平等情況,按照“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方針原則,充分體現大學英語的基礎性、專業性和工具性,我們進行了不斷的嘗試和探索。經過四年多的逐步完善,形成了目前具有學院特色的英語教學。在傾向于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的訓練上,注重人文素質的培養和職場英語、交際英語的實踐。下面以我院大學英語的教學改革為例,探索如何更有效地進行藝術類高職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
1.完善英語課程設置
按照“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方針和人才培養目標方案,我們把英語課程設置分為了五大模塊:閱讀、聽力、學生實踐、文化介紹和學院特色。閱讀課程主要包含基礎英語及說、讀、寫三大基本技能;聽力主要是訓練學生的聽、說能力;實踐部分主要是學生交際、任務和作業反饋部分;文化介紹則是涉及人文素質和綜合素質的培養,讓學生了解中外文化差異,以便更好地進行交際;學院特色則對專業詞匯略有涉獵,并運用多媒體播放和專業相關的英語視頻等。
考慮到我院學生基礎較為薄弱,所以在進校的第一學期,主要進行較為簡單的配音練習實踐和學生有興趣的文化介紹,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在第二學期,則增加了較有難度的外國神話介紹、學院特色的專業詞匯介紹和針對英語等級考試的訓練課,如英語二、三級備考訓練。
2.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從調查報告可以看出,目前我院教師的角色依然傾向于做授者,然而,學生已經不滿足于教授者,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老師成為促進者和氣氛制造者。年輕教師創造能力強、干勁足,容易和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因此,我們對教師提出了幾點要求:
首先是“帶回來”。這是選派教師參加國內學術會議和師資培訓活動,加強和其他院校專業的交流,多吸取他人的優秀做法和經驗,采取拿來主義,把這些帶回來,再經過自己的實踐驗證,最后形成學院特色教學。
第二是“變過去”。要求青年教師從嚴治學,教書育人。努力探求現代教學方法,積極參與并設計教學改革,將教學改革深入到教學各個環節。讓青年教師在課堂上加強和學生的互動,始終讓學生處于學習主體地位,從“講師”變成“導師”。
第三是“寫出來”。要求年輕教師撰寫和發表論文,借此進行自我總結,將平時在教學上、學術上的用心所得寫出來發表,在學術上、科研上爭取突破。
第四是“評上去”。鼓勵年輕教師積極申報職稱評定。目前我院大學英語專職教師已經有12人,然而,職稱結構極為不合理,沒有高級職稱,中級職稱占了50%,初級職稱占了50%。沒有高級職稱的隊伍就如同沒有領頭羊一樣,只有整個師資隊伍的職稱結構合理,才是一支有戰斗力的隊伍。
第五是組織年輕教師參與編寫具有我院特色的系列教材。這樣一方面能夠鍛煉年輕教師的個人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將學院的特色教學和英語學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
第六是實行聽課評課和督導制度,加強教師之間的交流,總結教學規律,積累教學經驗,集眾人之長,促進英語教學改革和師資隊伍建設。
選擇適宜的教材和教學內容,自編校本教材。目前高職類大學英語課程要么是教授純粹的基礎知識課程,基本不涉及專業英語;要么是教授的行業英語。絕大部分學校選用的現行教材基本按照這兩種模式,一種是高職類大學英語的通用教程,如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新視野英語閱讀教程》、《新起點大學基礎英語教程》等;一種是新職業英語,如《藝術設計英語》、《土建英語》等。然而,這其中同樣存在不適合藝術類高職院校學生水平的問題。僅是基礎教程,無法滿足學生對職場和交際的需求;涉及較為深奧的行業英語,又不符合學生的擁有的知識水平。
因此,結合培養所需,我們在選用教材的時候,在基礎英語方面選擇了國家十一五規劃的優質教材《新視野英語閱讀教程》,對這本教材采取了有所選擇、有所調整,只保留了學生感興趣的、和時代結合較為緊密的單元內容,舍棄了過時的、過于簡單的內容,并根據教學時間對教學單元的先后順序進行了調整。
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增加了人文素質拓展和專業詞匯的內容,如中外節假日的介紹、圖書設計的名人演講、文化管理專業的文物介紹,將這些內容整理成冊,成為具有學院特色的自編教材。
根據語言教學的實時性,我們鼓勵教師從互聯網上下載最新學習資料,準備和時代、時尚緊密結合的音頻、視頻和圖片資料,如奧斯卡頒獎典禮、BBC報道的文章出軌新聞等。
3.制定教研室工作制度,加快教研室建設
加強教研室管理,完善教研室工作制度,以管理促師資建設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關鍵因素之一。為了強化教學管理,我們建立聽課評課制度、學生座談評教制度、科研制度等八項教研室制度。
引入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實踐能力。為了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為學生創造英語學習的良好氛圍,我們要求教師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引入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讓學生在學習中成為主體,教師成為主導,培養學生的動手動口實踐能力和協作能力;強化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的有機結合,通過布置配音、表演等任務,讓學生在課外也能接觸英語,強化學習效果;開展英語第二課堂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各項英語活動,如英語寫作比賽、演講比賽、英文歌曲比賽的活動,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和素質。
4.結語
通過近四年的教學改革探索和嘗試,英語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英語實踐能力和交際能力均有所提高,同時教師在快速成長,教研室日趨完善。
藝術類高職院校英語課程的教學改革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如何滿足時代的發展、國家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提高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如何讓英語教學和我國藝術類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更加貼合,最終都要落實到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改革上,這些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北京:高等出版社出版,2000.
[2]國務院常務會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中國政府網,2014年2月26日,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http://61.164.87.131/web/articleview.aspx?id=20140226194527672 & cata_id=N002.
[3]王蘋,王蓉.石堅主編.跨文化意識培養缺失的反思與外語教學改革[C].外國語文教學與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3.
[4]石堅主編.易蘭.獨立學院英語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探索[C].外國語文教學與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3.
[5]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