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蘭英
摘 要: 數學教學要掌握學生的思維策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利用學生的思維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多采用激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運用已掌握的知識探索新知識。
關鍵詞: 思維策略 數學解題能力 教學方法
激發興趣是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內在動力。一個人在興趣濃厚的狀態下學習,注意力會高度集中,思維會活躍起來,不但不會覺得學習是一種負擔,反而會感到是一種樂趣。我在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方面有以下幾點做法。
一、掌握思維策略從情感入手,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
要掌握思維的策略,使學生熱愛所學的科目,師生之間要建立一種親切的感情,從而使學生對老師產生一種信任感,自然就會喜歡老師所教的學科。因此在教學中,我首先注意嚴格要求自己,備課做到先備學生,精心設計教案,上課講解耐心,引導學生熱心。在課堂上做到教態和藹可親,對學生不隨便訓斥。學生學習有困難,多給予關心幫助;學生解題有進步,教師多表揚鼓勵,使學生感到無限溫暖。在講授新知識時,要掌握學生的思維策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新課產生迫切的求知欲望。如我在數學簡單應用題時,首先掌握思維策略,舉出學生熟悉的例子:“娟娟同學期中考試語文90分,數學96分,淑琴同學語文92分,數學96分,誰的平均分數多?多多少?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知識。”這樣掌握學生的思維策略能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欲望,引發學生自主學習。在課堂練習中,多采用一些激勵性的語言,如看誰做得又對又快,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學生對數學學習就會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改革課堂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質疑問難中學習
為了改變傳統做法,我運用一些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如:1.情境教學,學生對于某些數學術語、概念等感到陌生,不易理解,可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如學生在學習行程應用題時,為了使學生理解兩個物體“相向運動”、“背向運動”、“同時出發”、“相遇”等概念。在教學中,根據學生好奇心的特點,讓學生大膽創新。我把這部分的內容編成故事:有一天,母雞生日,在家里舉行慶祝會,它邀請了它的老朋友烏龜和小白兔到家里做客。烏龜家在“右邊”,白兔家在“左邊”,它們分別從自己的家里同時出發,到母雞家門口時恰好相遇,白兔問:“烏龜先生,你早,你帶什么禮物準備送給母雞呢?”烏龜說:“嗨,我出門時匆匆忙忙,把禮物忘記帶了。”白兔說:“我也忘記帶了。”于是它們就各自回家拿禮物去了。這個故事由學生分別扮演角色進行表演。通過表演,學生很快理解了有關概念。2.在操作中學習,充分利用教具操作符合兒童好奇、愛動的心理特點,同時在操作過程中,學生動手動眼,還要動口,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學習的東西就易理解掌握,記憶深刻,所以在教學中凡是適宜學生運用學具操作的內容我盡量應用。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時,為讓學生理解公式的推導過程,我事先讓學生準備好兩個形狀大小一樣的平行四邊形,教學時,啟發學生思考,把其中一個平行四邊形剪開,拼成一個長方形,從而導出公式,整個過程,學生參與活動,理解和掌握了公式的形成過程。3.在游戲中學習,根據學生易興奮又易疲勞的特點,為了提高學習效率,我利用學生的思維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及時變換練習形式,運用游戲方式進行學習,提高學生的計算和解題能力。又如我在教學“倍”的概念時,在實物演示之后,為了強化“倍”這個概念,利用打拍子的方法,教師先打三下,然后再打十二下,提問后面打的是前面打的幾倍。先是教師打學生回答,然后再由學生甲打,學生乙答,反復訓練。這樣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學到了知識,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三、引導學生獲取知識,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1.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在課堂教學中,我堅持與學生做到幾個一起,一起探索新知識,一起討論評議,一起歸納總結。開始逐步了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出示64÷2=,76÷2=,120÷2=,126÷2=,然后,引導學生運用已掌握的知識探索新知識,然后大家一起討論,領會除法的計算方法,最后大家一起歸納總結出計算法則。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學生感到自己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都提高了。
2.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我在教學“商中間有0”的除法,這部分內容是數學的難點,我在教學中先讓學生看圖、列式,增強感性認識,然后讓學生試做例題。①312÷2=?通過解題分析,學生發現十位上不夠商1的問題,由于有了感性認識,學生明白了十位上的1就改變成了余數,要與個位上的2舍起來湊成12繼續除以3,同時也掌握了商中間有0的問題。這樣學生通過自己努力發現問題,逐步提高解題能力,既長知識又長智慧,大大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3.用比較、分析法識別題中的省略句,揭示中間問題。
例如,食堂原有大米120千克,買來的大米比原有的多30千克。(買來大米多少千克?)食堂共有大米多少千克?
分析數量關系時,往往因為題中沒有括號里的中間問題而增加了學生理解的難度。針對這種情況,可采取如下系列比較練習題組進行教學:
(1)紅星小學二年級有男生70人,女生60人。一共有學生多少人?
(2)紅星小學二年級有男生70人,女生比男生少10人,女生有多少人?一共有學生多少人?
(3)紅星小學二年級有男生70人,女生比男生少10人,一共有學生多少人?
讓學生比較題中的條件和問題,區別異同。經過這樣的層層鋪墊,使學生發現上述三道題數量關系相同,只是表達方式不同。三道題中第一個條件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第二個條件:第(1)題直接給出了一道一步計算的簡單應用題;第(2)題女生人數變為間接條件,但明確提出先求中間問題“女生有多少人,”是一道分兩步計算的簡單應用題;第(3)題不但女生人數是間接條件,而且省略了中間問題“女生有多少人。”通過對這三道題的比較、分析,由一道一步過渡到一道兩步計算的應用題。使學生在比較中悟出了兩步計算莊用題的結構特征和數量關系,降低了學生理解兩步計算應用題的難度,使學生初步掌握了兩步應用題的分析和解答方法,培養了學生分析推理和舉一反三的能力,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總之,小學數學解題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我們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特點應用相應的策略讓學生學會基本的解題方法和自己的思維模式,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數學解題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