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占會 于立新
摘 要: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一個著力點是加強聽說。英語聽說能力在英語學習中的地位毋庸置疑,然而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是目前我國地方高校英語教學的薄弱環節。隨著網絡教學的應用與普及,視聽說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用使之更具效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 地方高師院校 英語聽說現狀 網絡教學 實踐研究
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提出“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使學生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同時指出:應大量使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開發和建設各種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課程,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與條件。其設置都要充分體現個性化,考慮不同起點的學生,既要照顧起點較低的學生,又要為基礎較好的學生創造發展空間;既要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又要培養他們較強的實際應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這就為網絡教學如何在提高英語聽說能力的教學中應用提出新課題。
1.地方高校大學英語聽力現狀分析
1.1教學理念陳舊,教學手段滯后。
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對教師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35.5%的人堅持課堂教學應該聽說領先、讀寫跟上的教學原則,30.1%的人采用精講多練的方式進行教學,仍然有25.4%的人認為課堂教學應該讀寫領先、聽說跟上。教學理念的落后,必然會對教學效果產生較大影響,這是英語聽力教學改革中最應注意的一個環節。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不重視聽力訓練,忽視英語聽力教學。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常把重點放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上。聽力內容單一化,一般是圍繞課本進行,很少補充課本以外的知識。教師很少注重新理念的導入或指導學生進行技巧方面的訓練。
1.2學生起點偏低,缺乏有效銜接。
現行高考雖有英語聽力考試,但在中學聽說教學普遍得不到足夠重視。學生入學時聽說能力偏弱,與大學英語聽說水平缺乏有效銜接。加之地方高校地域大多在經濟落后地區,師資不足,教師再教育滯后,購置聽力設備資金緊缺,導致到大學入學時,學生應該掌握的基礎外語語言知識而未掌握,應該具有一定的英語口語表達技能卻沒有具備的不良局面,從而給大學英語聽力教學制造了障礙。
1.3教學條件較差,課時相對不足。
公共英語承擔著全校大學英語教學,“英語教師和學生之比已達到1:130”。語音實驗室相對較少,且很多時候僅供本科班使用。每周一次的聽力課根本不能保證有效提高學生聽說技能。由于周邊學習環境差,學生在母語環境中學習英語,沒有很好的語言環境,又缺乏大量聽力訓練,學生的聽力理解往往是把所聽英語翻譯成母語后才能理解文章或對話。不能直接用英語思維,這樣延長了時間,聽力速度滯后,進而影響聽力質量。聽說活動僅局限于課堂,師生、學生間很少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會話練習,根本談不上“以說促聽,聽說結合”。
2.網絡教學實踐研究
2.1創新教學模式,優化教學載體,力爭自主聽說網絡化。
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完善新型教學模式。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改進原來“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實施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新型教學模式,利用網絡平臺進行資源整合”。
隨著Internet走進千家萬戶,校園網建設已成規模,利用網絡進行聽力課程教學已凸顯其優勢。利用學校網上教學平臺建立網上聽力教學課堂。聽力課程學習中加入相應視聽說語料庫、課件、學習要點、習題解答等內容供學生自由瀏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個性化,培養利用網絡自主聽說的能力,以彌補教學課時的不足。師生交流欄目不受時空限制,開發網絡視聽說教學系統,讓學生結合課程教學要求在校園網上自主選擇所需要的聽力學習內容。
2.2運用多媒體教學開辟第二課堂,做到聽說實踐多樣化。
網絡及多媒體技術提供的豐富的資源和便利的學習環境,使得以前由教師講解的絕大部分內容可以由學生課外完成,這就使教師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實施交際法教學。交際方式有網上和面對面兩種。網絡及多媒體的應用可以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增加更豐富的內容,例如學生可以通過學習英文歌曲提高學習興趣,可以通過觀看英文電影鍛煉聽力與語感,甚至可以通過自己動手制作flash,從中得到創造的樂趣,從而大大豐富學生的第二課堂。隨著外語水平、互聯網及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提高,學生可以接觸到更逼真的外語環境,從而使學生擁有與教師同等豐富的信息資源。
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可以為學生創造更良好的語言環境,使他們有充分的時間實踐聽說。可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視聽一些健康有益的網絡電臺節目,如CCTV一9,VOA,BBC等。可以推薦一些英語原聲電影、英語歌曲,“利用原版英文影片,培養對外社會交往能力”,讓學生感知和適應現代英語的各種題材、體裁、方言與場景。也可以組織學生搞英語角,舉辦英語演講比賽,自編自演英語劇目,等等。這些活動應定期進行,教師要積極給予指導。
英語教學最終實現聽說交際能力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加強的目標確實不易。學校要加大教學硬件投入力度,師生共同努力,充分利用聽說課內外一切語言環境,加強練習,如此聽說教學定能有所突破。
2.3網絡化教學能豐富課堂內容,實踐聽說讀寫綜合化。
網絡化教學能使課堂內容豐滿,比起單一聽說訓練來說,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因此,在課堂材料的選擇上,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心理狀態、當前的熱門話題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精力充沛地聽、記、學、練。可在幾段精聽材料之間穿插一些泛聽的內容,二者的有效結合既互為聯系又互為補充。還可以采取視聽相結合的手段,一學期放兩部流行或經典影片。在課堂教學任務完成的剩余時間內,放一段精彩的演講錄音等內容。
語言能力是聽、說、讀、寫、譯各項技能的綜合運用。在實際語言環境中,交際過程也是這些技能自然綜合使用的過程,是一種動態的過程,它們之間相互關聯、相輔相成。但是在現行的英語聽說教學中,為了便于安排和制訂教學計劃,把學生的語言技能分為聽、說、讀、寫四大塊。然而在真實語境下,這些語言技能不可能單獨存在。因此,在聽說教學中,不可以單獨地把聽說與其他技能隔離開來。網絡及多媒體教學是將這幾項技能智能綜合應用的最佳載體。
聽力的提高離不開口語、閱讀、寫作和翻譯能力的提高。學習者必須建立一個較完整而又準確的語音識別系統強化其語言轉換機制。因此,在聽力教學中,應該加強學生說的訓練,課堂上可以通過學生對所聽短文的討論進行聽力教學;通過閱讀英文材料擴大詞匯量,加深對詞義、語法現象的理解和記憶,從而內化英語語言的表達方式;通過練習與聽力內容相關的聽寫,使學生對有聲語言的感知能力增強,邊聽邊寫,或寫詞語句子,或寫故事片斷,或寫內容提要,在聽寫過程中學生一直處于積極主動狀態,提高聽的效率;通過翻譯鍛煉語言密碼轉換能力,對相關詞匯、詞組和短語有基本了解。因此,網絡及多媒體能使學生在加強說、讀、寫、譯方面訓練的同時,促進聽力能力的提高。
2.4網絡化教學能更加完善考試制度,做到評估體系科學化。
網絡形成性評估方式具有指導性、個性化和連續性等特點,評估手段呈現出多樣性、連續性和綜合性等特點。學生自主進行網絡英語學習,在教師的指導和同伴的幫助下,通過自我評估、同伴評估或教師評估的方式,填寫學習記錄、學習反饋表、調查問卷等,直觀了解自己的學習和進步情況,及時調整學習策略,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在大學英語網絡教學環境中,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自主安排學習計劃,自我檢查,自我測試。即時的形成性評估及監控有利于學生積極學習。即時的學習效果反饋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學習進步,使得評價的過程比評價的結果更重要。教師則可借助評價的結果有效地引導學生糾正目前的缺點,挖掘學生潛能。
參考文獻:
[1]張堯學.關于大學本科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03(7):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Z].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4.1.
[3]王守仁.以提高我國高等學校教學質量為出發點,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J].外語界,2006(5):2.
[4]潘之欣.大學生英語聽力需求分析[J].外語界,2006(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