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良
1.開闊視野,充實自己
高中語文教師必須具有開闊的視野,海納百川的胸懷,及時了解時事和周圍世界,關注時代科技的新成就,努力成為“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人,做知識的傳播者,思想的開啟者,將時代文明成果傳給學生。要勤讀書,多看報,勤思考,善鉆研。始終保持活力,及時教會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善于取他山之石,樹智慧之木。授業中有尊嚴,威嚴中有愛心,有嚴謹的治學精神。
2.全面培養自學能力的嘗試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是為了不教”,現代教育理念主張教學必須貫穿一個共同、基本的教育思想: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主動探求精神和自學能力,致力于未來發展。在平時教學中要求學生凡讀書必須做到“五到”:心到(專心致志)、口到(發音發言)、眼到(目不轉睛)、腦到(全神貫注)和手到(動筆),要求學生養成勾勾畫畫,扣住關鍵,學而必思,思而必寫的習慣,形成良好的讀書個性。
3.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于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為這樣做,可以有效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
4.鼓勵學生參與提問,激發創造性思維
孔子曰:“疑,思之始,學之端。”鄭板橋云:“學問二字,需要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有學無問,雖讀書萬卷,只是一條鈍漢餌。”提出問題是分析、解決問題的前提,如果不能提出問題和疑問,那么即使學到了再多的知識,也學不透徹,最終還不是自己的東西。由此可見“疑”的重要性,特別是在如今缺乏“質疑精神”的語文課堂上。在課堂上,光靠老師提出問題,學生解答是不夠的。要讓學生參與到提問中,有疑就問,鼓勵他們提出有價值、值得思考和討論的好問題,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這是培養學生懷疑精神和創新精神的重要突破口。
鼓勵學生走上講臺,面對全體同學,大膽質疑,講述觀點,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變“教師要學生學”的單向傳輸模式為“教師─學生”“學生─學生”和“個體─集體”等多向交流形式,實施師生“互動共學”,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因為說的學生必須理清思路,反復思考,形成一個反思過程;聽的學生迫切想了解別人的發言、觀點與自己有何不同,有何長處,這樣學生必定會認真傾聽,不斷內化,從而使雙方共同提高。問題提出之后,學生之間共同討論、交流信息、合作完成。
課堂教學中教師讓學生積極參與提問,充分發揮群體的活動功能,給學生較多的討論分析機會,能使學生在知識方面互相補充,在學習方法上互相見長,取長補短,協作創新。
5.轉變教學內容
以前上課,我們是在教教材,照本宣科。今天教學,我們是使用教材教。教材只是工具,而非金科玉律。因此,在教材以外,我們還該“讀”什么,為什么“讀”,“讀”有何用都可以成為師生探討的內容。一部作品之所以能成為經典,是因為它們經過了歷史的選擇,具有典范性,具有永恒意義和普適價值。真正的經典可以豐富人類的心靈,凈化靈魂。閱讀經典,學生不僅能獲得廣博的知識,還能提高語文能力,更能塑造人格,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試想,一個經常在閱讀和沉思中與古今哲人、思想家傾心對話的人,與一個只讀明星軼聞和兇殺故事的人,其思想空間和精神境界會有怎樣的區別。今天的學校語文教育,不僅要摒棄那些攔腰斬斷、割裂經典、急功近利的“應試閱讀”,還要拒絕那些快餐式的所謂的“淺閱讀”“悅讀”的侵蝕。因為“讀”什么決定了你“想”什么,“想”什么決定你“說”或者“寫”什么;“說”“寫”的質量取決于你“閱讀”的質量,“說”“寫”的高度取決于你“思想”的深度。學校的語文教育要有檔次,要雅,要培養學生有不同于流俗的氣質。
當確定了讀的內容后,整個過程,就應強調學生主動讀,而老師退居幕后,只做引導。引導有兩個作用,一是精選評論,讓學生總體感受專題的文字之美、思想之美,把學生引進對象世界;二是引導學生更寬容、更理性地認識人生。如為了給學生一個學習魯迅《吶喊》《彷徨》的歷史背景,先讓學生走進《中國近代史》,這樣能更好地“理解魯迅”;讀完魯迅《吶喊》《彷徨》,學生個個憤世嫉俗,我引導學生,批判精神固然可貴,但“憂患”“失意”卻與生俱來,能否讀讀“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東坡,我們會平靜很多。當學生沉浸于波德萊爾的《惡之花》里不能自拔,我再和學生商量,能否把外國小說先放一放,回到唐詩宋詞的懷抱,澆一澆胸中塊壘,舒一口大氣?
6.作文評改語言個性化,實現教師評改與學生自改、互改相結合
作文是一個人語言與思維的體現,寫作會因個體差異呈現出不同的水平。教師在評改時,不能沿用傳統的“一刀切”“統一標準”的評價模式,應用不同層次的標準衡量不同層次學生寫作。教師對學生作文的評改應該秉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針對不同學生的習作特點,給予不同的評價。此外,教師還要注意評改語言的運用。例如,對學生寫作態度的評價可以采用“主動、積極”定性;對寫作品質可以采用“很好,好,還需努力”等定性;對寫作的性格可以采用“勇敢、頑強”等定性,等等。對學生各抒己見的有創意的表達要予以充分鼓勵,也要加強對學生“多讀、多記、多觀察”等日常寫作習慣的評價。
7.注重語文教材的“二度開發”
二度開發,就是對教材進行進一步的發掘、延伸,充分利用。教材是課堂上學生學習、領會的對象,對象本身以自身呈現的種種信息和聯系向領會者(學生)傳達、訴說。但教材就是個例子,教師作為教材(對象)和學生(領會者)的中介,有權利對教材進行有必要的多形式的“二度開發”,比如:引入其他例子,組織比較閱讀;可以根據需要對教材進行整合;可以在原來例子上進行延伸,后續加工;也可以變換切入點,引導學生從別的角度認識、挖掘教材,不拘一格。教師不同,學生不同,條件不同,對教材開發利用的形式定然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