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春玲
摘 要: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開啟學生思維的鑰匙,是教師輸入信息、傳遞信息,達到師生交流、和諧共振的一條主要渠道。課堂的提問應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把握好提問的技巧,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 語文課堂 課堂教學 提問
一、課堂提問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學提示我們:學生的思維過程往往從問題開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想讓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課堂氣氛活躍、教學目標明確,是離不開老師提問的。
課堂提問具有積極的檢查、督促與反饋作用。老師借此檢查學生對舊知的掌握程度、對新課的預習情況,從而調整新課進度。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評定學生的學習態度,對舊知識的整合效果,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便于有針對性地引導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合理、有效地學習。有的學生在課堂上能夠積極、正確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感到自豪,感到榮耀,這樣的學生往往急于表現自己,在這種表現欲的驅使與壓力的環境下,閱讀會變被動為主動,有效促進學生好好學習。
二、課堂提問要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
尊重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是培育兒童的第一要義。尤其對于剛進入小學的一年級小朋友來說,其知覺是無意性的,常表現為兒童不善于獨立支配和調節自己的知覺,有目的地進行系統知覺能力還比較差。課堂上對同一問題的注意力保持時間短,感知往往有一定程度的混淆性、籠統性。因此,語文課堂的提問必須與兒童的心理特點緊密結合,提問要細節化。其次,提問要形象化。運用直觀方法鞏固所學知識。再次,提問要靈活化。低年級兒童的思維帶有很強的依賴性與模仿性、片面性,缺乏靈活性、精確性。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思維特點,提問有必要靈活化。最后,提問要有針對性。低年級學生注意力不穩定、不集中,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分散思維能力。教師可通過有針對性的提問,讓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上。讓學生在愉快、輕松的環境下與老師配合,達到學習目的,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三、課堂提問的技巧
在實際教學中,提問得當才能吸引學生。要提高教學的高效性,保證教學質量和效果,教師必須重視提問的方法和技巧。
1.提問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的提問要觸及學生的心理,使學生產生疑慮之情、困惑之感,產生較濃厚的學習興趣。如一年級上冊《風》一課教學中,提問:同學們看見過風嗎?怎樣感覺到風的存在?又如《看書》教學中,提問:誰在看書?他們看什么書?你最喜歡誰的書?為什么?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精神振作,積極思考問題。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
2.提問要把握好時機。
課堂提問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首先,提問要把握好提問時機,找準問題的切入點,才能問到關鍵處,問到點子上,問出水平。如在《只聽半句》一文中,在奶奶、爸爸、老師和園丁都沒有說完的話后,老師可以這樣設疑:奶奶(爸爸/老師/園丁)可能會說什么話?接下去會發生什么事呢?在此設疑,正切中學生心中想而又不知如何表達自己提問的好奇心理,自然能夠激發探究溯源的濃厚興趣。
其次,提問要在知識的關鍵處、思維的轉折處、理解的疑難處與規律的探求處。因為在知識的關鍵處提問,在思維的轉折處提問,有利于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利于建構和加深所學的新知。如《稱象》一文中,記敘了小曹沖積極開動腦筋想辦法,巧妙借助浮力稱出大象重量的故事,可作者卻用三分之一的文字記敘官員們討論怎樣稱象的情景,為什么要這樣寫呢?
最后,課堂提問要有目的性、啟發性、靈活性。課堂提問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抓住中心、重點和難點發問,不能濫用提問,否則學生會無所適從。要想使課堂提問具有目的性,就必須深鉆教材,力求全面準確地掌握知識,善于挖掘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系。巧妙使用課堂提問,把握好課堂提問的時機,“問”活學生的思維,“問”出學生的激情,“問”出課堂的精彩。
3.提問分層設計,化難為易。
要上好一節語文課,往往需要教師站在高處,從整節課、整篇課文,甚至整個單元課文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化的提問,有一定的思維嘗試,才能從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教學《詹天佑》一文時,引導學生理解中心句“詹天佑是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老師設計:“杰出”是什么意思?這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課文中圍繞這句話寫了哪些內容?重點寫了什么?本書中,你還知道哪些杰出的人才?教師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的、小的、有趣的問題;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環環相扣;把同一單元的各篇課文進行一定聯系,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學生易于、樂于接受。
總之,有課堂就有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達到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真正把課堂的“主體”還給學生,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袁振國主編.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張文香.兒童心理與課堂提問.新課程·中.
[3]趙書梅.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技巧.基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