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星
摘 要: 《茶花女》為我們塑造了一個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女主人公瑪格麗特,一位美麗、善良又值得同情的女性。她雖淪落風塵,但依舊保持一顆純潔、高尚的心靈。她充滿熱情和希望地追求真正的愛情生活,而當這種希望破滅之后,又甘愿自我犧牲成全他人。這一切都使這位煙花女子的形象閃耀著圣潔的光輝。茶花女的原形阿爾豐西那·普萊西,同樣是個命運悲慘的姑娘。然而,雖然身世值得同情,但她的的確確是個墮落的女人。用小仲馬的話來說,她“既是一個純潔無瑕的貞女,又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娼婦”。可以說,現實與小說向我們展現了有共同點又本質不同的兩個茶花女形象。本文在小說世界與現實中的茶花女形象的比較、分析之后,以兩個人物之間的命運及性格差異為切入點,力圖揭示出主人公瑪格麗特身上存在的無法克服的劣根性。瑪格麗特與阿爾芒最終以分手告終,既有外界因素,又有瑪格麗特自身性格中無法克服的弊病,這些弊病才是導致悲劇的根本原因。只有充分了解小說的創作背景,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小說人物形象,才能洞悉作者透過文字所要傳達的真正思想與內涵。
關鍵詞: 妓女 劣根性 悲劇 《茶花女》
一、小說《茶花女》中的瑪格麗特
眾多文學作品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個善良、正直的妓女形象,在他們眼中,這些風塵女子同樣擁有圣潔高貴的靈魂。
在中國歷史上,曾有位住在秦淮河畔的女子,名喚李香君。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她雖流落風塵,卻才情動人。她與侯方域的情感之路走得曲折而壯烈。結識侯方域之后,她便閉門謝客、守身如玉。但是戰爭使他們勞燕分飛,李香君為愛四處流浪。基于這段驚天地、泣鬼神的歷史故事,孔尚任完成了名垂千古的大作,名為《桃花扇》。因為侯方域贈予李香君的愛情信物就是一把桃花扇。
在法國文學人物中,“茶花女”(本名瑪格麗特,因隨身裝扮總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稱“茶花女”)也算家喻戶曉的一位紅塵奇女子。
瑪格麗特與年輕人阿爾芒(Armand Duval)的故事充滿了浪漫、忠貞、辛酸與悲苦。作者小仲馬(Alexandre Dumas fils)為我們刻畫了一位令人同情、生活充滿磨難,最終抑郁而終的女性。她的美好沒有換來美好的未來。
在她身邊,沒人真正愛她、關心她。
她的朋友普律當斯①(Prudence)如果初衷不是在茶花女身上獲利,就會整日討好她嗎?那些金主們如果本意不是占有她,就會為她一擲千金嗎?那些商人如果目的不是唯利是圖,就會允許茶花女賒欠貨品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所有人的嘴臉都在紅顏香消玉殞的那天昭然世人。當絕望痛苦的茶花女不再能為他們帶來利益之時,他們就不再需要帶著偽君子的面具了。
最令人心碎的橋段當屬瑪格麗特奄奄一息時,她已經被棄之不顧,她的私人物品開始拍賣,周遭的人關心的只有如何瓜分她身后的財產。
與阿爾芒的愛情是她短暫一生中的唯一美好。他們曾經瘋狂相愛,為了相守,瑪格麗塔洗盡鉛華,放棄城市一切,只望能與愛人白首到老。但是這份愛情不為世人和社會所允許,難道一入風塵就永遠被剝奪了愛的權利嗎?沒人相信她能成為本分的良家婦女。她最終為了阿爾芒的前途委屈自己,再次投身風月場所。這份善良與堅忍為她鍍上了圣潔的光環。
故事發展到這里時,我不禁思考她之所以選擇這條道路是因為他人的壓力,還是來自自身的劣根性?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請允許我粗略地介紹這部作品。
一切開始于小仲馬無意中參加了剛剛去世的一個年輕妓女的私人物品拍賣會。小仲馬買下了她的日記,字里行間中充斥著一個人的名字:曼儂(Manon Lescaut)。他是年輕女子的情夫之一,而正是兩人的故事奠定了《茶花女》這部小說的主線。
瑪格麗特出身微寒,來到巴黎這座大都市尋求一片生存天空。但是苦無一技之長的弱女子只能賣笑為生。在這種空虛的日子里,她迎來了一縷陽光。年輕人阿爾芒對瑪格麗特(別名茶花女)一見傾心。瑪格麗特生病期間,阿爾芒每天跑來打聽病情,卻不肯留下自己的姓名。普律當絲向瑪格麗特講了阿爾芒的一片癡情,她很感動,決定過普通生活,跟愛人長相廝守。但是阿爾芒的家人卻不能接受她。阿爾芒自私、偽善的父親把瑪格麗特再次推入地獄,他軟硬兼施地迫使瑪格麗特離開阿爾芒。
瑪格麗特此時為愛割舍的身影使她看來就如同黑暗中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蓮,靜靜綻放。但這縷純凈的白色卻抵不過黑夜的漩渦,最終消失不見。她用自我犧牲換取阿爾芒的社會地位和名聲,這已經是風塵女子的最高境界。
可悲的是,直到瑪格麗特去世,阿爾芒才通過她的日記了解真相,當初是自己的父親像潑婦一樣哭鬧和威脅才讓瑪格麗特放棄愛情。這位可憐的女子妄圖通過自己的成全獲取別人的尊重,但是這份犧牲卻獲得引起阿爾芒家人的任何感恩甚至同情,只因為曾經的妓女身份切斷了所有人對她付出真心的可能。
沒人會質疑瑪格麗特對阿爾芒真摯的愛,所以當她為了斷絕阿爾芒對她的幻想,重操就業回到聲色場所時,換來的只是阿爾芒的傷害和侮辱,每個人都為她心碎了。作者小仲馬借周遭人的冷漠和虛偽襯托瑪格麗特金子般的心。
在這一片同情聲中,我卻想冒天下之大不韙,將瑪格麗特自身的問題揭示于眾。
二、現實中的“茶花女”
瑪格麗特現實中的原型名叫阿爾豐西那·普萊西(Alphonsine Plessis),她貌美如花卻一生凄苦。在她匆匆二十載春秋中,從沒體會過真正的幸福。幼年清苦,父母以種田為生。母親老實本分,父親奸猾、自私且對家人暴力相向。十歲時,母親不堪虐待,離家出走,從此杳無音訊。自此阿爾豐西那承擔起了家中和地里的活計。
在15歲時,阿爾豐西那遠離故土來到巴黎這個大都會謀生。先在餐廳刷盤子,但是她很快意識到自己的美貌可以養活自己。所以她經常光顧巴黎大大小小的酒吧,而且得到了大批有錢人的青睞。很快她進入了上流社會,結交了很多朋友,儼然成了冉冉升起的交際新星。為了和過去做個了斷,她把自己改名為瑪麗。
阿爾豐西那曾有過很多情人:德·斯塔克伯爵,德·貝雷伯爵和小仲馬。小仲馬和其他崇拜者一樣,將瑪麗奉為女神。可惜在小仲馬和瑪麗相逢時,瑪麗已經病魔纏身,到了咯血的地步。小仲馬陪伴在瑪麗身邊,噓寒問暖,這份悲天憫人的善良打動了佳人。因為她從未體會過被關心的感覺。兩人的關系逐日熱絡起來,最終墜入愛河。
為了阿爾豐西那盡快康復,小仲馬說服她搬到鄉村,這段安逸的鄉村生活如想象般幸福甜蜜。那么為什么他們最后分開了呢?小說中,瑪格麗特的遭遇是真實生活的寫生還是作者的想象?
小仲馬在巴黎的生活可以說是紙醉金迷,他對阿爾豐西那的關愛是真摯的,但由于自身的生活背景,使得這份感情夾雜著獵奇心理和本能物欲。不過他們分手最主要的原因是阿爾豐西那沉醉于奢華生活不能自拔,不知疲倦地夜夜笙歌讓小仲馬入不敷出,她卻不知收斂。小仲馬的強烈占有欲不允許她結交其他金主,甚至和別的男人說話都不行,最終兩人只能分道揚鑣。小仲馬對于這段感情是珍惜的,他在分手信中寫道:“我全心愛你,奈何錢財有限。若接受你的愛,我卻不夠卑微。”②
小仲馬根據自身經歷寫成了這部深刻反映當時社會尤其女性社會地位的著作,同時這部著作也帶給小仲馬無盡的榮耀。
三、現實和小說的差距
有人對《茶花女》作出以下評價:她是絕無僅有的、擁有金子般心的妓女。正是這個原因導致她的悲劇,出身寒微卻生就一副高貴典雅的氣質,以至于人們從外表會誤以為她來自上流社會。
現實中的原型人物阿爾豐西那沒有經歷書中茶花女的所有感情糾葛,從第三章開始就純屬藝術創作,而且她也沒有“茶花女”這個別名。
小仲馬被迫離開阿爾豐西是因為她沉迷享樂、不甘寂寞。因阿爾豐西那的自身缺陷而引發悲劇的這一事實在小說中有些蛛絲馬跡。
1.生性放蕩不羈
小巧而挺立的鼻子,鼻孔微張,像是因為對這物欲橫流的世界過分饑渴才打開的③,這是書中對瑪格麗特的描寫。中國有句諺語:“相由心生。”瑪格麗特健康又年輕,卻自甘墮落而不是靠勞力賺錢,因為她不愿意辛苦又貧困地過活。
2.本質渴望金錢
瑪格麗特對阿爾芒說:“我背負四萬法郎的債務,一年要花掉十萬法郎,多說無益。”④阿爾芒自述:“瑪格麗特愛慕虛榮,不知節儉為何物。她邀我吃晚飯,要么在巴黎餐館,要么在鄉間小酌,飯后還要看演出,一個月花費兩千五到三千法郎。原先一年的生活費現在只夠維持三個半月。因此我要么債臺高筑,要么離她而去。”
作為名噪一時的交際花,瑪格麗特生活鋪張至極。這一小資的生活習慣早已深入骨髓,由奢入儉難,瑪格麗特有多少把握不會像阿爾豐西那那樣偷摸結交其他異性呢?
3.迷戀歡場熱鬧
阿爾芒初遇瑪格麗特的晚上,瑪格麗特的朋友——普律當斯對阿爾芒介紹道:“我們每晚都出來聚會,有時她獨自出門,但回家時會順道來看我,她從不在凌晨兩點之前睡覺。”⑤書中曾提到一位公爵愿意提供瑪格麗特一切生活所需,條件是她脫離原先生活圈,過安分守己的生活,但是瑪格麗特卻背叛了他。
以上三點揭示了瑪格麗特的自身缺陷,同時注定了她將一生孤苦,所以瑪格麗特的一生際遇令人扼腕,又讓人無奈。
四、結語
人無完人,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唯物主義辯證法強調事物的內在因素決定外在因素,因此瑪格麗特的自身缺陷不可謂不致命。
瑪格麗特的故事流傳久遠,幾百年來仍為人民所熱愛,這就是藝術的魅力。但是讀書不可盡信書,了解小說所處的時代和社會背景才能更全面地解讀作者和文學人物的內心。
表面上,瑪格麗特象征著美麗、純潔和善良,但了解了茶花女的原型人物,那個與小仲馬有著令人唏噓過往的歡場常客,我們將能發掘書中為人忽略的細節。作者極力隱藏的個人情感將暴露,就像借著小仲馬的眼睛重新閱讀了這部著作。做了詳盡調查之后再次閱讀《茶花女》,不再為女主人公的命運而怨天尤人,詛咒那個吃人的時代,而增添了一份批判和無奈,批判瑪格麗特的拜金和墮落,對她的軟弱和幼稚無奈。
注釋:
①普律當斯,是個過氣的妓女。她在上了年紀之后經營了一家帽子店。她是瑪格麗特的鄰居,并且有目的地接近這位沒有心機的姑娘,旨在刮點油水。
②http//:books.jzu.edu.cn/foreign/chahuanv/001.htm
③④⑤新索邦大學Henri Béhar教授批注的《茶花女》一書,1994:33,148,83.
參考文獻:
[1]陳思和.文學藝術中的妓女形象[J].人民日報出版社,1990.
[2]勞爾·阿德勒.巴黎青樓:法國青樓女子的日常生活[J].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
[3]顧汶光.絕代名妓[J].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
[4]LANSON.Gustare,L’histoire de la littérature fran?觭aise,librairie Hachette et cie,1912.
[5]DUMA,fils,Alexandre.La Dame aux Camélias,édition présentée et commentée par Henri Béhar,professeur de littérature fran?觭aise à l’université de la Sorbonne Nouvelle (Paris III),publié par la musée Carnavalet,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