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
作業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就中專學生而言,學生課余時間的主要任務和精力都放在完成作業上。對理解鞏固所學知識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要使作業起到應有的作用,而不致成為學生的“負擔”,教師在作業類型、方式、設計等多方面要進行深入研究。
長期以來,思想政治學科作業概念被狹隘化,似乎只有做在作業本上,交給老師批改的才叫作業,而真正體現思想政治學科特點的、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所學思想政治學科理論知識進行的觀察、思考、分析往往不被學生和老師認為是作業,使思想政治學習局限于狹隘的范圍內,變成機械的過程。失去思想政治學科教學應有的生機與活力。新課改下怎樣把作業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樂做善做,施展才能,提高能力,做出成績呢?結合這些年來的教學實踐,我對此做了如下研究和思考。
一、作業設計和布置要貼近學生生活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思想政治課教學片面強調知識傳授和簡單灌輸,忽視學生作為生命個體的特點,遠離學生的現實生活。思想政治課作業設計無非就是“什么是”、“為什么”、“如何理解”等。這種“不食人間煙火”的“純理論”式作業,使學生感到學思想政治沒用,影響思想政治課教學功能的發揮。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教學回歸生活,為此,在作業布置方面就必須注入生活內容和時代活水,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基礎,讓學生體驗到所學思想政治課是他們人生必不可少的內容,不學習這一內容就無法更好地立足社會,無法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這些作業內容學生熟悉,與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學生能真實感受到自己的日常生活與思想政治有密切關系,提高思想政治課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提高學生參與社會經濟活動的能力。
二、鼓勵質疑,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并且把自己的疑問以合適的方式傳遞給老師。學生質疑的內容可以涵蓋很多方面,如對當前課文不懂的地方,或者有自己想法的問題,都可以通過交作業形式傳遞給老師。為了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自己思考的能動性,對于學生不知道如何解決的問題,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一是讓學生自己嘗試著寫出問題解決方法,然后老師給予答案。二是學生可以旁聽其他同學是如何闡述自己的解決方案的,在聽的過程中積極思考。在這樣的環境中,即使不敢提問的學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帶著問題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
三、適時布置時政作業,拓寬學生視野
教學回歸學生生活,包括學生所處的現實社會生活。同時,思想政治課的一大特點是時效性很強,其生命力在于理論聯系實際。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重視學生時政素質的培養和訓練,適時布置一些時政作業。
四、思想政治學科作業形式
1.傳統式作業。傳統式作業可以分為預習類作業和鞏固類作業。預習類作業時效性較強,可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符合課改精神。教師可以針對教材內容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解決問題力爭做到抓住主干知識,讓學生通過問題把握知識脈絡。鞏固類作業仍可采用傳統模式但教師要對習題進行篩選,做到少而精,避免學生做無用功。批改時針對學生作業,教師要給予簡潔、親切、實事求是、充滿希望、富有啟發性的評語,便于學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優缺點,加強師生間的交流互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從作業中體會到快樂,中肯恰當的評語指出作業的不足,學生樂于接受。這樣既能保護學生自信,又能糾正其不良傾向,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糾錯類作業。面對學生的作業錯誤,教師究竟如何才能使學生的糾錯有效,使學生通過糾正錯誤作業這一過程,避免下次不犯或少犯相同或類似錯誤?如何才能養成學生主動糾錯、自主學習的習慣呢?教師對學生進行正確糾錯方法引導是大有必要的。學生出現作業錯誤時,教師要求學生復習一下與作業有關的知識,啟發學生主動從作業錯誤中找到錯誤的地方,反思自己發生錯誤的原因,再進行作業訂正。
3.批改式作業。傳統批改作業模式由教師一手包辦,從批改到講評完全由教師一人進行,基本是教師一人主導課堂,為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采用教師批改與學生批改交叉進行的方法。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同樣,世界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教學中提倡因材施教,布置作業要因人而異,作業設計要體現開放性、多元化的特點。教師應以發展的眼光多角度看待每位學生,確定不同作業。對于完成作業的時間,給予學生相當的自由度,允許他們在一定周期內完成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學生當天完成思想政治作業。
五、放寬時間,允許學生交流消化
由于中專階段學科比較多,每天的作業多少參差不齊,應該讓學生學會自己合理安排,把這個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可以在時間非常有限的情況下自己選擇。如果非要一致要求,往往容易造成學生應付,而不用心做,長久下去,習慣應付,后果非常不好。這樣處理有一個好處就是學生有時間做的時候用心做,真正獲得做作業的效果。充分相信學生、信任學生,會發現他們是那么可愛,渴望更好地成長。
六、中專思想政治作業內容應突出協作性
現代社會進步越來越依賴于團體協作,科學家單打獨斗的時代已成為過去,任何新的科學創造都是合作的結晶。在作業構架中,要提供給學生合作探索、運用知識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和協作意識,體會集體協作在學習過程中的地位,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學生不斷積累協作活動經驗,學會用集體協作的眼光觀察事物,用集體協作方法解決問題,認識到未來集體協作是克服一切困難的利器,從而培養集體主義價值觀。
新課程改革為學生發展提供廣闊天地。教師進行作業設計時不應拘泥于某一固定模式,而應該體現針對性、開放性、時政性、研究性、興趣性和主體性,思想政治課教師要把課程標準所體現的教育思想、觀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落實到作業優化的教學細節中,以切實提高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