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冬梅
教師應依據課程的總體目標,結合教學內容,創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他們積極參與。英語課堂教學不僅是單純地傳授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師要以智慧的思考、創造性的勞動,設計不同的活動情景,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習得語言知識,樂于與他人交流。長期以來,傳統的教學模式——滿堂灌、填鴨式等教學方法嚴重禁錮了學生的頭腦,壓抑了學生學英語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造成了課堂教學的機械化,缺乏活力。新課程任務之一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信心,學生在獲得基礎知識、形成基礎技能的同時,陶冶情操、拓寬視野、提高人文素養、培養創新合作精神。為了完成這一任務,我采取了一些做法,取得了一定效果。我們每年都有“英語才藝大賽”,學生自編自導自演一個全英文晚會。歌曲、小品、短劇、演講、說唱、詩歌朗誦、歌伴舞等形式不限,只要使用英文,節目內容積極健康即可。這樣的活動極大地提高了我校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
培養學生的英語才藝并不是靠一次比賽就能夠成功的,學習興趣也不是一臺晚會就能夠激發起來的。事實上,我們在日常教學中無時無刻不在培養著學生的才藝,保護著激發著促進著他們的學習興趣。有些教師認為只要學生能考好過關就行,很少在培養學生自身發展所必備的才能上做文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少動力,英語才藝培養的過程實際是一個培養學習興趣的過程。我們在教學中非常注意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的趣味性,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學習興趣可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和學習階段培養,例如高一剛入學的學生往往滿足于歌曲、游戲、表演等引起的表層興趣,所以在高一上學期,我們在教學中與牛津英語教材相結合設計了英文海報設計比賽、英語黑板報設計比賽、課堂短劇表演、英語諺語賞析,我們與本校的藝術老師聯系,教學生欣賞英文電影名片,鑒賞英文歌曲并學唱英文歌等。經過幾個月的學習,他們不再滿足于表層的認知興趣,而是渴望獲得更高層次的智力興趣,渴望通過積極主動的思考獲取知識,通過自己的創造性思維獲得學習上的成功感。為此,我們為他們設計了一些交際性比較強的教學活動,如角色換位、調查、討論、辯論、采訪,演講等。
我們現在使用牛津英語教材是動態可再創造的,在教授第二模塊第三單元的“wordpower”時,因為牽涉對job的詞匯學習,我們教唱了瑞典歌手Darin Zanyar的“Peerless”這首歌,歌詞中含有很多表示工作的詞匯,由于此歌節奏歡快,符合青少年心理,學生很喜歡,因此興趣高漲,隨后的課堂上,我們要求他們用更多表示工作的詞匯替換原有歌詞,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很多新詞,一節課就在歌聲和笑聲中度過,學生都覺得學習英語很有趣,也就非常樂意完成本課練習,達到了教師的預定目的。有個英語底子比較薄弱的學生課后對我這樣說:“以前由于英語考試成績低,自己總是灰心喪氣,不愿意上英語課。而通過多種多樣的英語活動課,我對英語逐漸產生了興趣。雖然我的英語成績不好,但在英語課堂中,我也能夠用英語回答問題、表演節目,并得到老師的表揚和獎勵,我真是高興極了。英語課上教師獎給我的作業本好像是一種‘力量’的源泉,使我有了勁頭,做起作業來特別有勁,遇到困難時也有了勇氣。這樣逐漸地感到學英語不再難了,而成了一種愉快的事。”
英語不是單一分化的內容體系,而是強調多學科的整合,并強調跨文化交際。我們積極與其他學科老師聯系,請求他們協助教給學生需要的跨學科知識。比如在教“Adventure in Africa”一課之前,我們請地理老師提前兩天利用地理課給學生講了有關非洲的一些地理知識,這樣,在英語課堂組織的討論活動中,學生做到了有話可講,有話敢講,積極踴躍地發言,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使用英語的能力,同時,教師自身在學生的辯論發言中掌握了自己原先不知道的非洲知識,實現了教學相長。由于通過跨學科的組合創造了一個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他們對這類討論性的問題產生了興趣,他們會不畏艱難、積極主動地學習,成為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再不失時機地給學生鼓勵性評價,使學生在英語課程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全面發展。
英語課程不是封閉的活動體系,教學活動應當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包括他們的生活環境、生活經歷及生活方式等聯系起來。我們在上學期組織了課本劇表演,取材為第一模塊第二單元的“growing pains”,學生根據課本內容進行話劇表演,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改編及制作道具,我給他們都拍了照片,學生興趣很濃厚。在表演中,學生展現各自才能,教師進行的即時評價,成為每個學生汲取成就感的源泉。雖然大部分學生其實沒有改寫課文,而是背誦的原句,但因為以前對課文都是孤立地、機械地背誦英語句子,而這樣的活動使課堂生動活潑,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因為要搞好這樣的活動,不管是旁白的學生、演父母的學生及演子女的學生,都要對課文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熟悉每一句話。同學們說,為了表演好,他們對課文讀了一遍又一遍,幾乎全能倒背如流,這種準備本身就是對所學知識的進一步加深的過程,這種背課文不像以前無目的機械地背誦,而是有目的地帶著興趣地了解課文內容,也就是利用所學的語言知識,把語言當做工具完成一個實際的活動,展示他們的才藝。
英語課程的開放性還指要和社會聯系起來,不是從書本到書本,而是從生活、社會到書本,再由書本到更豐富的生活和社會。學生是在實踐中學習的,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上學期,在英文海報設計比賽中,學生的作品牽涉社會生活的很多方面:音樂,體育,文學,魔術,西部開發,拒絕毒品等。我們將學生設計的海報進行了展覽,評出了最具人氣獎、最新創意獎、最佳美術獎等,學生的勞動成果得到了承認,個性得到了張揚,才藝得到了認可。我們在每節課開始,還有一個5分鐘左右的學生講解英文諺語或名言的活動,每個學生輪流上臺,所有學生在這個活動中鍛煉了自身交際能力和上臺講話的膽量,而課前準備(尋找合適的諺語,查生詞用法,理解舉行結構等)是一個他們自主學習的過程,結束語又是對他們語言組織能力的培養,也是他們自己對人生、對學習的感悟,從而使他們的智力得到發展,能力得到培養,促進課堂教學逐步做到變教為學。師生共同創造的教學過程,很好地激發了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他們對英語學習保持濃厚興趣和高度熱情。
英語才藝和課堂學習相結合,引發和維系了學生興趣,學生參與活動可增強學習主體意識,形式多樣的活動可增強課堂的凝聚力,師生之間、同學之間頻繁交往,還可以形成合作氣氛,獲得交際的樂趣;體現在學生主體的凸顯、心靈的開放、個性的張揚和潛能的釋放。每位同學都能夠積極參與,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達到寓知識傳授于娛樂活動中的目的;體現在教師便不會“滿堂灌”,取而代之的是師生共同參與,積極思考和探索,相互影響和補充,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和共同發展。
我在日常教學中培養英語才藝的這一做法體現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所指出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在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中,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幫助者、組織者與促進者,使學生在不斷的展示才藝中繼續學習新才藝,形成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