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景東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然而,現在學生的主要生活空間十分狹小,家庭—學校—教室—操場—補習班—家庭。在這有限的空間中,他們每天的生活就是與書本為伴,在無窮無盡的作業中來往,大多數學生的主要生活就是上課、寫作業、吃飯、睡覺,或者有短暫的休息和游戲時間。生活空間狹窄,使學生沒有了活潑的生活,他們筆下的作文當然就是枯燥的、缺乏個性的。那么,如何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呢?
一、重視鼓勵,激發興趣
在每個單元的習作課中,許多教師喜歡運用范文針對性地講解學習習作的要求、寫作時運用的方法等,給學生一個直觀依據。然而,可能就是因為這些范文,扼殺了學生的寫作思維,只一味地效仿,使得習作千篇一律,毫無靈氣。要培養學生的興趣,就要拋棄功利主義,提倡學生“讀自己愛看的書,不用寫讀書報告,不要求回答問題,碰到不愛讀的書就放下,去另找一本”。堅持這樣做,學生就會慢慢養成愛讀書的習慣,愛讀了、愿意讀了,閱讀量自然大大增加,這樣學生就能用自己的手獨立地表達個體的“我”。低年級學生比較有表現的欲望,也有寫的欲望,哪怕只有兩三句話。因此,在語文作業設計過程中,從一年級第二學期,從寫一句話開始,每天保證有些句子的題目,至少兩句。嘗試鼓勵孩子將自己想講的話寫下來,哪怕是簡單的、短短的一句。那么,一學期下來就能寫會近200句話,一年下來就能寫好500句左右,這樣的收獲是值得肯定的。不管是哪位學生,只要有進步,都要及時給予肯定,激發其寫作興趣。實踐證明,學生的寫作興趣就是如此培養的。因此,作文起步教學,要求可以放低一些,起步時雖然要求低、慢,但引導學生走上“正道”之后,作文教學的步伐就會加快,取得良好效果。
二、重視日記,彰顯個性
日記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進行語文素質教育的一種有效形式,更是培養學生寫作興趣,積累寫作素材的有效形式。傳統日記教學中,學生日記的通病是很容易記“流水賬”。這是每一位中高段語文教師在日記教學中最不想看到的。在低年段教學時要防患于未然。具體說,我每天根據語文教學內容、班里發生的事情及學生之間發生的事情,在放學之前提醒孩子們回憶當天所發生的特殊事情,對自己有深刻印象的事情,值得一提的事情,只選一件作為當天日記的內容。不要強求學生天天寫,但要對學生提出兩點要求:一是寫下來的事情必須真實;二是不會寫的字不能用拼音代替。也可以采用“循環日記”,即學習水平不同的四個學生為一組,共用一個本子,每人寫一天,四個人輪寫一遍后交一次本子,老師批閱評分,四人的成績作為小組共同的分數。讓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寫作天地,優秀的學生能起到榜樣作用,學困生也有人督促著寫,幫著寫。一個學期過去,翻開學生的日記,我驚訝地發現沒有一篇日記內容是重復的,因為學生的日記素材都來源于自己的真實生活經歷,沒有寫作壓力,在日記中能放飛夢想,彰顯個性,學生都樂于寫日記。
三、重視批改,形式多樣
教師批改作文一般都是幫學生圈出文中的錯別字;幫學生標注出文中精彩的段落和句子;文末注上一大段充滿鼓勵性的話語和一些友善的建議。除了教師批改外,還可以讓學生自改和互改。所謂自改,無非就是能自己修改作文,與其說這是一種能力,更可以說是一種習慣。要使學生養成無論寫什么都要認真修改的習慣,真正把作文看做是一種思想過程。修改文章中的病句就是聯系修改病句練習,認識到病句類型有: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表意不明、不合邏輯等,然后采用增、添、刪、換等方法修改。
所謂互改,就是要求學生與他人交換習作,耐心傾聽對方的意見,勇于發表想法。針對小學高段同學不愿意互改的現象,老師應幫助不愿意的同學轉變觀念,先把互改作文的好處告訴不愿互改作文的同學。如,自己作文中的錯誤不容易發現,請同學修改自己錯誤的地方,會使自己的作文更好,取長補短。和同學們互改還可以一起分享作文中的故事。評改時要尊重對方的思想成果,評改符號要工整規范,對話語言要友好坦誠。這種合作化的評改方式除了能激發學生群體的評改熱情外,最主要的還是能促成學生個體自改與互改能力的強化。
四、重視家校合作,共享習作
如今家長都能充分意識到孩子的學習已經不僅僅是老師的任務,引導孩子學習,家長也負有一定責任。讓孩子寫真人真實,一般家長都是有能力當老師,家長的有關教學能力不可低估。一家人在一起,遇到特殊的素材,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捕捉,鼓勵孩子說一說,寫一寫。孩子寫好了,家長就能當孩子最真實的讀者,多用賞識的眼光看待孩子的習作,更多的是關注真實的表達,有時也可以和孩子一起修改習作中的語句。
五、重視提高教師素質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老師有理由而且應該寫好文章。既然是中小學生的文章,對老師來說應是小菜一碟。但真正寫時肯定會碰到問題,這時就會知道寫作是多么難的事情,而且他們在寫時會發現考試時所提倡的格式化的文章多么沒有美感,這樣他們才會在教學中做些改革,久而久之會使教學方法有所改進。在實際工作中,語文教師要多寫范文,增加對寫作規律的體驗,這是向作家型教師轉變的一個重要途徑。在廣大教師隊伍中,有一些是熱愛文學,他們被稱為教師作家;在作家隊伍中,也有一些當過教師,熱心于教育的更是不計其數。這些人應該成為作文教學改革的中堅力量,他們既對寫作規律有著十分真切的體驗,又對教育教學規律十分在行。其實,作文寫完后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環節,就是評講。評講得法,容易激發學生的寫作動力。因此,要讓學生從講課上的“局外人”角色轉變為作文講評的參與者。要盡可能讓所有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有亮相機會,還要讓所有學生都有發表對別人作文的獨到見解的機會,真正讓作文評價成為學生個性展示的平臺。
通過作文教學,可以鍛煉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語感、思維的能力。因此,作文教學應當使學生在不斷運用語言、語感、思維的過程中提高這種能力,這就需要學生多寫多練。教師命題應當運用各方面信息了解學生,把握他們的思想,這樣才能讓學生有話可寫,樂于寫,愿意多寫。