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建會
隨著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的步步深入,課堂討論逐漸被廣大教師采用。課堂討論,是學生合作學習的一種主要的外在表現形式,是語文課堂教學中實現教學目標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徑。
務實有效的課堂討論能使學生精神振奮、注意集中、思維敏捷、興趣高漲,能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質疑、深思、感悟、論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精神,發展交往能力。這種通過學生自我體驗習得知識、掌握能力的學習方式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要求,成為時下課改中出現頻率最高的熱門話題之一。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提高課堂討論的有效性,筆者根據多年教學經驗,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創造寬松愉悅的討論環境,是有效課堂討論的基礎
有效的課堂討論應是師生共同參與、共同探求知識的過程,這就要求作為教學活動主導者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面向全體,尊重學生,主動為學生營造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創設民主平等的語文教學的討論空間。教師應該把自己放在跟學生平等對話的位置上,積極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對學生的討論及時加以點撥、引導。還可以以問題討論參與者的身份誠懇地談自己的體會、感受和觀點,進行潛在導向,并貫穿討論的始終,讓學生在師生平等的討論中自我判定,深化理解。在討論中,教師還應對學生的發言多給予肯定、表揚,鼓勵學生思考質疑,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在這種民主和諧的討論平臺上,學生才可能真正完全打開思想的閘門,進行思維的碰撞,展開激烈討論,在討論中互問,與教師對問,做到暢所欲言,開誠布公,使語文課堂教學真正呈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
當然,我們強調民主平等的對話,并不否定教師的主導地位,在討論過程中,教師不應該把組織者和主持人的身份讓位于學生,使自己陷于插不上嘴的局面,失去引導、點撥的機會,使自己成為旁觀者。
二、科學組建課堂討論小組,是有效課堂討論的前提
在課堂教學中,教者往往采用分組討論這一形式組織課堂討論,而不少教師在討論前,并沒有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和有效分工,沒有對討論提出明確要求,只是很籠統地講一句“這個問題,你們討論一下”,至于怎樣討論,沒有提出具體要求,學生不得要領。討論往往流于形式,很容易造成組內成員討論的不知所措和課堂上的混亂局面,難以實現預期目標。那么,如何避免課堂討論的盲目性、隨意性和無序性呢?
首先要科學構建合作學習小組。構建合作學習小組是進行合作學習活動的組織前提。各組之間的綜合水平基本平衡,即要把優生和學困生合理組合,這樣可以避免課堂討論成為優生的“一言堂”,也可以調動學困生的積極性。其次確定角色,明確分工。實踐告訴我們,選一名成績好、責任心強、有一定組織能力的學生擔任組長,負責全組的組織、分工、協調、合作等工作至關重要。組長負責主持組內的交流,協調成員間的關系,調動成員參與的積極性,負責記錄發言內容。組長角色可定期輪換。另外,必須落實相應的討論要求,如要求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積極參與發言,并善于做虛心的傾聽者,在傾聽中認真思考,分析他人的長處與不足。
三、精心設計討論問題,是有效課堂討論的關鍵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思維的火花,思維應從問題開始。問題是課堂討論的核心內容,也是課堂討論的有效載體。討論問題設計的好壞是課堂討論的關鍵,它直接關系到課堂討論的成敗。因此,有效課堂討論必然呼喚課堂有效提問。
提出什么樣的問題呢?它應該是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是學生感興趣的,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是探究性的,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的;是開放性的,能激發學生自由想象和思考的;是與學生的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相聯系的,能推動學生對知識和意義的建構,而不應是遠離學生個體經驗的。
如何提問呢?討論的問題必須是精心預設的,需要進行認真負責、有目的的提問。教師既要提前精心設計問題,做到提出的問題難度適中和數量適當,又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意提問的時機和措辭的運用,根據學生的情況靈活設問。專家為教師的有效提問提供幾點建議作為基礎:設計提示課文結構和指導的關鍵問題;問題的措詞必須清晰、明確;提出的問題要符合學生的能力水平;要有邏輯地、連續地提問題;設計的問題要有水平區分度;問題要緊追學生的反饋;回答問題時,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采用能調動更多學生參與積極性的問題;鼓勵學生提問。當然,課堂本身是開放的和復雜的,充滿太多不確定性。是放是收,并不存在固定模式,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做出相應變化或重新設計問題。教師應該對學生的討論作出中肯評價,而不能籠統地說討論得不錯。
教師要想提高課堂討論成效,就必須把提問作為一種藝術研究,提高提問有效性,成為善于提問的高手。當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成為啟發學生自由地積極思考和探究的有效力量時,課堂討論就會充滿生機和活力,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有益局面,教學目標就能圓滿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