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賢芬
讀到《白鵝》這篇文章時,我被大師亦莊亦諧、幽默風趣的語言與插圖吸引了,于是毫不猶豫地選擇這篇課文作為教學設計的文本。
《白鵝》是小學語文人教課標版第七冊中的一篇課文,是著名漫畫大師兼文學作家豐子愷先生描寫動物的一篇佳作,運用白描手法表現了白鵝的性格特點——高傲。作者善于運用對比方法突出鵝的特點,運用反語表達自己對白鵝的喜愛之情。長期以來,語文課堂上教師非常注重對文本內容的解讀,而忽視對文本語言表達形式的探究,以至于閱讀停留在淺層次意義上。選擇這篇文章,可以通過透視文本語言的表達特點,解讀密碼,從而引導學生初步學習嘗試運用。
基于以上思考,教學中我主要采用探究性自主學習法,鼓勵學生讀書、思考、感悟、表達相結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胸懷單元目標、細化課時目標,爭取一課一得,解決“教什么”的問題。
這組單元課文安排了四篇寫動物的文章,其中兩篇是不同作家描寫相同動物——鵝的文章,給我很深的啟迪。單元目標明確提出可以對比學習他們在內容和表達方法上的不同,為什么不在《白鵝》的教學中引入《白公鵝》同樣描寫步態的段落進行學習呢?文本中的對比手法比比皆是,只有在一系列對比閱讀活動中,學生方能自然理解和感悟白鵝“高傲”的特點,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同時反語的運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達到明貶實褒的喜劇效果,而我將嘗試運用這種寫法描寫自己喜愛的小動物作為本文語言訓練點。
積累是運用的基礎,所以在目標設定上,我引導孩子們聯系上下文理解關鍵詞句,并試圖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理解其表情達意的作用,加強積累是運用的關鍵。
二、落實朗讀為本,體會不同語氣,做到讀有所悟,解決“怎么教”的問題。
強調從“語文知識的學習”到“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運用”,令廣大語文教師真正轉變了觀念,原來教材只是一個例子,我們切不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拋卻對文本的涵詠直接轉向運用。經過吳福雷老師的指導,我認為“以讀為本,以生為本”仍是教學的基本點,如何既“得意”又“得言”呢?還得“讀思”結合,瀏覽與精讀結合,整體把握與品味關鍵詞句結合。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對比互讀,抓關鍵詞體會讀,小組內讀悟完成表格,看錄像后表演讀,男女生分別讀描寫“狗”和“鵝”的不同句子,師引讀、回環讀等多種形式的讀書方法,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在對比中感悟、思考,在讀中想畫面,轉而內化文本語言。
三、注重前引后聯,關注能力發展,嘗試學習運用,解決“學什么”和“怎么學”的問題。
回歸本體指向“語用”不是簡單地回歸到機械訓練,站在“學生學”的角度,我引導學生三步走:揣摩作者“怎么寫”、欣賞作者“這樣寫”、模仿作者“寫一寫”。
復習單元的介入,幫助學生理清作者寫作思路與脈搏,引發閱讀期待;繼而抓“更”字揣摩鵝的“步態”比“叫聲”更傲慢;通過練說進一步深化鵝與鴨“步態”的對比;體味不同作者對鵝的“步態”描寫的不同方法,自己動筆寫一寫;抓“狗偷食”與“鵝生氣”的畫面對比、感悟白鵝“吃相”的可笑和架子大,最終落實到嘗試運用反語方法,抓住熟悉動物的某一兩個特點寫一寫,共設計了三處寫和一處說,給了學生充分練說、練寫的機會,從而真正關注表達。
反思這次教學,從吳老師的建議中,我們知道一定要培養孩子自主質疑的精神,在目標中應當有所體現。在目標指引下,修改稿我更注重讓孩子自己發現文本語言的表達形式,原本總感到自己解讀文本時沒有找到一個有效問題達到統整全文的目的,版塊式設計雖然清晰卻缺少一個支點。吳老師建議從發現文本的表達特點統整教學給了我很好的啟發,再次教學便感到提毛領頓、百毛皆順。
寫話過程中我想給學生一個梯子,還是不敢充分放手,所以開始設計時給了一些關鍵詞,限制了孩子的思維。吳老師一語驚醒夢中人,原來只有蹲下來才能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給孩子真正想要的課堂我們還任重道遠,我們要多想想孩子想知道什么,什么是他們已經知道的,他們想要怎樣的學習,一切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